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文課文復習週考詳解LIL-4007

範圍:原君

一、單選題(每題2分,共52)    

  1. D
  1. C
  1. C
  1. D
  1. D
  1. B
  1. A
  1. C
  1. A
  1. B
  1. C
  1. A
  1. A
  1. D
  1. A
  1. B
  1. D
  1. A
  1. C
  1. C
  1. D
  1. D
  1. B
  1. B
  1. B
  1. A

 

                     
  1. ()接提示句;()()句法相同,應相連接;由標點符號判定,()()之前原文緣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語譯因為天下非常地廣大,不是國君一個人所能治理,因而分給百官共同管理。所以臣子出來做官,是為了天下百姓,而不是為了國君一人;是為了萬民蒼生,不是為一姓一朝。
  2. 略。
  3. 略。
  4. (A)許由、務光  (B)堯、舜  (C)「其言」是指孟子的言論。
  5. (D)剛創業的帝王仍會以天下蒼生為念,後世繼承者則視家天下為理所然。
  6. 略。
  7. (A)竟然/增(B)你。(C)假使。(D)
  8. (C)是因孟子的言論,妨害了家天下的君主專制政府
  9. 略。
  10. (A)/困頓  (B)安處  (C)寧靜/寧可  (D)博取、贏得/廣泛啟發。
  11. 題幹畫線的字義依序是:放逐、攻打、之乎、獨夫(眾叛親離的國君)。測驗題畫線的字義依序是:(A)亡失  (B)誇大  (C)之乎  (D)一個人
    語譯齊宣王問:「商湯流放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真的有這些事件嗎?」 孟子答:「史料中有這種記載。」宣王問:「臣子犯上殺死君主,行嗎?」孟子答:「破壞仁的人叫做賊,破壞義的人叫做殘,這種殘賊的人,叫做獨夫。只聽說把獨夫紂處死了,沒有聽說是君主被臣下殺害了。」
  12. (A)覆滅之禍,必屬固然。
  13. (A)為「家天下」的見解。
  14. (D)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15. (A)在申論人才影響風俗的厚薄
  16. (A)(C)(D)的觀點都是「上行下效」  (B)的觀點是「推己及人」

15~16題組語譯
    社會風俗的好壞,是從哪裡產生出來的呢?來自於一兩個在高位的人的心理趨向罷了。
    世界上的人,平庸無用的到處都是。偶而有一兩個賢能的人,大家就會尊他為領袖,而且接受他的命令;更特出的人,尊他為領袖而接受他命令的人,也就更加多了。這一兩個賢能的人內心趨向仁義,大家就跟他趨向仁義;這一兩個賢能的人內心趨向名利,大家也跟著他趨向名利。大眾所走的方向,就是情勢所趨,即使有很大的力量,也沒有敢違抗它的。所以說:「搖動萬物,沒有比風的力量更快的了。」風俗對於人的心理也是一樣,開始的時候力量很微弱,到了最後就成了一股不可抵抗的力量了。

  1. 引文畫線的字義依序是:簡約、卻、革除、之(指代詞)。測驗題畫線的字義依序是:(A)準備  (B)(人稱詞)  (C)往、到 語譯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往衡陽去避冬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  (D)(指代詞)
  2. (B)見賢思齊  (C)與人為善,不究既往  (D)寬責別人。

17~18題組語譯
    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嚴格而全面,他對待別人寬容又簡約。嚴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寬容又簡約,所以人家都樂意做好事。聽說古代的聖人──舜,他的做人,是個仁義的人。就探究舜所以成為聖人的道理,就責求自己說:「他是個人,我也是個人,他​​能這樣,我卻不能這樣!」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舜的行為,去成就那符合舜的。聽說古代的聖人──周公,他的做人,是個多才多藝的人。探究他所以成為聖人的道理,就責求自己說:「他是個人,我也是個人,他​​能這樣,我卻不能這樣!」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周公的,去成就那符合周公的。舜,是個大聖人,後代沒有人能趕得上他;周公,是個大聖人,後代沒有人能趕得上他;這些人卻說:「不及舜,不及周公,是我的缺點。」這不也是要求自身嚴格而且全面嗎?他對待別人卻說:「那個人啊,能有這項優點,這就算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長這個,就算是有才能的人了。」肯定他一個方面,而不苛求他別的方面,肯定他最近的好表現,而不計較他過去不好的表現,小心謹慎地唯恐別人得不到做好事應得的好處。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種技能是容易學得的,他對待別人,卻說:「能有這樣,這就夠了。」又說:「能擅長這個,這就夠了。」這豈不是要求別人寬容又簡約嗎?

  1. □內依序填入的朝代是:秦/漢/宋。
  2. (C)與秦始皇焚書無關。

18~20題組語譯
    三代以前有法制,三代以後就沒有了法制。何以這麼說呢?原來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這些古代的賢君,知道天下的人不能沒有食物衣服以免飢寒之苦,所以就分配土地給人民,使他們能夠種植五穀、桑麻;知道天下的人不能沒有道德教化,所以就設立了學校,使人民能夠接受教育;又為人民制定婚姻之禮,以防止男女關係的敗壞;為人民籌備步卒兵車這些軍事武力,以防備動亂的發生。這些三代以前的法制,都是為人民的福祉著想,而不是為君王一己之私才設立的。可是後代的君王,在得了天下以後,唯恐家國福祉不能傳之久遠,子孫不能永保天下,為了防備天下被他人奪取的禍患發生,因此才設下法制。可是他們所謂的法制,其實就是一個家族的私法,而不是公天下的大法。所以秦朝廢除封建,改行郡縣制度,是因為郡縣制度有益於君王的私利;漢朝初年分封其他兒子為諸侯王,是因為諸侯可以作為屏障來拱衛王室;宋朝廢除方鎮,剝奪節度使的兵權,是因為方鎮對朝廷有所不利。像這些法治何曾有一點點為天下人民設想的心意呢?那也可以算是法制嗎?

