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9年指定科目考試‧國文科選擇題詳解

.單選題

  1.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A)及時新聞報導新冠肺炎疫情    (B)口罩已成為不可獲缺的物資
    (C)民眾不明就裡搶購民生用品    (D)政府呼籲切勿輕信流言斐語

    答案:(C)
    詳解:(A)及時[即時  (B)不可獲缺[不可或缺  (D)流言斐語[流言蜚語。
    說明(A)及時:1.適時趕上è例:開庭前兩分鐘及時出庭作證
                   2.把握時機è例:學生時代及時努力,才有光明前程。
             即時:立刻、馬上。
         
    (B)不可或缺:「或」可當代詞使用,指「有人」(如「或曰」)或「有的事
             物」。所以「不可或缺」,意思是「不可有缺」。
         
    (C)不明就裡:「就」可當代詞使用,指「此、其」,如白居易霓裳羽衣
             〉:「不可數就中霓裳。」「就中」就是「其中」
             的意思。「裡」原指衣服內層的襯布,後來指「內部」。因此「就裡」
             指「其中、內情」。「不知就裡」意思是「不知道內情」。
         
    (D)流言蜚語:「蜚」亦作「飛」;「流言」和「蜚語」義同,都是指沒有
             根據的話,用於毀謗他人。

     
  2. 下列信箋□□□□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華穎經理大鑒:上月蒙敝公司主管安排引薦,雖僅□□□□,但十分欽佩您的專業素養,企盼能向您請益。只是弟方轉調越南分公司,諸事繁瑣,尚無法□□□□。佳節將近,敬備薄禮,□□□□,並祝闔府平安。
    (A)一面之緣/親臨賜教/心領懇謝   (B)一面之緣/登門就教/藉申賀忱
    (C)偶然邂逅/親臨賜教/藉申賀忱   (D)偶然邂逅/登門就教/心領懇謝

    答案:(B)
    詳解:因為「安排引薦」,所以不能選「偶然邂逅」/是向人請益,不是請人親臨
          指導,故不選「親臨賜教」而選「登門就教」/送禮用「藉申賀忱」;不接
          受贈禮用「心領懇謝」。

     
  3. 閱讀下文,□□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甲、中國菜在世界各地異質的環境裡,通過不斷的自我修正、調適□□了異國的風
        味、習俗與社會節律,終於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生存之道。(鄭寶娟〈法國的川
        菜館〉)
    乙、在許多年以前的詩作裡,我把北非的意象帶進某個荒涼的段落,為了營造某種
        遙遠到幾乎等於□□、等於永不相干的孤獨情懷。(羅智成〈沙中之沙〉)
    丙、架上硬梆梆的思想哲學類書籍一臉□□,彷彿在守候一位皓首窮經的學者。一
        位,我相信,只要一位,就可以滿足它們的苦苦等待了。(鍾怡雯〈藏魂〉)

    (A)影響/隔絕/茫然    (B)影響/空洞/孤寂
    (C)順應/空洞/茫然    (D)順應/隔絕/孤寂

    答案:(D)
    詳解:甲、選「順應」,是對中國菜本身的自我修正」,也符合「調適」的語氣。
              選「影響」,是針對異國,不符合「終於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生存之道」
              的語意。
          乙、因「等於永不相干」,應選「隔絕」。選「空洞」,不符合「我把北非
              的意象帶進某個荒涼的段落」的語意。
          丙、因「彷彿在守候一位……只要一位」,選「孤寂」,符合情境。「茫然」
              有不知所措的意涵,不符合「等待」的情境。

     
  4. 下列是一段現代散文,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戊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一個強者,一旦洩漏人性軟弱的一面,
    甲、在如此巨力之前    乙、此所以當時帳中諸將皆泣,莫能仰視
    丙、項羽、虞姬生死不移之至情    丁、其震撼人心的巨力,實難抵禦
    戊、凡人不由得會畏懼震怖,心魂無主
        實在已足糞土王侯。(方瑜〈項羽超級巨星〉)

    (A)丁甲戊乙丙    (B)丁乙丙戊甲    (C)戊甲乙丙丁    (D)戊乙丁甲丙

    答案:(A)
    詳解:提示句「強者……軟弱」的對比,接()「震撼人心的巨力」,語意銜接;()「震撼……巨力」接()「……巨力之前」,語氣通順;提示句、()()都在講「強者」,接著選()「凡人……」章法合理,下接()「……諸將皆泣,莫能仰視」,再接()「項羽……」,把項羽當強者,把諸將當凡人,符合文意。()堅持「生死不移之至情」下接結尾句「……糞土王侯」,文意對照合理。
     
  5. 關於下列詠物詩畫底線處之物的形貌特質與詩人的情志,敘述最適當的是:
    (A)「凍蕊凝香雪豔新,小山深塢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樣春。」
        描寫梅花無懼嚴寒而綻放,宣示不隨俗浮沉的堅持
    (B)草木多情似有之,葉憎人觸避人嗤。也知指佞曾無補,試問含羞卻為誰。」
        描寫含羞草以閉合葉片回應人的觸碰,蘊藏笑罵由人的生命態度
    (C)「百尺扶桑萬木低,朝陽五色鳳同棲。司晨每喚千家醒,戒旦常先百鳥啼。」
        描寫雞隻每於破曉之時先鳴,叫醒眾人,流露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寂寞
    (D)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描寫牛耗竭心力耕作,換來糧倉的豐實,展現厚植實力,無人可傷的自信

    答案:(A)
    詳解:(B)詩人以含羞草比擬成含羞美人,進一步問美人多情自愛,又為誰含羞?
             「草木多情似有之,葉憎人觸避人嗤。」是以擬人口吻描述含羞草回應
             人類觸碰的情狀,與「蘊藏笑罵由人的生命態度」無關。
          (C)「司晨每喚千家醒,戒旦常先百鳥啼。」詩人善用「雞鳴戒旦」的典故,
             聞雞鳴則早早起身,怕失曉而耽誤正事。與「流露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寂
             寞」無關。
          (D)「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描寫牛耗竭心力耕作,換來糧
             倉的豐實,卻沒人憐恤。與「展現厚植實力,無人可傷的自信」無關。
    語譯(A)長在小山深塢陪伴隱士的梅花在雪中初開放,不畏寒凍吐露花蕊,凝聚
             香氣。知道你有意凌越天寒地凍,也不願和很多的春花一起盛開。
          (B)含羞草像是多情的草木,葉子憎惡人類碰觸,以免人們嘲笑。你好像也
             知道似指佞草一般指摘邪佞沒什麼好處,那請問你卻是為誰含羞。
          (C)公雞在朝陽下與美麗的鳳凰一塊兒棲息在高高低低的扶桑樹叢中。於破
             曉時先於百鳥鳴啼,叫醒眾人早早起身,不要失曉而耽誤正事。
          (D)牛隻耕犁千畝田地,收穫了千箱穀物,可是力盡筋疲又有誰憐恤。落得
             瘦弱病痛在殘陽中躺臥,只為能餵飽眾生。
     
