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文課文復習週考考卷LIL-4023

範圍:典論論文

一、單選題(每題2分,共52)     

  1. B
  1. A
  1. A
  1. A
  1. C
  1. D
  1. B
  1. B
  1. D
  1. C
  1. D
  1. D
  1. D
  1. D
  1. B
  1. A
  1. C
  1. C
  1. A
  1. C
  1. C
  1. B
  1. B
  1. C
  1. B
  1. A

 

  1. (B)孔融的文章常雜以嘲諷和戲謔之詞。
  2. (A)清.張問陶論文。一個人的文章風格是天生的,模仿古人,白費心機  (B)宋.楊萬里和李天麟二首。寫詩要通達,不縛於俗見,不須立宗派,誰都可自作開山祖師。丘山很重,一毛至輕,不迷信偶像,功夫到了家,就能舉重若輕  (C).黃庭堅寄晁元忠十首之一。寫文章要講心中的老實話,沒有軌跡可遵循,不要人云亦云  (D).李白〈戲杜甫〉。杜甫寫詩靠功力,重音律,斟字審句,太辛苦了。
  3. (A)為「1.4.2.3.」錯綜句法,正常語序是:「或命巾車,亦崎嶇而經丘;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
  4. (A)作者感嘆常人貴遠賤近,當代知音難尋。語譯要找到知音是很困難的,演奏音樂者的心意實在很難了解,能碰到知音就更困難了,所以要找到知音,千年以來大概只有一個例子。從古以來人們尋找知音,大多看輕同時代的人而思慕古人,這就是所謂的「每天在面前出現的人不會用他,聽到遙遠的人有名聲就想著他。」從前韓非〈儲說〉、司馬相如〈子虛賦〉寫作完成剛發表時,秦始皇、漢武帝恨與作者不同時代,等到秦始皇知道韓非和自己同時代、漢武帝知道司馬相如和自己同時代,韓非被囚禁,司馬相如也沒有被重用,這難道不是在明白印證只要是同時代的人都被看輕嗎?
  5. (A)()/峻  (B)儔/躊  (C)度  (D)蕾。
  6. 題幹語譯李白、杜甫二人無法分出優劣,太白有一二妙處,是子美無法創作的;子美也有一二妙處是太白無法創作的。子美不能寫出太白飄逸的風格;太白也不能寫出子美沉鬱的風格。由此可知,文章風格與每個作家的個性才性有關,無法勉強改變。
  7. (B)目前之務」指謀求富貴、避免貧賤/「千載之功」指著述之事
  8. (A)向聲背實:崇尚虛名,背棄實學  (B)貴遠賤近:看重古遠的,看輕現代的  (C) 寄身翰墨:終身以寫作為職志;述而不作:傳述古聖賢之道而不創作。孔子一生述而不作,與「寄身翰墨」一語矛盾  (D)理不勝辭:長於辭采而短於說理
  9. (A)蘇東坡責怪秦少游有抄襲之嫌  (B)蘇東坡對婉約的詞風持批評態度  (C)文中蘇東坡並沒有推崇柳七的成就。
  10. (A)錦心繡口:喻人長於寫作;(B)與人為善:助人為善。語譯當初王粲跟人家一道走,讀道旁的碑文,有人問他:「你能背誦嗎?」王粲說:「能!」人家就叫他背誦,結果一個字也沒錯。看人下棋,棋盤上的棋子弄亂了,王粲便照原樣將它們擺好,下棋的人不信,用一巾帕蓋住棋盤,另外拿一個棋盤,再要他照樣擺出來看看,結果兩相比較,沒錯任何一著棋。
  11. (D)犬羊之質自謙才疏學淺;「服虎豹之文」喩居太子之高位
  12. (D)東望於邑」意謂惆悵地遙望在東邊的您。於邑:音ㄨ  一ˋ,惆悵也。
  13. (A)行為、行動/動輒、往往。(B)輕易、輕鬆/治、辦得好。(C)原因/用。(D)寫作
  • 11~13語譯 

