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文課文復習週考考卷LIL-4028

範圍:勸學

一、單選題(每題2分,共52)

  1. A
  1. D
  1. B
  1. A
  1. C
  1. B
  1. A
  1. A
  1. D
  1. D
  1. B
  1. C
  1. D
  1. D
  1. C
  1. C
  1. A
  1. D
  1. B
  1. D
  1. D
  1. C
  1. A
  1. C
  1. C
  1. B

 

  1. ()秣:ㄇㄛˋ  ()苕:ㄊㄧㄠˊ  ()瓠:ㄏㄨˋ  ()蹞:ㄎㄨㄟˇ  ()蜹:ㄖㄨㄟˋ  ()靛:ㄉ一ㄢˋ  ()分:ㄈㄣˋ
  2. (D)君子非異也生:通「性」,天性。
  3. (A)ㄐㄧㄠ/ㄐㄧㄠˇ  (B)  (C)/隉(杌隉,危險不安/視,比較)  (D)挺/鋌(急走)
  4. 題幹與(A)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可是」  (B)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又、並且」  (C)(D)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示修飾關係,相當於「地、去」
  5. ()動詞,吃草  ()名詞,馬拉車奔行一日的距離  ()名詞,腳  ()加,副詞;疾,形容詞,大  ()名詞,乾燥的地方  ()名詞,水中黑土   ()名詞,通「響」,回應聲
  6. ()干→邗  ()貉→貊  ()箸→著
  7. (A)質的張而「弓矢」至焉:「弓矢」為偏義複詞,指「矢」。
  8. ()出自《管子.牧民》  ()出自《韓非子.說疑》  ()出自《老子》五十七章  ()出自《墨子.兼愛》  ()出自《荀子.王制》。
  9. (D)荀子非天命,強調自然的天;孟子贊天命,強調人文的天。
  10. (D)意謂壞環境的浸染對學習的影響/意謂禍福自取。
  11. (B)有諸中,則形諸外
  12. 語譯則知(C)正確。「其臭如蘭」的「臭」音ㄒㄧㄡˋ,氣味。
    語譯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的道理,無論是出仕或隱居,無論是保持緘默或發表言論,必須誠意待人。須知兩人同心所發揮的力量,其鋒利可以切斬堅硬的金屬,兩人同心所說的話,其氣味有如蘭蕙的芬芳,令人眷戀不已。」
  13. (A)假使。假若語氣  (B)豈。反詰語氣  (C)大概。揣測語氣  (D)稱代詞()/希望。祈使語氣。
  14. (D)音樂動聽而感物/形容女子美貌。
  15. (C)《尚書》記載政事/《詩經》反映民間生活,是中正和平之聲寄託之所在/《禮經》規範社會的綱紀/《》有周旋揖讓之敬,車服等級之文》傳達中正和平的聲律》、《》廣博人們的認知《春秋》講究微言大義的
  16. (C)梧鼠五技:鼯鼠技能雖多,但都不能專精,故不免於困厄。
  17. (A)沒有強調先天材質的重要
    語譯孔子問子路:「你喜歡什麼?」子路說:「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你這個。以你的資質,再加上學習,成就便無人能及了!」子路說:「學習真有好處嗎?」孔子說:「人君沒有直諫的大臣,政治就要敗壞;士人沒有規過的朋友,品德就會敗壞。駕馭疾奔的馬不能丟開鞭子,已經定型的弓就不必再放入檠中校正。木材經過繩墨,就會筆直;人接受忠告,就能完美。吸收知識,注重學問,還有什麼不能成功?毀棄仁義,厭惡賢士,將會招來刑辱。所以君子不能不學習。」子路說:「南山的竹子,不必加工自然挺直;砍下來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這哪裡是學習的結果?」孔子說:「在箭尾裝上羽毛,把箭頭磨得鋒利,不是射得更深嗎?」子路拜謝說:「敬領老師的教誨!」
  18. (A)先秦書籍,火於秦,其存而醇者只有孟軻、揚雄和荀卿的著作  (B)周之衰,好事者以其說干其君。」的好事者不是指孟軻、揚雄、荀卿  (C)孟軻、揚雄與荀子,沒有師承關係
  19. (A)好事者憑著自己的學說向當時各國國君求取祿位  (B)西漢初期提倡黃老治術,所謂「蕭規曹隨」,與民生養生息  (C)年老而學有專精的人/教師  (D)動詞/副詞