  6. 依據下文對「笑」的看法,敘述最適當的是:
        笑亦多術矣,然真於孩,樂於壯,而苦於老。海上憨先生者,老矣。歷盡寒暑,勘破玄黃,舉人間世一切蝦蟆傀儡,馬牛魑魅,搶攘忙迫之態,用醉眼一縫,盡行囊括。日居月諸,堆堆積積,不覺胸中五嶽墳起。欲嘆則氣短,欲罵則惡聲有限,欲哭則為其近於婦人。於是破涕為笑,極笑之變,各賦一詞,而以之囊括天下之苦事。(王思任〈屠田叔笑詞序〉)
    (A)即便老去,也努力追求純真的笑   (B)遍嘗冷暖,唯在醉中能以笑紓憤
    (C)歷經興衰,終於能掌握笑的樣態   (D)閱盡人生,方知萬事可一笑概括

    答案:(D)
    詳解:由「海上憨先生者,老矣。……舉人間世一切……之態,用醉眼一縫,盡行
          囊括。……於是破涕為笑」推知答案為(D)
    語譯笑,也可分成多種。然而孩提時的笑最天真,壯年時的笑最快樂,而老年
          時則屬於苦笑。海邊有一位憨先生,年紀很老了。人生歷盡寒暑,勘破天地,
          面對所有人間世一切亂七八糟,牛馬鬼魅,紛亂忙碌匆迫的世態,他都瞇著
          醉眼看。隨著時光消逝,一直累積在心中,不自覺心胸如五嶽凸起。想嘆息
          只恐氣短,想怒罵只恐惡聲有限,想哭泣又擔心和婦人一樣。於是破涕為笑,
          每次笑到最高境界,自然昇華,各寫笑詞一闋,用以囊括天下的苦事。
     
  7. 作品可反映體裁、流派特色。關於下列詩詞曲作品,敘述正確的是:
    (A)崔顥〈黃鶴樓〉首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因其對仗工整,後
       人譽此詩為唐人七律傑作
    (B)李煜〈浪淘沙〉「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流露故國之思,不但拓展詞的
       境界,也開後世豪放詞風之先
    (C)黃庭堅〈寄黃幾復〉「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化用典故,展現了江
       西詩派點鐵成金的風格
    (D)關漢卿〈大德歌〉「秋蟬噪罷寒蛩叫,淅零零細雨灑芭蕉」中「兒淅零零」為
       襯字,元曲使用襯字與文句長短有關,文句長襯字多,文句短襯字少

    答案:(C)
    詳解:(A)「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兩句對仗不工整。整首詩以豐富
              的想象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情思和景色交融,悽婉蒼涼。因
              而備受推崇,被列爲唐人七律之首,譽為唐人七律傑作。
          (B)「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流露故國之思。王國維《人間詞話》: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李後主拓展了詞的境界,但他的詞不屬於豪放詞風,應歸入婉約派。
          (C)「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勢突兀。寫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懷念
            友人、望而不見之意;又各綴一「海」字,更顯得相隔遼遠,海天茫茫。
            「寄雁傳書謝不能」,「寄雁傳書」,化用典故,這典故太熟了,但繼之
            以「謝不能」,立刻變陳熟爲生新。意思是:我託雁兒捎一封信去,雁兒
            卻謝絕了。王若虛批評此句:「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喻,而黃庭堅
            即為江西詩派的提倡者。
          (D)元曲使用襯字與文句長短無關,不是文句長襯字多,文句短襯字少。襯
            字通常為虛字或修飾性詞語,大都用在句首或句中,不用在句末或音樂停
            頓的地方。那些句子可用襯字並不一定,襯字的多少也隨著不同的作品而
            異。一般以小令襯字少,套曲襯字多;南曲襯字少,北曲襯字多;在小令
            中,以文字典雅的小令襯字少,運用俗俚語入曲的襯字多。
     

8-9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8-9題。
    老現代詩認定詩的語言必須有「張力」,張力一失,垮做一堆,便成了散文。不
   過,張力雖見於語言的安排,卻不能不符合主題的需要。把張力從主題之中抽離出
   來,在絕緣之中加工經營,很可能引起一種病態現象:那便是不必要的緊張、急促,
   甚至做作。過分經營張力,往往會犧牲整體去成全局部,變成所謂「有句無篇」,
   不然便是句句動人、字字爭先,效果互相抵消,結果是一句也不可愛。(改寫自余
   光中〈新現代詩的起點〉)
     尋字與尋意看似糾纏,其實也可以拉開來分看。寫詩初期,對語言此一媒介都
   情有獨鍾、任意把玩,此時詩句的孕育和發展,即是情思的孕育和發展,兩者隨時
   相互調整焦距,「一句數日得」是這時期的特點,追逐的是奇語,要擺脫的是常語。
   整體而言,此時期以尋字為主,偏於語言策略,故宜寫小詩。寫詩中期,技巧的掌
   握漸趨平穩,轉而投注詩意之深淺寬廣,對語言的糾纏遂感不耐,亟欲掌握的是事
   物本質,眼光逐次拔高。此時多從謀篇著手,常以妙觀逸想的情思去捕捉所寫,靈
   感所注非在字句而在尋意,此時期可說偏於情思策略。當然寫詩過程也非盡如此,
   有人終生尋字,有人跳過尋字,直接尋意,結果意不新,情思平凡,始於失意,終
   於哀傷,始於汗水,終於淚水。(改寫自白靈《一首詩的誕生》)

  1. 關於甲、乙二文對於寫現代詩的觀點,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A)乙文的「一句數日得」,可能會造成甲文「有句無篇」的情形
    (B)乙文的眼光拔高、妙觀逸想,應屬於甲文的句句動人、字字爭先
    (C)甲文中老現代詩的寫作觀點,或許即為了避免乙文對語言糾纏的不耐
    (D)甲文把張力從主題中抽離加工,將造成乙文寫詩始於汗水,終於淚水的結果

    答案:(A)
    詳解:(B)「眼光拔高、妙觀逸想」屬於尋意,「句句動人、字字爭先」屬於把玩
             語言文字。
          (C)甲文中老現代詩的寫作觀點是「認定詩的語言必須有『張力』」,討論
             的是「語言」,所以不是為「避免乙文對語言糾纏的不耐」。投注於詩
             意之深淺寬廣,才會對語言的糾纏感到不耐。
          (D)造成乙文寫詩「始於汗水,終於淚水」的結果,是因為「跳過尋字,直
             接尋意」。甲文認定詩的「語言」必須有張力,並沒有「跳過尋字,直
             接尋意」。
     
  2. 關於甲、乙二文的旨意,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A)甲文探討詩的整體性,乙文說明詩人創作的成長歷程
    (B)甲文側重如何經營一首詩,乙文強調寫詩應以尋意為主
    (C)甲文討論何謂主題,乙文論辯孕育詩句和孕育情思的異同
    (D)甲文論述寫詩如何不失張力,乙文分析寫詩如何掌握事物本質

    答案:(A)
    詳解:(A)由「往往會犧牲整體去成全局部」推知:甲文探討詩的整體性,正確。
             由從「寫詩初期」到「寫詩中期」推知:乙文說明詩人創作的成長歷程,
             正確。
          (B)甲文側重詩的語言必須有「張力」,乙文強調寫詩應從尋字開始,進而
             到尋意。
          (C)甲文討論詩的語言必須有「張力」,乙文說明孕育詩句和情思的過程。
          (D)甲文論述寫詩不可以失去張力,乙文分析寫詩應從尋字開始,進而到尋
             意,沒有分析寫詩如何掌握事物本質。
     