    從前伯牙在鍾子期死後,就弄斷琴絃不再彈奏,是因為哀痛知音的難尋;孔子聽到子路被殺而剁成肉醬,就把碗裡的肉醬倒棄,那是因為感傷學生中沒有一個能比得上子路的勇敢。這幾位先生(建安七子)雖然趕不上古代的大作家,也算是一時代的才俊。現在活著的人,已經趕不上他們了。年輕人前途無限,是最可敬畏的,對於這些後輩,是不能隨便妄下批評的;可是恐怕您我在有生之年都見不到這些後起之秀了。
  我的年紀已經長大了,所想的事情很多,時常考慮起來,就弄到整夜睡不著。心思意志什麼時候還能像從前一般的輕鬆愉快?已經成了老頭兒了,只是頭髮還沒有斑白罷了!光武帝說:「我年紀三十多了,在軍隊中生活十年,所經歷的事很多。」我的道德不及他,年齡已經和他那時差不多了。我才疏學淺,卻做了太子,就像是以犬、羊一般衰弱的體質,穿起虎豹那樣光采的外衣;又像是沒有眾星的明亮,卻假借日月的光輝一樣。只因為貴為太子,一舉一動都被人注意,什麼時候才能夠閒散輕鬆下來呢?恐怕永遠不能再像往日那樣遊樂了!少壯時代真應該努力,年華一過去,哪能再拉回來呢?古人為珍惜時光,連夜晚都拿著燭火去遊樂,實在是有原因的。

    現在拿什麼消遣?還有什麼著述創作嗎?惆悵地望著東方,寫了這封信敘述我的心情。曹丕在此向您報告。

  1. (A)都對時光飛逝,生命短暫感到無奈  (B)都認定文章能傳之不朽  (C)都強調多人死於瘟  (D)反問自己為何能獨自存活/身為太子,任何行動都被注意,不自由。語譯人活著時,固然是昂昂七尺之軀,死後卻僅剩一副棺木。只有建立德業、揚名後世,可以永垂不朽;其次就是發憤著作。近年數起瘟疫,士人死亡殆盡,我有何天賦異稟?而能獨自保全活!於是加強著作,典論詩賦,有一百多篇。
  2. (B)不具有比較關係,為假若、反詰句式
  3.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轉移、改變/既富矣,又何「加」焉 →增益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破舊的/「敝」門人 →自謙之詞  ()引氣不齊,巧拙有「素」→本性(才情)/文靜「素」奇其人 →一向,向來  ()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借,抄襲/大臣犯法,無所寬「假」→寬容,寬饒  ()「向」聲背實 →崇尚/悽悽不似「向」前聲 →先前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 →連綴、綴輯(ㄓㄨˇ)/「屬」予作文以記之→叮嚀、請託(ㄓㄨˇ) ()君子審己以「度」人 →忖度,衡量(ㄉㄨㄛˋ)/曲「度」雖均,節奏同檢 →曲調(ㄉㄨˋ)  ()夫然,「則」古人重尺璧而重寸陰 →故/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何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才
  1. 題幹及(A)(D)(D)都當動詞使用;(C)不託飛馳」之勢:「託」為動詞,「飛馳」為受詞,當名詞使用
  2. ()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 →看見(ㄐㄧㄢˋ)  ()斯不自「見」之患也 →看見(ㄐㄧㄢˋ)  ()夫人善於自「見」→表現、顯露(ㄒㄧㄢˋ) ()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 →表現、顯露(ㄒㄧㄢˋ)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表現、顯露(ㄒㄧㄢˋ)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出仕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代詞性助詞,無義(ㄐㄧㄢˋ) ()都督「見」委,自當效勞 →代詞性助詞,無義(ㄐㄧㄢˋ) ()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 →被(ㄐㄧㄢˋ)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被(ㄐㄧㄢˋ)。
  3. (A)《典論》現今仍留存〈論文〉與〈自敘〉二篇
  4. 《昭明文選》選錄先秦至南北朝齊、梁間詩文,選錄作品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為標準,所以不選經、子,史書中也只選錄「綜輯辭采」、「錯比文華」的論贊  (5)韓愈,中唐人,〈師說〉創作的年代比《昭明文選》晚  (12)蘇軾,北宋人,〈赤壁賦創作的年代比《昭明文選》晚〉  (15)歐陽修,北宋人,〈秋聲賦〉創作的年代比《昭明文選》晚。
  5. 1[  2[  3[  5[  7[
    8[  11[  12[  14[賠。
  6. 略。
  7. (A)思考本身就能刺激腦細胞將神經衝動傳向其他細胞和肌肉  (C)純思考,大腦不能產生比肌肉運動更強大的印記和調節效果  (D)神經細胞與肌肉活動相互刺激形成連續的循環回饋線路。
  8. (C)「四根弦」的譬喻所呈現的空間:童年[遠、長大[近;中年[遠、晚年[近。
  9. (B)墨魚不叫海螵蛸,海螵蛸是墨魚骨狀內殼。
  10. (A)因敵制宜:根據敵人的情況制訂適合的對付方法  (B)瞞天過海:比喻欺騙的手法很高明  (C)釜底抽薪: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D)威脅利誘:以威力脅迫,用利益誘惑。