18~19語譯
    聖人一脈相傳的道統,不再流傳於世。周朝衰微後,好事者憑著自己的學說向當時各國國君求取祿位,學說眾多而雜亂,六經的思想與百家的學說互相混雜;但是當時仍有一些年老而學有專精的人和大儒存在。秦始皇焚書,燒毀了典籍;黃帝、老子的道家思想又盛行於漢。如今聖人道統能存留下來而又純粹的典籍,只到孟軻為止罷了,只到漢揚雄為止罷了!等到我得到荀況的書後,於是又知道有荀子這人。查考他的言辭,有時好像不甚精粹;總之他的要旨,和孔子學說不同的地方很少,或許還在孟子、揚雄之間呢!

  1. (D)寒暑未「薄」而疾:迫近、逼近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厚
    語譯天體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律,不會因為堯而存在,也不會因為桀就不存在。以合理的行動去呼應此規律,就能收到好的效果;以錯亂的行為去呼應此規律,就會遭受到災禍。加強農桑生產,並且節約用度,老天就無法讓人貧窮;養生之道周備,動作適合時宜,那麼天也不能使人生病;遵循正道而行,並且堅定不移,那麼天也不能使人遭到禍害。因此,水災、旱災不能使人饑饉;寒冷、暑熱不能使人生病;祅怪也不能使人遭到災禍。反之,荒怠農桑,生活奢侈,那麼天也不能使人富裕;不注意保養身體,活動又少,那麼天也不能使人健康;違背正道,妄作妄行,那麼天也不能使人獲得好的結果。所以即使水災、旱災不來也要挨餓,不受冷熱侵襲也要生病,祅怪不來也要遭到禍害。無論是混亂時期或太平治世,天道運行的規律是一樣的,所遭到的災禍卻和太平時期不一樣,這不要埋怨天,是人們行動犯了錯誤所自招的。
  2. (D)聖人不同於眾人是因為「聖人之偽」(後天人為的努力),矯正情性。
  3. (A)性「惡」:音ㄜˋ,不善/「惡」生:音ㄨ,何,疑問語氣詞  (B)愉「佚」:安逸/遺「佚」:棄  (C)兩「然」字,都只「如此」  (D)「讓」乎國人矣:謙讓/泰山不「讓」土壤:拒絕。

21~22題組語譯
    有人問:「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那麼禮義是從哪裡產生出來的呢?」
    我回答他說:所有的禮義,都產生於聖人後天的人為努力,而不是產生於人先天的本性。製作陶器的人攪拌揉打粘土而製成陶器,那陶器產生於陶器工人的人為努力,而不是產生於人先天的本性。木工砍削木材而製成木器,那木器產生於工人的人為努力,而不是產生於人先天的本性。聖人深思熟慮、熟悉人為努力的緣故,從而產生禮義、建立法度,那禮義法度是產生於聖人的人為努力,而不是產生於人先天的本性。眼睛愛看美色,耳朵愛聽音樂,嘴巴愛吃美味,內心愛好財利,身體喜歡舒適安逸,這些都是產生於人的本性的東西,是一有感覺就自然形成、不依賴於人為的努力就會產生出來的東西。那些並不由感覺形成、一定要依靠後天人為努力然後才能形成的東西,便叫做產生於人為。先天本性和後天人為所產生的東西,有其不同的特徵。聖人改變了邪惡的本性而作出了人為的努力,人為的努力就產生了禮義,禮義產生就制定了法度。那麼禮義法度這些東西,便是聖人所創製的了。聖人和眾人相同而跟眾人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是先天的本性;聖人和眾人不同而又超過眾人的地方,是後天的人為努力。愛好財利而希望得到,這是人的本性。假如有弟兄之間要分財產而依順愛好財利而希望得到的本性,那麼兄弟之間也會反目為仇、互相爭奪;要是受到禮義規範的教化,就會謙讓給國內所有的人。所以依順本性,那就兄弟相爭;受到禮義教化,就會謙讓給國內所有的人。