10-11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0-11題。
    對翻譯要求完美,幾乎是種苛求。譯者若採「歸化」策略,遷就譯作語言
  的文化背景,或顧及譯作語言的順暢表現而調整文意,可能被質疑犧牲原文特
  色與含意;若採「異化」策略,將文意與表達方式按原作樣貌重現,往往被批
  評為生硬不通。例如翻譯古典英詩,必然會碰到韻腳、節奏等格律,與其保存
  形式而犧牲文意,不如在中文字數和韻腳上保留彈性。執意押韻卻譯成打油詩,
  反而得不償失。因此,翻譯不只是把作品移植到另一種語文,還涉及作者與譯
  者雙方的文化。在機器翻譯發達的時代,只有「人」能使翻譯在文化交流上產
  生重要功能與意義。譯者,既是易者,也是益者。「易」,兼具易文改裝、變
  得容易與人親近之意;「益」,則是指作者與讀者同為翻譯的受益者,獲益最
  大的其實是認真的譯者。沒有翻譯,就沒有廣為流傳的世界文學,作者才識無
  法受到肯定,異文化之間無法交流,將導致自身文化的孤立與枯萎。(改寫自
  林承勳〈專訪翻譯學家單德興〉)
    翻譯從來不是兩種語言的等值替代,而是原文的再創作。翻譯中文古典詩,
  有可譯和不可譯的範疇,但不可譯範疇並非無法處理。以翻譯杜甫律詩〈旅夜
  書懷〉為例,英國外交官弗萊徹為它套上英雄雙韻體的古典英詩外衣,呈現維
  多利亞詩歌風格。劉若愚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則試圖透過句式、
  詞類的平行對應,呈現原詩對仗的部分樣貌。杜甫在詩的末句以「天地一沙鷗」
  提供聯想意境,是中文古典詩「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常用手法。美國漢學家宇
  文所安直譯此句,即試圖保留中文古典詩簡潔含蓄的特質。有其他翻譯家則另
  外添加「尋找庇護所」之意,固然便於英文讀者理解,卻限制讀者想像而「抑」
  縮了詩意。

譯者

〈旅夜書懷〉詩句的英譯

劉若愚

 Stars drooping, the flat wilds  widen; The moon bobbing, the Great River flows.(星)(垂下)(平坦的荒野)(開闊) (月) (湧起) (大江)  (流動)

宇文所安

In Heaven and Earth,    a single     gull of the sands.
(天)      (地)  (單一的)  (鷗)  (沙)

其他
翻譯家

A    wild     gull    seeking   shelter  on  the sea.
  (野生的) (鷗) (尋找) (庇護所)   (海)

  1. 關於翻譯的認知,下列敘述與甲、乙二文最相符的是:
    (A)翻譯工作者將原作以另一種語文轉化時,既是再創作,同時也引介了異文化
    (B)翻譯使用「歸化」手法,較易接近完美;使用「異化」策略,較易遭受批評
    (C)機器翻譯發達的時代,翻譯工作者的可貴在於成為「益」者,而非「易」者
    (D)中文古典詩譯為英文,不可譯的範疇多;古典英詩譯為中文,可譯的範疇多

    答案:(A)
    詳解:(B)翻譯使用「歸化」手法,可能被質疑犧牲原文特色與含意;使用「異化」
            策略,往往被批評為生硬不通。
          (C)機器翻譯發達的時代,只有「人」能使翻譯在文化交流上產生重要功能
             與意義。譯者,既是易者,也是益者。
          (D)中文古典詩譯為英文,古典英詩譯為中文,都會碰上可譯和不可譯的範
             疇,沒有孰多孰少的問題。
     
  2. 下列甲、乙二文所述原作與譯作的關係,明顯屬於甲文所謂「歸化」策略的是:
    (A)保留古典英詩韻腳而譯為打油詩
    (B)宇文所安對「天地一沙鷗」的英譯
    (C)劉若愚對「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英譯
    (D)弗萊徹讓〈旅夜書懷〉呈現維多利亞詩歌風格

    答案:(D)
    詳解:(A)保留古典英詩韻腳而譯為打油詩,屬於強調「異化」的結果。
          (B)宇文所安對「天地一沙鷗」的英譯,採「異化」策略,將文意與表達方
             式按原作樣貌重現。
          (C)劉若愚對「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英譯,採「異化」策略,將文
             意與表達方式按原作樣貌重現。
          (D)弗萊徹讓〈旅夜書懷〉呈現維多利亞詩歌風格,採「歸化」策略,遷就
             譯作語言的文化背景,或顧及譯作語言的順暢表現而調整文意。
     

12-14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2-14題。
    儒學規定了中華文化的基本性格,即是人本的、人文的。要彰顯這種文化性格的特質,我們不妨通過人性的兩重需求及人文發展的兩階段進程分析,並藉西方文化性格加以對照,來獲得清楚的了解。
    就人性的兩重需求而言,即是生存的需求與價值實現的需求。前者是人與動物重疊的部分,即告子所謂「食色性也」,或美國羅斯福總統許諾的四大自由的前兩項:「免於匱乏的自由」與「免於恐懼的自由」,也可稱之為人性的初級需求。嚴格的說,這不足以稱為人性,因為無法將人與動物有效區分。因此,孟子才會以人性的進階需求,也就是意義、價值、尊嚴的需求來界定人性,而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至於什麼是   甲   呢?這不是一項認知的問題而是實踐的問題,關鍵在於人的自覺,如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亦即:這問題的起點不是被教導了這一項有關人性的知識,而是每一個人在生命實存上感受到    乙    
   
正由於這是個實踐問題而不是認知問題,所以當一個社會中絕大多數人仍困於衣食的時候,是不可能普遍正視這存在問題的,因此若就自然的人文發展進程而言,先將人生重心放在謀生之上,再漸漸過渡到正視人的存在問題,轉以價值實現為重心,西方文化的發展似乎就是如此。西學的兩大要項:科學與民主法治,就是針對人性的初級需求而設的。直到二十世紀,由於兩次工業革命已原則上解決了生存的課題,於是人的存在問題逐漸浮現,西方人也感受到西方傳統宗教之不足,而漸有向東方求經者。但中華文化的發展卻非循這自然進程以行,而是在絕大多數人民尚困於衣食之時,少數文化菁英便已直看到人性的終極需求,並以此來教化百姓,而漸漸塑成特殊的中華文化形態。(改寫自曾昭旭〈儒學與中華文化之衡定〉)

  1. 根據上文文意脈絡,甲、乙最適合填入的概念依序是:
    (A)生存需求/價值實現需求
    (B)價值實現需求/價值實現需求
    (C)生存需求/生存需求與價值實現需求
    (D)價值實現需求/生存需求與價值實現需求

    答案:(B)
    詳解:第三段整段在討論價值實現的需求,舉「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為例證,「行仁」屬於
    價值實現的需求範疇。而孔子即屬少數的文化菁英,
          他能「直看到人性的終極需求」。

 

  1. 依據上文,關於中西文化的差異,敘述最適當的是:
    (A)中華文化的發展與自然的人文發展進程不同
    (B)西方追求人存在的尊嚴,便是免於匱乏與恐懼
    (C)儒學和西方都將價值實現需求視為生存首要目標
    (D)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於是否透過教育來認知價值

