傳統喪禮背後隱藏的人文思維之一
◎為什麼喪葬用語(訃聞)中死者為男性用「壽終正寢」?女性用「壽終內寢」?如死於非常,只能用「終」或「卒」?
古代官員被貶叫「左遷」,一般的註解說:「古人以右為尊,故稱『降職』為左遷。」
尊位到底在右手邊,還是左手邊?在傳統習俗中,站在門外,面對正門,右手邊是尊位;坐在正廳中,面朝正門,左手邊是尊位。只因「立場」不同,面向不同,左右的認定因此不同,尊位其實都在同一位置。
在皇朝時代,丞相的地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群臣上朝時,丞相站在面對宮門右手邊那一排最前面的位置,因為那個位置最尊。皇帝在上朝時面朝宮門,丞相所站的尊位是在皇帝的左手邊,所以皇帝延攬賢能,叫「虛左以待」,意思是留著尊位以待賢者。
同樣的觀念,在傳統三合院建築中,面對正廳大門,右手邊是尊位;面朝大門,左手邊是尊位。就正廳而言,尊位即是「正位」;相對的一側古人稱為「內曬塒」,所以稱「內位」。
從前在病人危篤到藥石罔效,彌留之際會把病人從寢室抬放在廳堂,這叫「出廳下」。男人要抬放到暫時鋪上草蓆的「正位」地上,女人則要抬放到「內位」的地上。那是因為在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一般相較於男性低,女性不能抬放在「正位」,要抬放在「內位」。依古禮,中年以上男女有配偶並育有子女而終者,稱之為「壽終」。在「正位」斷氣,叫「壽終正寢」;在「內位」斷氣,叫「壽終內寢」。所以喪葬用語中死者為男性用「壽終正寢」,意思是壽終時寢於「正位」;女性則用「壽終內寢」,意思是壽終時寢於「內位」。
不過有一種情形例外,那就是配偶中男性長者先於女性過世,女性長者就成為家中地位最高的人,屆時女性「出廳下」,會抬放在「正位」,以示尊敬,但訃聞中仍使用「壽終內寢」。
「出廳下」經小殮(納死者於棺木),到大殮,直到出殯前,靈柩停放位置與「出廳下」相同。
就傳統習俗而言,正廳供奉神明或祖先牌位。要在正廳停靈時,神桌上會擺放米篩遮蔽神明或祖先牌位,因為死者為大,喪事不吉,遮蔽用意在尊崇神明或祖先。正廳大門兩側會有插香的位置,供祭拜門神之用。門神通常為威武之神祇,能抵擋妖魔鬼怪入門,保護家人。若有一位家中成員好端端出門,卻遭遇意外,死於非常,魂魄成了厲鬼,想要返家,門神當然抵擋,該魂魄因此不得入門。而當意外處理完成後,送大體回居家辦理喪葬事宜,若是讓大體入門,停放於正廳的正位或內位,等招魂儀式在正廳舉行時,因該魂魄不得入門,按常理推斷就不可能招回該魂魄,招不回魂魄,喪禮無法進行。因此之故,大體返家必須停放於面對正門的院子左側(最卑微的位置)。由於沒有經過「出廳下」,於「正位」或「內位」斷氣的過程,所以發喪訃聞中不能使用「壽終正寢」或「壽終內寢」的文字,只能用「終」或「卒」取代。
一般生病住院,在接到病危通知後,病患或家屬常選擇返家安寧往生,好經過「出廳下」,於「正位」或「內位」斷氣的過程。若住院很久,又在醫院往生,遺體想要返家進入正廳,遺眷先得祭拜門神,好得門神應允。然後在正廳(男性於正位;女性於內位)放置座椅,以稱謂呼喊死者來坐,奉上茶水招呼,請魂魄先入門,再安置遺體。這種情形發喪訃聞仍用「壽終正寢」或「壽終內寢」。
- Jan 01 Wed 2025 17:46
為什麼喪葬用語(訃聞)中死者為男性用「壽終正寢」?女性用「壽終內寢」?如死於非常,只能用「終」或「卒」?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