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課文復習週考考卷LIL-4007
範圍:原君
一、單選題(每題2分,共52分)
- 「緣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甲)故我之出而仕也, (乙)為萬民,非為一姓也。 (丙)為天下,非為君也; (丁)而分治之以群工;」(黃宗羲《原臣》)以上文字正確的重組選項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丙乙丁甲 (D)丁甲丙乙
- 「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不覺溢之於辭矣。」缺空的詞語應該是: (A)互勉之心 (B)切磋之念 (C)逐利之情 (D)驕奢之態
- 「許由、務光非絕塵也。」意謂許由、務光:
(A)不是真正隱居的人 (B)不是紅塵突出的人物
(C)不是超越塵俗而不可及的人 (D)不是世間跑得最快的人 - 依據〈原君〉所論,下列文字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古代君王「量而不欲入者」的是堯、舜
(B)古代君王「入而又去之者」的是許由、務光
(C)「後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皆不便於其言」,「其言」是指孔子言論 (D)「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其意在批判小儒墨守君臣陳腐之義 - 下列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A)有生之初→自有人類以來
(B)某業所就,孰與仲多→我的成就,比起二哥哪個多
(C)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戕摩剝削,不顧民生疾苦
(D)始而慚焉,久而安焉→剛繼承帝位時心中猶有不安之情,久安於淫樂,便忘記百姓蒼生了 - 劉宋順帝說:「願世世無生帝王家!」;明思宗對長平公主說:「若何為生我家!」以上兩個皇帝所言是因為:
(A)帝王處處保護,處處受限,無人身自由
(B)帝王以天下為產業,勢必引人覬覦,而禍及自身或子孫
(C)帝王朝政繁忙,公務勞累,不能享受逸樂
(D)帝王從小須受嚴格訓練,不能過平凡生活,不公平 - 下列「 」內的字詞,意思前後不相同的選項是:
(A)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若」何為生我家/「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
(C)「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
(D)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名之「為」獨夫 - 下列就〈原君〉一文解析,不正確的選項是:
(A)「視之如寇讎,名之為獨夫」表現了人民怨惡暴君的情況
(B)「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作者對伯夷、叔齊叩馬諫武王勿伐紂王之事,不以為然
(C)「廢孟子而不立」乃民主精神之表現
(D)「則唐、虞之世,人人能讓」是因為明乎為君之職分 - 「雖然,□後之為君者,□能保此產業,傳之無窮,□無怪乎其私之也。□以產業視之,人之欲得產業,誰不如我?」〈原君〉。依序填上□內的字,正確的選項是: (A)使/果/亦/既 (B)夫/若/豈/即 (C)使/若/豈/既 (D)夫/果/亦/即
- 下列選項「 」中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受享無「窮」/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B)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心於仁
(C)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與其不遜也,「寧」固
(D) 以「博」我一人之產業/「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上文畫底線的字,依序與下列文中「 」中的字,意思相同的選項是:
(A)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B)願無「伐」善,無施勞
(C)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D)「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 下列文字的釋義,不正確的選項是:
(A)「遠者數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潰在其子孫矣」意指:敗亡之因,起於蕭牆
(B)「攝緘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意謂:君主固權,徒勞無功
(C)「痛哉斯言!回思創業時,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廢然摧沮者乎」意近於:早知如此,何必
當初
(D)「然君之職分難明,以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雖愚者亦明之矣」意思是:以短暫荒淫享
樂換取無窮的悲哀,雖然是最笨的人也明白這是不值得的 - 下列敘述不屬於〈原君〉一文中「公天下」見解的選項是:
(A)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
(B)夫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
(C)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D)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 - 文學批評:「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起首三篇:〈原君〉、〈原臣〉、〈原法〉,是直斥專制弊害的力作,言論特見激切,可謂□□以後第一人。」□□內應填入的人名是:
(A)老子 (B)莊子 (C)孔子 (D)孟子
◎15~16為題組
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嚮而已。 |
- 關於上文的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A)旨在申論風俗對人才形成的重要性
(B)「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意謂:世上眾多的人都是平庸的