    答案:(A)
    詳解:(A)由「中華文化的發展卻非循這自然進程以行」推知:「中華文化的發展
             與自然的人文發展進程不同」的敘述正確。
          (B)免於匱乏與恐懼,為人性的初級需求。與「意義、價值、尊嚴的需求來
             界定人性」不符,不算是追求人存在的尊嚴。
          (C)由「先將人生重心放在謀生之上,再漸漸過渡到正視人的存在問題,轉
             以價值實現為重心」推知:「儒學和西方都將價值實現需求視為生存首
             要目標」的敘述不適當。
          (D)生存的需求是人與動物重疊的部分,而價值實現的需求都是成長歷程
             經過各種教化而來,如「西方人也感受到西方傳統宗教之不足,而漸有
             向東方求經者」即屬「教化」的範疇。所以「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於是
             否透過教育來認知價值」的敘述不適當。
     
  2. 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特殊的中華文化形態」的是:
    (A)衣食足則知榮辱    (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C)君子憂道不憂貧    (D)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答案:(C)
    詳解:由「絕大多數人民尚困於衣食之時,少數文化菁英便已直看到人性的終極需
          求,並以此來教化百姓,而漸漸塑成特殊的中華文化形態」,推知:(C)「君
          子憂道不憂貧」最符合特殊的中華文化形態。
    出處:(A)《史記‧管晏列傳》/(B)《論語‧顏淵》
          (C)《論語‧衛靈公》/(D)《孟子‧梁惠王上》。
    語譯(A)衣食豐足了,人們才能進一步了解什麼是榮譽和恥辱。
          (B)確保糧食充足,軍事強大,取得人民信任。
          (C)君子只憂慮不能修養道德,並不憂慮貧窮的境遇。
          (D)禁止將網目細密的漁網放入深水池捕魚,魚鱉便吃都吃不完。


15-17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5-17題。

        子路為蒲宰,為水備,與其民修溝瀆。以民之勞煩苦也,人與之一簞食、一壺漿。孔子聞之,使子貢止之。子路忿不說,往見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將至,恐有水災,故與民修溝洫以備之。而民多匱餓者,是以簞食壺漿而與之。夫子使賜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孔子曰:「汝以民為餓也,何不白于君,發倉廩以賑之?而私以爾食饋之,是汝明君之無惠而見己之德美矣。汝速已則可,不則汝之見罪必矣。」(《孔子家語‧致思》)
 

  1. 子路「忿不說」,是因為他認為孔子:
    (A)另派子貢,取而代之    (B)體恤災民,毫無限度
    (C)拒絕饋贈,不通人情    (D)言行不一,自相矛盾

    答案:(D)
    詳解:由「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推知:子路忿不說,是因為他認
          為孔子「言行不一,自相矛盾」。
     
  2. 依據上文,最符合孔子之意的是:
    (A)要把國家資源給最需要者    (B)要實行仁政應先以身作則
    (C)不可將服務人民當成施恩    (D)不宜冒進而凸顯長官失德

    答案:(D)
    詳解:由「私以爾食饋之,是汝明君之無惠而見己之德美矣」,推知:(D)「不宜
          冒進而凸顯長官失德」,最符合孔子之意。
    語譯子路擔任蒲邑的長官,為防備水災,率領百姓們去修築溝渠。因為百姓勞
          動非常辛苦,子路便給每人一簞的飯,一壺的漿慰勞他們。孔子聽說,派子
          貢前去制止。子路非常生氣,很不高興地前去見孔子,說:「我因為暴風雨
          快要來了,恐怕會發生水災,所以率領老百姓們去修築溝渠,為防洪做準備。
          這些百姓大多窮困吃不飽,因此給了他們每人一簞的飯,一壺的漿。老師您
          派子貢前來制止,這是制止我施行仁德啊!您平常以仁教化弟子,而今卻又
          禁止我實行仁義,對此我是無法接受的。」孔子說:「你認為百姓挨餓,為
          何不直接稟明君王,請君王打開糧倉去賑濟他們呢?你卻私下用自家的食物
          贈送修築溝渠的百姓,這樣會明白顯示出君主沒有施恩惠,卻凸顯自己在施
          恩德。你趕快停止還來得及,不然的話,一定會被怪罪而招致禍害。」

 

  1. 下列各組文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是:
    (A)由也「以」暴雨將至/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B)修溝洫「以」備之/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C)夫子「以」仁教/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D)汝「以」民為餓也/道士笑而允之,乃傳「以」訣,令自咒

    答案:(B)
    詳解:(A)因為(介詞)/用(介詞)  (B)(連詞)/而(連詞)
          (C)
    (介詞)/在(介詞)    (D)認為(動詞)/用(介詞)

 

18-19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8-19題。
    儒家思想影響我國數千年來的社會福利政策與老人照護發展。《禮記‧禮運》「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理想,也成為國家制定福利政策的基礎。
    《管子》載周代設「掌病」一職,照顧老人的疾病。梁武帝設立安養機構「獨孤院」,專門收住老人和孤兒,自此開啟古代機構式照護的制度。唐初,寺院設「悲田養病坊」濟貧療疾,由寺僧操理。玄宗時,「養病坊」經費由國家官本放貸之利息提供,仍委寺僧負責。武宗廢佛後,「於錄事耆壽中,揀一人有名行謹信,為鄉里所稱者,專令勾當」,並撥給寺田,「以充粥料」。到了宋代,哲宗曾下詔:「鰥寡孤獨貧乏不得自存者,知州、通判、縣令、佐驗實,官為居養之」。徽宗則正式設置「居養院」,收住窮而無告及疾病者,同時設立救療貧病的「安濟坊」。南渡後,「多合居養、安濟而為一,名之曰養濟院」,專派醫官治療,並派「童行」二人負責管理飲食。明代承宋、元之制,明太祖「詔天下郡縣立孤老院」,未久,易名為「養濟院」,並明文規定收養對象:「民之孤獨殘病不能生者,許入院」,同時將「養濟院」載入《大明律》。
    然而,完全依賴公部門辦理之財務壓力極大,明、清的「養濟院」開始接受民間捐助,後來也開放民間設立。民間出現各種類似「養濟院」的照護機構,社福業務與老人照護漸漸仰賴民間的力量辦理。(改寫自陳亮恭《微霞與桑榆》)

            【註】悲田:佛教語,福田中用於施貧窮者/勾當:擔當、料理事務。
 

  1. 依據上文,最符合古代照護機構發展概況的敘述是:
    (A)唐代照護機構為有效運用人力,皆由地方有名望的僧尼操辦
    (B)宋哲宗時的收治條件寬鬆,只要孤獨殘疾者都可由國家養護
    (C)機構經費歷代除國家挹注外,尚有出自寺廟悲田或民間捐助
    (D)歷代均明定政府應擔負養護的責任,照護機構皆載入律法中

    答案:(C)
    詳解:(A)唐代照護機構先由寺僧操理,武宗廢佛後,由名行謹信,為鄉里所稱者
             操辦。
          (B)宋哲宗時的收治條件:除鰥寡孤獨外,必須是貧乏不得自存者。
          (D)由「明、清的「養濟院」開始接受民間捐助,後來也開放民間設立」,
             推知:「歷代均明定政府應擔負養護的責任」不正確。引文中只提到明
             太祖將「養濟院」載入《大明律》。所以「歷代照護機構皆載入律法中」,
             不符合古代照護機構發展概況。
     
  2. 下列為今日長照的重點,與上文所述古代曾實施的老殘照護,作法相近的是:
    甲、社會互助          乙、減輕失能家庭租稅
    丙、公私部門合作      丁、提供家庭照顧者支持,減輕負荷
    戊、整合安養與醫療    己、串聯社區關懷據點,提供預防照顧