25~26題組語譯

    墨魚就是烏賊魚,體內的骨狀殼,中藥名為海螵蛸。腹部有墨汁可用來寫字,但一年後字跡便會消失,只剩下空白紙張而已。一般傳說墨魚是海神旁稟告事情的小吏。近海都可看到牠,遊水時往往會吸水噴墨,讓水變黑用來自衛,以防人類的侵害。漁夫便在有墨水處用漁網捕取,幾乎都能捕獲,可說是百無一失。

    魚類中能夠用墨水自衛算是聰明的魚了。但沒想到漁夫藉由牠的智慧來成全自

己的智慧,智慧又在墨魚之上,墨魚算是因用智而招致禍敗。這個故事可作為不善用智慧的人的鑒戒。
  

二、多選題(每題3分,共48)

  1. ABCE
  1. BCE
  1. ABDE
  1. ABDE
  1. ABCDE
  1. ADE
  1. ACD
  1. AD
  1. BCD
  1. BCDE
  1. ABE
  1. ACDE
  1. ACE
  1. ABDE
  1. BCDE
  1. ABCD
  1. (A)如此/可是  (B)/彼人,那個人  (C)/受用  (D)後生晚輩。說明《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其中「弟子」同「子弟」;「先生」同「父兄」  (E)困窮不得志/其意隱微而言簡約。
  2. (A)(D)互相。(B)(C)(E)是具指代詞作用的助詞,省略了一個受詞:我。
  3. (A)《典論.論文》強調著作的重要性;陶淵明〈飲酒其二〉否定著作的重要性,兩者迥異。陶淵明〈飲酒其二〉語譯一般人都說積善就會有善報,可是伯夷、叔齊兩位大善人卻餓死在西山!如果為善為惡都沒有相對的報應,那又何必著作,說那些勸人為善的空話呢?  (C)傅毅與班固比較,文學成就相差不多  (E)《易》、《禮》屬於為特定目的而創作的著作文,與後世為創作而創作的「純文學」,領域顯著不同。
  4. (C)《詩品》論定陶潛的詩作為中品。
  5. (D)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出自《紅樓夢第八十九回》,上句指林黛玉死亡,下句指賈寶玉想念林黛玉
  6. (B)卞太后痛心兄弟相爭,骨肉相殘,出面勸阻  (C)曹丕自繼位之後,法令一新,威逼漢帝,甚於其父,並非昏懦無能;聽從謀臣之言,殺手足以絕後患。
  7. (B)曹丕指定「兩牛相鬥圖」要曹植作詩,但詩中不得出現「二牛鬥牆下,一牛墜井死」的詩句  (E)兩詩寓意十分明顯,致使曹丕潸然淚下。
  8. (A)冒題法:又稱「埋兵伏將法」。顧名思義,它和「破題法」是兩種對立的破題方式。冒題法一開頭並沒有直接點出重點,常以小故事或生活經驗為例開場。破題法:又稱為「開門見山法」,就是文章一開頭即點出題目或解說題意或正面闡明主旨  (B)「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意指人生短暫,應努力寫作以求不朽,意近於「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C)寄身於翰墨」:意指生命依託於寫作;「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意指闇於自見  (E)「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句中「千載之功」指的是:立言。
  9. (A)曹操,字孟德;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  (E)鍾嶸譽曹植為「建安之傑」;曹植不屬於「建安七子」,「建安七子之冠冕」指王粲
  10. (A)「流於逸樂」指沉迷於安逸享樂,與「偶爾」矛盾。
  11. (C)《昭明文選》,是第一部文學總集,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D)《典論》內容廣泛,其中〈論文〉篇是第一篇專作文學批評的文章。
  12. (A)七步成詩→曹植
    原文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語譯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學,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曹植將被處死。曹植隨口吟出諷刺骨肉相殘的詩句:「鍋裡煮著豆子,最後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子汁來做成糊狀食物。燒著豆子枝葉煮豆子,豆子在鍋裡傷心地哭。豆子和豆子枝葉本來都長自同一個根上,為甚麼枝葉要急急忙忙的把豆子煎煮逼死呢?」文帝聽見,現出深深慚愧的臉色。
    (B)八斗才高→曹植
    原文謝靈運嘗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語譯謝靈運曾經說過:「如果把天下文才的總和當做一石,那麼曹子建一個人能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文人共得一斗。」
    (C)代人捉刀→曹操
    原文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語譯曹操要接見匈奴來使,自認為長得不好看,相貌不足以折服匈奴,指派英俊威武的崔季珪替代接見。曹操自己持刀當護衛站在床頭。接見完畢,曹操派間諜問匈奴的使者說:「你看魏王如何?」匈奴的使者回說:「魏王儀表堂堂;但床頭捉刀的人,才是英雄啊!」曹操一聽,就派人追殺使者。
    (D)倒屣相迎→王粲
    原文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也。……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語譯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縣人。……東漢獻帝時,左中郎將蔡邕博學多聞,很受朝廷器重,家裡經常高朋滿座。有一天,正當蔡邕和眾賓客在談天時,家裡的僕人通報王粲來訪。這時,蔡邕迫不及待地出去迎接,竟然把鞋子穿倒了。當時大家還以為是甚麼高官造訪,原來竟是個年幼瘦弱矮小的王粲,眾賓客對蔡邕的行為感到非常訝異。蔡邕說:「他是朝中三公王暢的孫子,有非常高的才華,我自嘆不如他。我家收藏的書籍文章,要全部由他來傳承。」
    (E)小時了了→孔融
    原文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語譯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負有盛名,擔任司隸校尉。登門拜訪的只有俊逸的才子與親戚才會接見。孔融到了門前,告訴守門的官吏:「我是李大人的親戚。」於是就讓他進入,在宴會上就坐。元禮問他:「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嗎?」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與您的先人老子曾有師徒關係,所以我與您的祖先好幾世代以來就一直交往和好。」元禮及賓客沒有一個不為他的言談感到驚訝的。太中太夫陳韙較遲才到,有人把孔融剛剛說的話告訴他,陳韙說:「小時候有傑出的表現,長大之後不一定優秀。」孔融說:「想必您小的時候,一定很傑出囉!」陳韙聽到後感到十分尷尬。
  13. (A)「三祖陳王」指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陳思王曹植;「建安七子」指孔融、陳琳、阮瑀、王粲、徐幹、應瑒、劉楨  (B)「建安七子」又稱「鄴下七子」  (D)「建安七子」的作品多沉雄蒼壯、風格勁健,表現出奮發昂揚的精神;「竹林七賢」作品直抒己見,越名教、任心性,顯現超拔脫俗的精神,放達不羈的行為。說明(C)(D)的敘述,明顯矛盾。
  14. (C)《詩品》評五言詩的作品流別與風格。近體詩,為唐代新興詩體,鍾嶸為南北朝時代的人,早已去世。
  15. (A)旨在說明觀摩示範對學者的重要性  (B)「良冶之子,必學為裘」:是因為皮裘是由許多動物的毛皮,一塊一塊的縫合而成。而冶煉金屬治成器具的零件,再將零件組合成完整的工具,都是要求細心與耐心  (C)「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做弓的首要是將籐條彎成所要的彎度,要求的標準較高。做畚箕則是將竹子彎成所要的彎度,而做畚箕是用竹子,成本較底,要求的標準也不太高,容易完成。所以拿做畚箕當作做弓的學習階段,是很合理的  (D)「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小馬長大後,要開始學拉車,必先讓小馬跟在車後學習一段時間。所以說車在馬前  (E)「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是說君子觀察這三個現象,知道學習的重要,而立志學習先王的典籍,將來待人處事才不會疑惑。
  16. (E)「鳳兮鳳兮,何德之衰」的結果是姑息養奸,劣幣驅逐良幣,奸惡當道。文中只出現忠良受欺壓殘害的譬喻,沒有出現正邪相互內鬥的譬喻。