(C)「撓萬物者莫疾乎風」意謂:搖動萬物的沒有比風的力量更快的了
(D)「始乎微而終乎不可禦者也」意謂:開始的時候力量很微弱,到了最後就成了一股不可抵抗的
力量了 - 下列文字的觀點,不相同於「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嚮而已」的選項是:
(A)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C)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D)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17~18為題組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周公,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責於身者重以周乎?其於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於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於人者輕以約乎? (節錄自韓愈〈原毀〉) |
- 上文畫底線的字,依序與下列文中「 」中的字,意思相同的選項是:
(A)「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
(B)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C)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D)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 - 關於上文的解析,正確的選項是:
(A)「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意謂:古之君子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B)「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意謂:有諸己而後責諸人
(C)「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意謂:眼光短淺,只見眼前
(D)「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意謂:掩飾他人的過惡
◎19~20為題組
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無法。何以言之?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無養也,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無衣也,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無教也,為之學校以興之,為之婚姻之禮以防其淫,為之卒乘(步卒兵車)之賦以防其亂。此三代以上之法也,故未嘗為一己而立也。後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祚命之不長也,子孫之不能保有也,思患於未然以為之法。然則其所謂之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變封建而為郡縣,以郡縣得私於我也;□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於我也;□解方鎮之兵,以方鎮之不利於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謂之法乎? |
- 上文□內的字,填入朝代名,不在其中的朝代是:
(A)秦 (B)漢 (C)唐 (D)宋 - 有關上文的解析,不正確的選項是:
(A)「三代以上有法」是因為三代的法為天下而立
(B)「三代以下無法」是因為三代以後的法是為家天下而設,不配言法制
(C)三代以上之法不傳,乃因秦始皇焚書
(D)強調朝廷立法,須為天下百姓著想,非為一己之私欲 - 羽婕最欣賞「三十六計」的其中十計,特別抄寫如下:「乘火打劫、升東擊西、以逸代勞、李代桃殭、岸渡陳倉、渾水摸魚、斧底抽薪、謾天過海、假盜伐虢、圍衛救趙」,由於不用心,錯字連篇,請問羽婕抄寫的十計中,共有幾個錯別字?
(A)七個 (B)八個 (C)九個 (D)十個 - 平原陶邱氏取渤海墨台氏女,女色甚美,才甚令,復相敬,已生一男而歸。母丁氏年老,進見女婿。女婿既歸而遣婦,婦臨去請罪,夫曰:「曩見夫人,年德已衰,非昔日比,亦恐新婦老後,必復如此,是以遣,實無他故。」 (《太平御覽》)
中平原陶邱氏休妻的理由依上文推斷,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向岳母表達妻子炫耀才貌雙全,族人不屑
(B)向岳母抱怨妻子產後容貌衰老,遭到斥責
(C)由岳母只生一子,認定妻子無法多子多孫
(D)由岳母容貌推論,妻子日後一定又老又醜 - 下列是一段中間拆散的現代散文,若依文意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
假如你知道自己這樣做並沒有錯的話,
(甲)假如你覺得事情有一點不對勁,
(乙)那麼,你就繼續地做下去,不要理會別人會怎樣地譏笑你,相反的,
(丙)因為,在你心裡,一直有著一面非常清冽的鏡子,
(丁)那麼,任憑周圍的人如何縱容,如何引誘,你都要拒絕他們,
時時刻刻地在注視著你。它知道,並且也非常愛惜你的清純和正直。 (席慕蓉〈明鏡〉)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丙乙丁甲 (D)丁甲丙乙
◎24~26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第24~ 26題
比較各種不同造形的撲滿,只有豬形的撲滿最為生動。狗年雖曾出現狼狗造形的撲滿,但狼狗跳踉猛噬的性格,和存錢儲蓄的情調,很難一致,所以狗撲滿看來總是怪怪的。而豬則有牠貪婪癡肥的特性,使這種精神特徵與器物內涵相統一,就特別顯現出造形的特色。
撲滿是中國人發明的,雖然在出土的周秦古物中,還不曾看見過撲滿,但根據古籍記載,漢代已有了撲滿。當時以黏土製成罐形,罐背有一個竅,只能進,不能出,儲滿以後就必須將它敲破,才能把錢取出。土是粗賤的質料,錢是貴重的財貨,暗示許多粗傢伙只知道積錢聚斂,就像「土器」自以為可以吞「金」一 樣,那曉得金錢被積滿的一日,也就是自己被砸破的一天!想到那麼多錢,誰會去憐惜那個土罐?中國人就在這件小小的雜物中,寓下了深長的哲思。
相傳是在漢武帝元光五年,一位受全國推崇的人物公孫弘,為朝廷所重用,當時鄒長倩就送給他一枚撲滿,要他警戒「入而不出,積而不散」的危險。其實鄒長倩所提出的「撲滿哲學」,不止是提醒公孫弘一人,而是要提醒每一個人:當我們只知道「進」而不知道「退」;只知道「積聚」而不知道「散施」;只知道「不足」而不知道「知足」。那麼這幕擊破撲滿的悲劇,遲早會上演的!