    (A)甲乙丁    (B)甲丙戊    (C)乙丙己    (D)丙丁戊

    答案:(B)
    詳解:引文中提到「由寺僧操理、接受民間捐助、開放民間設立」,推知:甲、「社
          會互助」及丙、「公私部門合作」的今日長照的重點作法,近似於古代曾實
          施的老殘照護
    /由「『悲田養病坊』濟貧療疾、『居養院』,收住窮而無告
          及疾病者,同時設立救療貧病的『安濟坊』、明南渡後,『多合居養、安濟
          而為一,名之曰養濟院』,專派醫官治療」,推知:戊、「整合安養與醫療」
          的今日長照的重點作法,近似於古代曾實施的老殘照護。


20-23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0-23題。

(黛玉從揚州來賈府,到了榮國府大門)卻不進正門,只進了西邊角門。那轎夫抬進去,走了一射之地,將轉彎時,便歇下退出去了。後面的婆子們已都下了轎,趕上前來。另換了三四個衣帽周全十七八歲的小廝上來,復抬起轎子。眾婆子步下圍隨,至一垂花門前落下,眾小廝退出,眾婆子上來打起轎簾,扶黛玉下轎。林黛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兩邊是抄手遊廊,當中是穿堂,當地放著一個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轉過插屏,小小的三間廳,廳後就是後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皆雕梁畫棟。……
    (黛玉見過外祖母賈母後,將隨大舅母邢夫人往見大舅父賈赦)大家送至穿堂前,出了垂花門,早有眾小廝們拉過一輛翠幄青綢車,邢夫人攜了黛玉,坐在上面,眾婆子們放下車簾,方命小廝們抬起,拉至寬處,方駕上馴騾,亦出了西角門,往東過榮府正門,便入一黑油大門中,至儀門前方下來。眾小廝退出,方打起車簾,邢夫人攙著黛玉的手,進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榮府中花園隔斷過來的。進入三層儀門,果見正房廂廡遊廊,悉皆小巧別致,不似方才那邊軒峻壯麗。……
   (邢夫人遣人送黛玉往見二舅父賈政)於是黛玉告辭,邢夫人送至儀門前,又囑咐了眾人幾句,眼看著車去了方回來。一時黛玉進了榮府,下了車,眾嬤嬤引著,便往東轉彎,穿過一個東西的穿堂,向南大廳之後,儀門內大院落,上面五間大正房,兩邊廂房,鹿頂耳房鑽山,四通八達,軒昂壯麗,比賈母處不同,黛玉便知這方是正經正內室,一條大甬路,直接出大門的。進入堂屋中,抬頭迎面先看見一個赤金九龍青地大匾,匾上寫著斗大的三個大字,是「榮禧堂」。(《紅樓夢》第3回)

                                                            

  1. 榮國府宅院若依上文大致圖示為                   宅院甲   宅院乙   宅院丙
    甲、乙、丙三處,其主人依序應是:             
    (A)
    賈母/賈政/賈赦   (B)賈母/賈赦/賈政                          西
    (C)賈赦/賈母/賈政   (D)賈赦/賈政/賈母        角門    正門
                                                            
    答案:(A)    (這個測驗題可參考第23題的選項敘述作答。)                                              
    詳解:由一、二段敘述得知:林黛玉進「角門」是先去見外祖母賈母,故「宅院甲」
          的主人是賈母/第二段是去見大舅父賈赦,由「往東過榮府正門,便入一黑
          油大門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榮府中花園隔斷過來的」,推知:「宅
          院丙」的主人是賈赦/第三段是去見二舅父賈政,由「黛玉進了榮府」、「榮
          禧堂」,推知:與「正門」相對應的「宅院乙」的主人是當家的賈政。
         
  2. 若依上文對賈母宅院的敘寫來推斷,垂花門的區隔作用應是:
    (A)門內為女眷主要活動區域    (B)門內為下人禁止進入區域
    (C)乘車限門外,門內須搭轎    (D)園林在門外,門內為房舍

    答案:(A)
    詳解:由「至一垂花門前落下,眾小廝退出」,推知:垂花門的區隔作用應是「門
          內為女眷主要活動區域」。
     
  3. 上文提到:「黛玉便知這方是正經正內室」,影響黛玉如此判斷的因素是:
    (A)正門前坐著華冠麗服之人    (B)若乘坐騾車可直入南大廳
    (C)進堂屋前須通過三層儀門    (D)屋宇宏闊且直通榮府正門
     
  4. (D)
    詳解:黛玉是從正門進入榮府,榮府宅院軒昂壯麗,比賈母處不同,又一條大甬路,
         直接出大門,黛玉便知這方是正經正內室。
     
  5. 古代豪門的居所安排,通常與位階、身分密切相關。下列敘述,最不適當的是:
    (A)賈政住在榮國府正門內的宅院,顯示賈政在榮國府居於當家地位
    (B)賈母和賈政住的正房皆是「五間」,顯示二人在榮國府地位崇高
    (C)賈母住在垂花門內的宅院,暗示賈母完全隱退,不過問榮府事務
    (D)賈赦住在小巧別致的宅院,暗示賈赦雖是兄長,但權力不及賈政

    答案:(C)
    詳解:賈母在《紅樓夢》中是靈魂人物,凡事她說了算,故「暗示賈母完全隱退,
          不過問榮府事務」的敘述最不適當。
     

24-25為題組讀下文,回答24-25題。
    某聞古之君子立而相天下,必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勢之所安而役使之,故人得盡其材,而樂出乎其時。今也某材不足以任劇,而又多病,不敢自蔽,而數以聞執事矣。而閣下必欲使之察一道之吏,而寄之以刑獄之事,非所謂因其材力之所宜也。某親老矣,有上氣之疾日久,比年加之風眩,勢不可以去左右。閣下必欲使之奔走跋涉,不常乎親之側,非所謂因其形勢之所安也。伏惟閣下由君子之道以相天下,故某得布其私焉。論者或以為事君使之左則左,使之右則右,害有至於死而不敢避,勞有至於病而不敢辭者,人臣之義也,某竊以為不然。上之使人也,既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勢之所安,則使之左而左,使之右而右,可也。上之使人也,不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勢之所安,上將無以報吾君,下將無以慰吾親,然且左右惟所使,則是無義無命,而苟悅之為可也。(王安石〈上曾參政書〉)

  1. 依據上文,王安石上書曾參政的主要目的是:
    (A)自薦其才,望獲破格拔擢    (B)乞求辭官,准許還鄉終老
    (C)敘述理由,婉拒長官任命    (D)增設官職,廣納天下賢才

    答案:(C)
    詳解:由「非所謂因其材力之所宜也。某親老矣,有上氣之疾日久,比年加之風眩,
          勢不可以去左右」,推知:(C)選項的敘述是引文的寫作主要目的。
     

 

  1. 依據上文,王安石認同的人臣之義是:
    (A)臣多病而不敢欺君,薦以有才之人    (B)臣為君奔走跋涉,不敢常事親之側
    (C)君之使人,害有至於死而臣不敢避    (D)君盱衡情勢以擢才,臣遵行以為報

    答案:(D)
    詳解:由「上之使人也,既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勢之所安,則使之左而左,使之右
          而右,可也。上之使人也,不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勢之所安,上將無以報吾
          君,下將無以慰吾親」,推知:(D)選項的敘述是王安石認同的人臣之義。