  1. ()「……多餘的愛……」,接()「多餘?」……,接()「……自己都缺貨呢!」情境語氣都相連,「甲、丙、丁」相連,故選 (A)
  2. 由第一段的「我們手上的這些裝置,牢牢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但我們的生活也變成永遠都在分心」,推知(C)符合。
  3. 由第三段的「到了今天,卻有太多人願意相信許多毫無根據的虛構說法」,推知(C)不屬於。
  4. 由第四段的「各位,向前行吧。永遠都要向前行」推知(B)符合。

 

二、多選題(每題3分,共48)

  1. ABCE
  1. ACDE
  1. BCD
  1. BCE
  1. AD
  1. ACDE
  1. BCD
  1. ABE
  1. BCDE
  1. ABCDE
  1. CE
  1. CDE
  1. BC
  1. BCD
  1. ABDE
  1. BCE
  1. (D)「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都屬反例。兩句的寓意是咎由自取。
  2. (A)ㄐㄧㄢ (B)ㄏㄢˊ/ㄍㄢ (C)ㄓㄨㄥˋ (D)一ㄝˋ  (E)ㄉ一ˋ
  3. (A)韋編三絕—春秋.孔子  (E)斷虀畫粥—北宋.范仲淹
  4. (A)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強調博學的重要。(D)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強調學習要持之以恆「仰之彌高,鑽之彌高,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形容孔子學行的博大精深。
  5. (B)「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嘆古今學者為學之用心不同,今不如古。
    (C)「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是說能專默精誠者,方可建立彪炳之功。
    (E)「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意謂君子天性與眾無異,但善於假物以學
  6. (B)陽春白雪:比喻深奧高雅的樂曲;形容音樂聲高雅動聽,可用「高山流水」。
  7. 題幹與(B)(C)(D)強調學習應「專一有恆」 (A)強調學習應慎選環境 (E)強調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8. (C)《道德經》是《老子》的別稱,《南華經》是《莊子》的別稱,在《四庫全書》列入子部  (D)《孟子》一書到南宋時才提升為《十三經》之一
  9. (A)孔子強調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德報怨」最早出自《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10. (A))鋪陳、擺放/張揚  (B)方法/屢次  (C)停止  (D)/憂慮  (E)興起。
  11. (A)日曬日曬/突然 (B)通「烏」,何,哪裡 (C)增加/益處/施加 (D)/故,所以/模範 (E)/通「矣」,語末助詞/甚,非常。
  12. (A)「師嚴,然後道尊」意謂:師備受尊敬,所傳道業才能受到尊重  (D)「當其為尸,則弗臣也」意謂:臣子居「尸位」的時候,君主不以對待臣子的態度來對待他  (E)當其為師,則弗臣也」意謂:面對老師的時候,君主不以對待臣子的態度來對待他
    語譯學習的道理,最難做到的就是尊敬老師。老師受到尊敬,所傳道業才能受到敬重;道業受到敬重,人民才知道用嚴謹的態度學習。所以君主不以對待臣子的態度來對待臣子的情形有兩種:一種就是在祭祀中,臣子居「尸位」的時候;另一種是面對老師的時候。在大學的禮法,在對天子講授時,老師不必面向北方,居於臣位,就是用來表示尊敬老師。
  13. (A)好環境/直到極致會顯出屈的樣子;巧到極致會顯出拙的樣子(老子的主張)  (E)什麼現象招致什麼結果,咎由自取/因其人材器任用,不論好壞都能得到適當的安排。
  14. (C)兩「當」字的意思是「正確」。
    語譯看到善行,必定要整飭自己,使自己擁有這種善行;看到不善,必定要憂懼地自我省察,看自己是否有這種不善。如果自身有善行,必意志堅定地更加自愛;如果自身有不善,一定要視為災害,立刻厭棄。所以指摘我的缺失而正確的人,是我的老師;肯定我的優點而恰當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諛奉承我的人,是我的仇賊了。所以君子要尊崇老師,親近朋友,而極度厭惡仇賊。
  15. (A)文中貝殼受人珍愛,乃出自大自然傑作,沒有強調人為努力  (D)文中沒有提及休息,有提出死亡。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精選古文試題與詳解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sl380118 的頭像
    lsl380118

    被鐘聲敲碎的歲月

    lsl3801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