  1. 正確的用字如下:火打劫、東擊西、以逸勞、李代桃渡陳倉、水摸魚、底抽薪、天過海、假伐虢、圍救趙。
  2. 語譯:平原陶邱先生娶了渤海墨台的小姐,外貌非常漂亮,才能非常傑出,又能敬愛丈夫,不久生了一男便回娘家。小姐母親丁氏年老,與女婿見了面。女婿回家後便休了妻子,妻子臨走前詢問罪過,丈夫便說:「前幾天看見你母親,年紀德行都已衰退,無法與過去相比,我擔心你變老後,必然變得和她老人家一個樣,所以才休了你,沒有其他旳原因。」
  3. 提示句「假如……」接()「那麼……」因為提示句使用假設肯定句,要接(乙)作為選擇結果,而且語意承接通順。同樣的,()「假如……」使用假設否定句,要接()「那麼……」作為選擇結果,()()相連,語意也通順。最後則用(丙)來說明理由,接結尾各句的說法。
  4. (A)左右逢源,成之在我:勉人成就自我
    (B)涓滴成河,多多益善:勉人積少成多
    (C)百尺竿頭,自食其力:勉人自我精進
    (D)同舟共濟,夙興夜寐:勉人勤奮合作。
  5. (A)是源自於土質粗賤打破無妨的考量
    (C)「殺雞取卵」比喻貪圖眼前微小的好處而損害更大的利益,不同於撲滿「積少成多」的意思  (D)顯示出「散施」比「聚斂」更重要的哲學。
  6. (A)知進不退者無往不利:勉人奮發進取,無須退讓。

二、多選題(每題3分,共48)    

  1. ABCDE
  1. BCD
  1. AB
  1. ABE
  1. ABC
  1. ABDE
  1. ACDE
  1. BCDE
  1. ABCD
  1. ABDE
  1. ABCDE
  1. ABCE
  1. CE
  1. ABDE
  1. ABCD
  1. ABCDE
  1. (A)(D),都出自《尚書》。(A)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上天所見,來自我們老百姓的所見,上天所聽,來自我們老百姓的所聽;意思是天意通過老百姓在顯現。(D)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上天的視聽,是依從人民的視聽。上天揚善懲惡,也是根據人民的意向而決定。意思是國君理政也要尊循民意。
  2. 題幹與(B)(C)(D)是人之常情。(A)指當地風俗民情。(E)指恩情、情面。
  3. (A)向使:假使。(B)使:假使。(C)(D)(E)的「使」字,都作「讓」解。
  4. (C)《昭明文選》為南朝梁太子蕭統所編,不可能收錄明、清時代作品。(D)《資治通鑑》所記上起戰國,下至五代;許由、務光相傳為唐堯、商湯時代人物。
  5. (D)方苞沒有主張「民本思想」。(E)方苞沒有從事「反清復明」的運動,曾累官至禮部侍郎。
  6. 說明伯夷、叔齊,殷末孤竹國君的二個兒子。父卒,互相讓位,往依西伯昌。周武王起兵伐紂,扣馬攔車死諫。殷亡,兩人恥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最後餓死。伯夷,聖之清者也。  (A)伯夷叔齊相互「讓國」,末句寫伯夷叔齊扣馬叨敘有助纣之嫌
    (B)由「首陽山」、「採薇」二句可知
    (C)寫孟子:孟子學孔子,而孔子是「聖之時者也」。所以孟子「舍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惠之
       和,願學孔子」;孟子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D)由「首陽山」、「餓死」可知
    (E)由「傲骨頭」、「餓肚腹」可知。
  7. (A)(C)(D)(E)的觀點全部具「民為邦本」的思想,都被認定是不利於家天下君王的統治  (B)的觀點是「仁者無敵」;語譯能施行仁政的的領袖可以統一天下。
  8. (A)ㄐㄧㄝˊ/ㄏㄢˋ  (B)ㄊㄥˊ  (C)ㄐㄩˇ  (D)ㄎㄨㄟˋ
    (E)ㄐㄩㄝˊ
  9. (E)旨在探討設立君王的本意及說明君主的職分,全文表現出鮮明的民本思想
  10. (C)《聊齋志異》為文言短篇小說集。
  11. (A)討厭/不好的  (B)開始/才  (C)成就/歸,往趨  (D)本來/本來  (E)比照/近。
  12. (A)嚴密防護,免遭竊取  (B)見識淺短貌  (D)也同樣是人之常情。
  13. (C)黃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清初三大儒」。
  14. 毅宗(明思宗、崇禎皇帝)用劍擊殺長平公主的無奈感嘆。說明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消息傳到宮中時,崇禎心灰意冷,要周皇后自裁、袁貴妃自盡,對長平公主嘆了聲:「汝何故生我家!」揮劍斫公主,斷左臂。後又斬殺幼年的昭仁公主。長平公主為人所救,於五日後復甦。清朝初年,長平公主曾上書順治帝要求出家未獲准,順治將她嫁與周顯,婚後和周顯相敬如賓。她喜愛詩文,擅長針黹烹飪,後抑鬱成疾,死後葬於廣寧門(亦稱彰義門)外周氏宅旁。
  15. 略。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精選古文試題與詳解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sl380118 的頭像
    lsl380118

    被鐘聲敲碎的歲月

    lsl3801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