 

u24-25題組語譯

  •    
     

26-30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6-30題。
    齊王惑於秦、楚之毀,以為孟嘗君名高其主而擅齊國之權,遂廢孟嘗君。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馮驩曰:「借臣車一乘,可以入秦者,必令君重於國而奉邑益廣,可乎?」 孟嘗君乃約車幣而遣之。
    馮驩乃西說秦王曰:「天下之遊士馮軾結靷西入秦者,無不欲強秦而弱齊;馮軾結靷東入齊者,無不欲強齊而弱秦。此雄雌之國也,勢不兩立為雄,雄者得天下矣。」秦王跽而問之曰:「何以使秦無為雌而可?」馮驩曰:「王亦知齊之廢孟嘗君乎?」秦王曰:「聞之。」馮驩曰:「使齊重於天下者,孟嘗君也。今齊王以毀廢之,其心怨,必背齊;背齊入秦,則齊國之情,人事之誠,盡委之秦,齊地可得也,豈直為雄也!君急使使載幣陰迎孟嘗君,不可失時也。如有齊覺悟,復用孟嘗君,則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秦王大悅,乃遣車十乘黃金百鎰以迎孟嘗君。
    馮驩辭以先行,至齊,說齊王曰:「天下之遊士馮軾結靷東入齊者,無不欲強齊而弱秦者;馮軾結靷西入秦者,無不欲強秦而弱齊者。夫秦齊雄雌之國,秦強則齊弱矣,此勢不兩雄。今臣竊聞秦遣使車十乘載黃金百鎰以迎孟嘗君。孟嘗君不西則已,西入相秦則天下歸之,秦為雄而齊為雌,雌則臨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復孟嘗君,而益與之邑以謝之?孟嘗君必喜而受之。秦雖強國,豈可以請人相而迎之哉!折秦之謀,而絕其霸強之略。」齊王曰:「善。」乃使人至境候秦使。秦使車適入齊境,使還馳告之,王召孟嘗君而復其相位,而與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戶。秦之使者聞孟嘗君復相齊,還車而去矣。(《史記‧孟嘗君列傳》)  【註】馮驩:即馮諼馮軾結靷:駕車。馮,通憑。靷,拉車的皮帶。

  1. 秦王以「跽」姿問馮驩「何以使秦無為雌而可」,透露出秦王的態度是:
    (A)驚慌焦慮    (B)敬慎關切    (C)倨傲輕蔑    (D)猶豫戒懼

    答案:(B)
    詳解:秦齊相爭,秦王期待馮驩獻策稱雄,所以以「跽」姿詢問,顯示敬慎關切的
          態度。

 

  1. 「無不欲強秦而弱齊」句中的「強」與「弱」屬於使動用法,「強秦」、「弱齊」意謂「使秦強」、「使齊弱」。下列文句「」內,屬於相同用法的是:
    (A)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B)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C)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D)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

    答案:(B)
    詳解:(B)「臣『活』之」的意思是「臣使之活命」,「活」屬於使動用法。
          (A) (C) (D)引號內的字都屬於一般動詞中的及物動詞。
    出處:(A)黃宗羲〈原君〉/(B)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
          (C)陶潛〈桃花源記〉/(D)曹丕《典論‧論文》。
    語譯(A)天下有公眾利益可是沒有人去創立舉辦。
          (B)在秦國的時候項伯和我來往有交情,那時項伯殺人,我使他活命。
          (C)青草鮮綠美麗,落花繁盛雜亂,漁人非常詫異。
          (D)傅毅對班固而言,兩人相差不多,可是班固卻輕視傅毅。
     
  2. 上文第三段畫底線處為馮驩所言,下列文句最接近馮驩之意的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C)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D)相秦而顯其君於天下,可傳於後世,不賢而能之乎

    答案:(B)
    詳解:「藉寇兵而齎盜糧」的意思是:幫助敵寇害自己。孟嘗君為齊相,如果西入
          為敵的秦國當宰相,自然是幫助敵寇害自己。
    出處:(A)左丘明《左傳‧燭之武退秦軍》/(B)李斯〈諫逐客書〉
          (C)《戰國策‧齊策〈馮諼客孟嘗君〉》/(D)《孟子‧萬章上》。
    語譯(A)利用人家的力量而反過來損害人家,是不仁的。
          (B)這就叫借給寇匪兵器,送糧食給盜賊啊。
          (C)聰明的兔子有三個藏身之所,僅僅能避免死亡而已。
          (D)輔助秦國而能顯揚秦君於天下,可以流傳到後世,不賢明能辦得到嗎?
     
  3. 依據上文,關於孟嘗君廢而復相一事,敘述最適當的是:
    (A)孟嘗君因政敵謗其廣納客卿,意欲奪權而被廢
    (B)孟嘗君被廢後,門下諸客共議由馮驩西向說秦
    (C)馮驩以策士的動向,分析當前國際角力的局勢
    (D)馮驩以害說秦、以利說齊,終使孟嘗君復相位

    答案:(C)
    詳解:(A)孟嘗君被廢,是因為齊王中了秦、楚的反間計。
          (B)孟嘗君被廢後,門下諸客都離去,馮驩自動請求西向說秦。
          (C)馮驩以縱橫家(策士)的作為,利用秦齊爭雄的野心,分析當前國際角力的
             局勢,終使孟嘗君廢而復相。
          (D)馮驩以利說秦、以害說齊,終使孟嘗君復相位。

  

  1. 《戰國策》載孟嘗君被廢,馮諼西向事如下 :「西遊於梁,謂(魏)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 ……」,《史記》卻說馮驩去的是「秦國」。司馬遷的寫法,可能另有史實依據,也可能是有意改寫。若為有意改寫,依據上文推論,最可能的理由是:
    (A)秦、齊二國勢均力敵,可凸顯「延攬孟嘗君的重要性」
    (B)秦、齊二國東西對峙,可凸顯「孟嘗君和齊王的衝突」
    (C)秦國有併吞天下之志,可襯托「馮驩建功立業的企圖」
    (D)秦國廣納各國人才,可襯托「孟嘗君食客眾多的豪氣」

    答案:(A)
    詳解:(A)秦、齊二國勢均力敵,利用雙方爭雄的野心,強調只要任用孟嘗君為相,
             即可稱雄,可凸顯「延攬孟嘗君的重要性」。

 