語譯龍和蛇都是鳳凰的食客。龍睿智且聖明,它的才德莫測高深。鳳凰知道它足可和自己同列神靈之尊,對龍既禮遇又親敬。蛇狠毒且陰險,只要它所憎恨的一定遭它傷害,而且厭惡那些獲得鳳凰信賴禮遇的,所以蛇不只想咬龍,要是遇上麒麟、烏龜,也必定會把它們活活咬死。鳳凰知道蛇一旦欲求不滿便將勾結豺狼、野犬前來叫囂,只得賜予它食祿,甚至比龍享有的還更多。由於龍聖明的貢獻遠超過所獲食祿的等級,鳳凰雖想令龍飽足,但終究因怕蛇而辦不到。
    麒麟和烏龜面對這種情勢,驚訝地瞪大眼睛並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才德為何如此衰敗!過去的事已來不及勸阻,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算了吧!算了吧!」後來麒麟遭蛇毒所傷,躲藏至岩穴裡;烏龜則屏住呼吸隱身在龜殼中。蛇窺探龍熟睡的時候,以毒牙攻擊的喉嚨而迫使龍逃走。鳳凰失去輔佐的賢良,於是黯然地垂下翅膀從此不敢以神靈自居。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精選古文試題與詳解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sl380118 的頭像
    lsl380118

    被鐘聲敲碎的歲月

    lsl3801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