今天,大家都以為撲滿是教我們懂得儲蓄,積少成多;其實撲滿的意義,更要緊的是教人懂得散施,而不是聚斂!貧窮的時候,撲滿或許可以解釋成收集零錢,積沙成塔;富裕的時候,撲滿卻教人不必富益求富。豬肥了要殺,撲滿儲足了就要砸碎,愈是拚命苦戀那些財富,愈會提早砸破你那土罐。記取祖先的撲滿哲學,懂得「散施」比「聚斂」更重要,散些錢到有意義的地方去,這樣整個教育文化與社會福利都會有福氣了! (改寫自黃永武〈撲滿哲學〉)
下列符合豬形撲滿「精神特徵與器物內涵相統一」意涵的選項是:
(A)左右逢源,成之在我 (B)涓滴成河,多多益善
(C)百尺竿頭,自食其力 (D)同舟共濟,夙興夜寐- 下列有關上文的解析,正確的選項是:
(A)漢代的撲滿以黏土製成,是源自於堅固耐用的長久考量
(B)鄒長倩送撲滿給公孫弘,是要他懂得財聚則民散的道理
(C)撲滿儲滿金錢後要砸破,就好像取卵要殺雞的意思一樣
(D)祖先的撲滿哲學顯示出,積聚大量的錢財就能國富民安 - 下列選文句的意涵,不符合作者主張的「撲滿哲學」的選項是:
(A)知進不退者無往不利 (B)施者比受者更有福
(C)付出者勝過於擁有者 (D)知足者可常享喜樂
- 下列文字表達了「民本思想」的選項是:
(A)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B)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C)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D)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E)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下列文句中的「人情」與「夫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的「人情」,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風土「人情」
(B)聖王之治,必本於「人情」
(C)「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D)你不要怪他傷心,這也是「人情」
(E)樂得做個「人情」把他放了 - 下列文句屬於「假設語氣」的選項是:
(A)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B)使後之為君者,果能保此產業,傳之無窮,亦無怪乎其私之也
(C)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
(D)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E)使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 - 下列關於「資料蒐集」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想了解伯夷、叔齊的生平事蹟,可查閱《史記》
(B)想了解劉邦的生平事蹟,可查閱《史記》、《漢書》
(C)想涉獵黃宗羲、袁宏道等人的作品可查《昭明文選》
(D)想了解許由、務光的生平事蹟,可查閱《資治通鑑》
(E)想研究方苞的作品可翻閱《古文辭類纂》 - 有關黃宗羲與方苞之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黃宗羲號南雷先生,是明、清之際重要的思想家、史學家
(B)黃宗羲在思想上繼承王陽明的心學,又極重經國濟世之道
(C)方苞為「桐城三祖」之ㄧ,強調義理、詞章、考據三者並重,奠定桐城派為清代古文領袖的
地位
D)兩人都主張「民本思想」
(E)兩人都從事反清復明的運動,一生不仕於在清廷 - 下列文字吟詠的對象,涉及伯夷、叔齊的選項是:
(A)讓國由衷義亦乖,不知天命匹夫才。將除暴虐誠能阻,何異崎嶇助紂來
(B)世濁不可處,冰清首陽岑。釆薇詠羲農,高義越古今
(C)舍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惠之和,願學孔子;能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此謂丈
夫
(D)首陽山枕黃河水,上有兩人曾餓死。不同天下人為非,兄弟相看自為是
(E)幾根傲骨頭撐持天地;兩個餓肚腹包羅古今 - 「後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皆不便於其言,至廢孟子而不立。」下列引用《孟子》的摘句,屬於「不便於其言」的選項是:
(A)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B)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C)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D)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E)得乎丘民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 下列「 」中的字,前後注音相同的選項是: (A)攻「訐」/「扞」格 (B)緘「滕」/「謄」本 (C)「沮」喪/「齟」齬