26-30題組語譯
    齊王蠱惑於秦國和楚國譭謗孟嘗君的言論,認為孟嘗君的名聲高過自己,獨攬齊國大權,於是罷黜了孟嘗君。那些賓客看到孟嘗君被罷黜,都離開了他。只有馮驩去見孟嘗君說:「借給我一輛可以跑到秦國的車子,我一定讓您在齊國更加被看重,而且采邑更加寬廣。您看可以嗎?」孟嘗君便準備了車輛和禮物派遣馮驩上路。
    馮驩於是西向秦國遊說秦王說:「天下的遊說策士駕車西向來到秦國的,沒有不是想要使秦國強大而使齊國削弱;乘車東向進入齊國的,沒有不是想要使齊國強大而使秦國削弱的。這是兩個決一雌雄的國家,形勢上不能與對方同時稱雄,誰稱雄,誰就號令天下。秦王聽了,挺直身子跪著問馮驩說:「要如何使秦國避免爭雄失敗呢?」馮驩說:「大王也知道齊國罷黜孟嘗君的的事吧?」秦王說:「聽過這件事。」馮驩說:「能使齊國受到天下敬重的,就是孟嘗君。如今齊王聽信譭謗孟嘗君的謠言而把他罷黜,孟嘗君的心中一定怨憤,因而一定會背離齊國;他背離齊國進入秦國,那齊國的國情,人事布局的實際狀況,會完全交給秦國。那秦國將會打敗齊國,擁有齊國的土地,哪裡僅只於稱雄呢!您趕快派使者載著禮物暗地裏去迎接孟嘗君,不能失掉良機啊。如果齊王明白過來,再度起用孟嘗君,則誰雌誰雄,還是個未知數。」秦王聽了非常高興,就派遣十輛馬車載著百鎰黃金去迎接孟嘗君。
    馮驩告別了秦王,搶先秦國使者趕往齊國,到了齊國,遊說齊王說:「天下遊說策士駕車東向來到齊國的,沒有不是想要使齊國強大而使秦國削弱的;乘車西向進入秦國的,沒有不是想要使秦國強大而使齊國削弱的。秦國與齊國是兩個決一雌雄的國家,秦國強大那齊國必定衰弱,形勢上不能同時稱雄。現在我私下得知秦國已經派遣使者帶著十輛車載著百鎰黃金來迎接孟嘗君。孟嘗君不西向就罷了,如果西向擔任秦國宰相,那麼天下將歸順秦國,秦國稱雄,齊國將是衰弱的國家,國家衰弱,那麼臨淄、即墨兩大重城就危險了。大王為什麼不在秦國使者還沒到達之前,趕快恢復孟嘗君的職位,而且給他增加采邑表示道歉呢?如此孟嘗君一定高興接受。秦國雖是強國,哪裡能夠到別國迎請人家的宰相!這樣就能挫敗秦國的計謀,而斷絕它稱強稱霸的策略。」齊王說:「是好辦法。」於是派人到邊境守候秦國使者。發現秦國使者的車子剛進入齊國邊境,在邊境等候的齊國使臣立即飛車返回都城告知這個情況,齊王馬上召回孟嘗君恢復他宰相的位置,而且還給原來封邑的土地,又給他增加了千戶。秦國的使者聽說孟嘗君再當齊國的宰相,就調轉車輛回秦國去了。
 

31-3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1-32題。
    笛卡兒主張心智和身體是兩種不同的實體。哲學家所謂的「實體」是指某種基礎、根本、型塑這個世界的東西。因此,心智和身體可以說根本不是同一個世界裡的產物。笛卡兒認為,大腦裡的松果體是心智和身體相互協調作用的地方。
    對熱愛散步的達爾文來說,有些思維在走路時更容易浮現。如果笛卡兒也能在走路時工作,不要只是窩在床上苦思,他的哲思成果或許會比較有血有肉。哲學家尼采也用一向浮誇的態度說過:「只有走路時獲得的想法才有價值。」
    我們使用的語言也帶有身體的色彩。語言中許多常用的隱喻都和基本的人類生理學有關。例如,我們說某個短跑選手排名「上升」,或是某個足球員的事業發展倒退」,但是這些運動員並不是真的往上爬或是倒退走。要瞭解這些隱喻,需要掌握身體的感覺,知道爬上一座陡峭的山是什麼感覺,在短跑比賽裡落後又是什麼感覺。哲學家很容易忘記這一點。笛卡兒提到他「賣力」完成《沉思錄》時,就使用和重量有關的隱喻,表示思考不只是心智在身體裡運作這麼輕巧,而帶有物質世界的重力。
    感覺也具有身體性。「網壇壞小子」約翰‧馬克安諾在球場上的脾氣,可不只是看不見的內在情緒,而是透過猙獰的表情、緊握的拳頭、手臂猛力揮拍呈現出來。哲學家梅洛龐蒂說:「一般人會說憤怒存在於人心中。這種說法好像憤怒發生在另一個超然的空間,不在生氣的人身體裡,而事實並非如此。」梅洛龐蒂說憤怒和身體「緊密相繫」,當然快樂、膽怯、驕傲這些情緒也都是如此。
    尼采說:「身體即是全部的我,此外無他。」思考和感覺一直都發生於肉體內、透過肉體傳達,並經由肉體產生。笛卡兒對自己的身體太習以為常,以致遺忘了他的心智也是透過身體運作。(改寫自Damon Young《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

  1. 關於上文對心智與身體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達爾文與尼采均重視走路,進而認為身體坐於書桌前思考的成果沒有價值
    (B)笛卡兒說自己「賣力」完成《沉思錄》,可知他主張心智與身體實質相同
    (C)約翰‧馬克安諾的肢體語言證明情緒難以由心控制,而是靠身體表達出來
    (D)梅洛龐蒂與尼采對於人的心智與身體二者之間的關係,有較為一致的看法

    答案:(D)
    詳解:(A)達爾文沒有認為身體坐於書桌前思考的成果沒有價值。
          (B)由「笛卡兒主張心智和身體是兩種不同的實體」、「笛卡兒提到他「賣
             力」完成《沉思錄》時……表示思考不只是心智在身體裡運作這麼輕巧,
             而帶有物質世界的重力」,推知:笛卡兒主張心智與身體是兩種不同的
             實體。
          (C)由「約翰‧馬克安諾在球場上的脾氣,可不只是看不見的內在情緒,而
             是透過猙獰的表情、緊握的拳頭、手臂猛力揮拍呈現出來」,推知:約
             翰‧馬克安諾的肢體語言不是在證明情緒難以由心控制。
          (D)由「梅洛龐蒂說憤怒和身體『緊密相繫』,當然快樂、膽怯、驕傲這些
             情緒也都是如此」、「尼采說:『身體即是全部的我,此外無他。』」
             推知:梅洛龐蒂與尼采都認為人的心智與身體二者緊密相繫。
     
  2.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最符合上文「我們使用的語言也帶有身體的色彩。語言中許多常用的隱喻都和基本的人類生理學有關」的是:
    (A)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
    (B)入茅棘中,勁茅高丈餘,兩手排之,側體而入
    (C)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
    (D)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答案:(A)
    詳解:語言中許多常用的隱喻都和基本的人類生理學有關,「推赤心於天下,安反
          側於萬物」,其中「赤心」、「反側」都屬於引文中所謂的「隱喻」。
          心」指赤誠的心,要了解「推赤心」(人家拿赤誠的心來對待),生理上是什
          麼感覺;「反側」原指輾轉不安,要了解「安反側」(讓輾轉不安的眾人能
          安心) ,生理上是什麼感覺。所以(A)的敘述最符合。
          (B)(C)(D)的文字都是客觀描述,可直接了解,沒有用到引文所謂的「隱喻」。
    出處:(A)丘遲〈與陳伯之書〉/(B)郁永河《裨海紀遊‧北投琉穴記》
          (C)歐陽修〈醉翁亭記〉/ (D)柳宗元《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
    語譯(A)當今朝廷以赤誠之心對待天下,使所有輾轉不安的人都安定下來。
          (B)進入茅草荊棘叢中,強韌的茅草高一丈多,用兩手撥開茅草,側著身體
             進入。
          (C)至於肩挑或走路的人,有的在途中唱歌前行,有的在樹下休憩,前面的
             人呼喚,後面的人回應。
          (D)每天與幾個合得來的朋友,爬上高高的山峰,穿入深密的樹林,走盡曲
             折的溪水,探訪幽僻的泉水,古怪的山石,不管多遠沒有不到的。
     