(D)石「簣」/昏「憒」 (E)扃「鐍」 /詭「譎」 - 有關〈原君〉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旨在探討設立君王的道理,在於「天下為主,君為客」
(B)多用對比式的結構,做古今對比
(C)引用史實,具有典型性,增加全文說服力
(D)提出君臣關係的改變,其關鍵在於小儒之曲解為「君尊民卑」的態度
(E)強調立君之重要性,全文表現出鮮明的忠君思想 - 關於明、清文學家,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連橫,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著有紀傳體的《臺灣通史》
(B)顧炎武,世稱「亭林先生」,《日知錄》為其重要著作
(C)蒲松齡,字留仙,自號柳泉,是清初傑出的小說家,其《聊齋志異》為白話短篇小說集
(D)方苞,字鳳九,晚號望溪,為文講求義法,以雅潔著稱,為桐城派之初祖
(E)黃宗羲,提倡經史兼治的治學觀念,開清代浙東學術之先聲 - 「離散天下之子女」一句中,「離散」為「離」及「散」兩個動詞並列組成之新詞,亦作動詞使用,下列「 」中詞語也作如此使用的選項是:
(A)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 (B)「敲剝」天下之骨髓
(C)「屠毒」天下之肝腦 (D)禁人之「窺伺」者
(E)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 - 下列選項「 」中的字,前後意義不相同的選項是:
(A)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B)「始」而慚焉,久而安焉/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C)某業所「就」,孰與仲多/孟嘗君「就」國於薛
(D)我「固」為子孫創業也/嗚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
(E)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下列引號內的文字,解說正確的選項是:
(A)「攝緘縢,固扃鐍」:加強禁錮,嚴防脫逃
(B)小儒「規規」焉:認分行事
(C)皆「不便於其言」:不利於統治者之言論
(D)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還是那個人的情感
(E)不覺「溢之於辭」矣:流露在言辭之中 - 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原」為文體的名稱,有推究事理,探詢本源之意,是論辯文的一體
(B)黃宗羲作《明夷待訪錄》,自許此書為「待明王來訪之經世治國之書」。「明夷」為《易經》卦
名,卦象為「離」在「坤」下,日入地中,以喻賢才不得施展
(C)黃宗羲號南雷先生,與顧炎武、章學誠並稱「清初三大儒」
(D) 黃宗羲繼承王陽明心學,開清代浙東學術之先聲
(E)黃宗羲在明代滅亡後,曾組織義軍,從事反清復明的運動 - 下列有關黃宗羲〈原君〉所引用的史實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劉邦在父親面前爭著與二哥比成就,流露家天下思
維
(B)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將家天下的謬誤,歸因於小儒之誤解,以至於胡亂編造伯夷、
叔齊扣馬勸諫武王伐紂之傳言
(C)至廢孟子而不立]明太祖不能接受孟子民貴君輕的觀點,因此撤去其於孔廟神主之配享
(D)昔人願世世無生帝王家]南北朝時宋順帝遭受亡國之痛,感慨地說寧願世世代代不生於帝王
之家
(E)毅宗之語公主,亦曰:「若何為生我家」]明思宗不捨長平公主可能遭闖賊擄走落難,希望她
能裝成百姓,永遠忘記自己生於帝王之家
下列有關近代女作家之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琦君,創作以散文成就最大,多為懷舊抒情之作,著有《煙愁》、《桂花雨》、《留 予他年說
夢痕》等,其中〈髻〉、〈一對金手鐲〉等篇章,膾炙人口
(B)張曉風,早期散文意象優美純淨,後期社會批判增強,為亦秀亦豪之健筆,著有《地毯的那
一端》、《再生緣》、《愁鄉石》等
(C)林文月,長期專研六朝文學,曾譯日本古典文學名著,散文質而高腴,具平淡細膩風格,著
有《午後書房》、《蘿蔔糕》等
(D)龍應台,曾從事專欄寫作,早期所著《野火集》,批評社會,文字辛辣,帶動言論自由風氣;
後期文風趨向溫馨委婉,文風溫馨委婉,著有《親愛的安德烈》、《野火》、「孩子你慢慢來」
等
(E)簡媜,作品以抒情散文為主,自稱是「無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其散文風格,辭采華茂,設
喻新警,文思縱放而細緻,鄉土田園為寫作重要題材,著有《女兒紅》、《水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