33-34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3-34題。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癒,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是日劇飲而歸。(蘇軾〈遊沙湖〉)
【註】黃雞:語出白居易〈醉歌〉:「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

  1. 依據上文,關於蘇軾沙湖之遊,敘述最適當的是:
    (A)貶謫黃州時,因欲置田沙湖而有此行
    (B)病中邀龐安常同遊清泉寺,品泉賞溪
    (C)因療疾而識同遊者,其人聾,觀人畫字以解意
    (D)感物興悲,既傷謫居又嘆年老多病,痛飲而歸

    答案:(C)
    詳解:(A)蘇軾貶謫黃州時,在沙湖置田,卻因去看田得病。他是病好了,才
             和龐安常一起遊沙湖。
           (B)蘇軾是病癒後與龐安常同遊清泉寺,品泉賞溪。
           (C)由「龐安常善醫而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
              深了人意」,推知:(C)的敘述最恰當。
           (D)歌詞內容陽光,涵義積極,沒有興悲,也沒有傷謫居又嘆年老多病。
     
  2. 關於上文蘇軾所作之歌的寫作特色,敘述最適當的是:
    (A)上闋寫景,藉由「蘭芽短」、「沙路淨」、「子規啼」描寫秋日清幽
    (B)下闋抒懷,化用白居易詩句,抒發了「世殊事異,其致一也」的悲懷
    (C)藉問言志,以「無再少」的質疑,傳達「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襟抱
    (D)觸景生情,觀蘭溪之水西流而興發「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

    答案:(C)
    詳解:(A)上闋寫景,藉由「蘭芽短」、「沙路淨」、「子規啼」描寫春日清幽
          (B)下闋抒懷,化用白居易詩句,抒發了從容自信、曠達樂觀的人生豪情。
          (C)由「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推知:(C)
            
    的敘述最恰當。
          (D)觀蘭溪之水西流而興發「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襟抱。
     

33-34題組語譯
    黃州往東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螄店。我在那裡買了田地,因為去看田而得了病。聽說麻橋人龐安常善於醫術,是個聾子。於是前往求診看病。龐安常雖然耳聾,可是聰穎超過一般人。我用紙寫字給他看,寫不了幾個字,他就能夠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開玩笑,書寫說:「我用手當嘴巴,你用眼當耳朵,我們都是一時奇異的人。」病醫好之後,和他一同去遊覽清泉寺。寺在蘄水縣城外兩里左右。那裡有個王羲之的洗筆泉水池,水非常甘甜,下方靠近蘭溪,溪水向西流動。我因此作了一首歌,歌詞是:「山下蘭芽短短的浸在溪水裡,松林裡的沙子路上沒有污泥,傍晚時下雨,雨聲瀟瀟,杜鵑鳥正在鳴啼。誰說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您看看那蘭溪的水還能往西邊流去呢!不要面對報曉的黃雞啼叫,悲嘆自己的白髮。」這一天,我們開懷暢飲才回去。

u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語譯黃色的公雞在丑時就報曉催人起床,
                                               太陽在酉時就下山催促著年華消逝。

.多選題

  1. 下列各組「」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
    (B)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
    (C)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窺獄門外/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D)衛公李靖以布衣來謁,獻奇「策」/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E)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

    答案:(A) (B)
    詳解:(A)規模/規模  (B)此,這個/此,這個  (C)進入/低於
          (D)計謀/馬鞭  (E)旁邊/次第。
    出處:(A)范仲淹〈岳陽樓記〉/歸有光〈項脊軒志〉
          (B)顧炎武〈廉恥〉/連橫〈臺灣通史序〉
          (C)方苞〈左忠毅公軼事〉/韓愈〈師說〉
          (D)杜光庭〈虯髯客傳〉/賈誼〈過秦論〉
          (E)王羲之〈蘭亭集序〉/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語譯(A)於是重修岳陽樓,擴大它舊有的規模/於是派人再一次修建南閣子,它
              的規模和之前的稍有不同。
           (B)所以士大夫的無恥,這就叫國恥/先人乘柴車,穿破衣,艱辛開創,來
              開闢山林,到今天我們還依賴這個恩澤。
           (C)等到左公進入東廠的監獄,史可法早晚都在監獄門外窺探/現在的一般
              人,他們遠遠低於聖人的程度。
           (D)衛公李靖以平民的身分前來晉見,獻出奇特的計謀/發揮六代王朝的餘
              威,揮動長長的馬鞭控制天下。
           (E)把水引到環曲的小渠,水面放上酒杯讓它漂流,大家列坐於旁邊飲酒/
              今年梅花被嚴寒抑制,和杏樹、桃樹相繼開放。
     
  2.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適當的是:
    (A)大英博物館展示古代文明的吉光片羽,真令人神往讚嘆
    (B)小明創作的短篇小說,評審譽為本次文學獎的壓卷之作
    (C)這部小說因電影上映而熱賣,造成搶購盛況而韋編三絕
    (D)警民大力合作,開門揖盜,才能讓這樁竊盜案迅速偵破
    (E)王副理行事作風不孚眾望,被總經理撤換乃是意料中事

    答案:(A) (B) (E)
    詳解:(A)吉光片羽:吉光,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吉光片羽本指神獸的一小塊皮毛,
                       後比喻殘存的珍貴文物。
          (B)壓卷之作:壓:超過。指詩文書畫中能超過其它同類作品的、最出色的
                       作品。
          (C)韋編三絕:韋,熟皮革。舊時用以串聯竹簡成冊。韋編三絕本指孔子勤
                       讀《易經》,致使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脫斷。後用來比喻讀
                       書勤奮,刻苦治學。
          (D)開門揖盜:揖,行禮邀請。開門請強盜進來。比喻引進壞人,招來禍患。
          (E)不孚眾望:不能使群眾信服。孚,本意為「信」,在此指「使人信服」。
     
  3. 依據下文,關於朱熹對疫疾的看法,敘述適當的是:
        俚俗相傳,疫疾能傳染人,有病此者,鄰里斷絕,不通訊問,甚者雖骨肉至親,亦或委之而去,傷俗害理,莫此為甚。或者惡其如此,遂著書以曉之,謂疫無傳染,不須畏避,其意善矣,然其實不然,是以聞者莫之信也。予嘗以為誣之以無染而不必避,不若告之以雖有染而不當避也。蓋曰無染而不須避者,以利害言也;曰雖染而不當避者,以恩義言也。告之以利害,則彼之不避者,信吾不染之無害而已,不知恩義之為重也,一有染焉,則吾說將不見信,而彼之避也,唯恐其不速矣。告之以恩義,則彼之不避者,知恩義之為重而不忍避也。知恩義之為重而不忍避,則雖有染者,亦知吾言之無所欺,而信此理之不可違矣。抑染與不染似亦繫乎人心之邪正、氣體之虛實,不可一概論也。(朱熹〈偶讀謾記〉)
    (A)疫疾隔離處所距鄰里太遠,不但使病人缺乏照護資源,也有違倫理
    (B)透過著書宣導疫疾不會傳染,既難取信於人,也無法解決照護問題
    (C)從利害角度加以剖析,可使群眾對疫疾有正確認識,有利於照顧家人
    (D)當群眾對疫疾照護態度分歧,明理者可曉以恩義,無知者宜勸以利害
    (E)每個人的身心素質狀況不同,即使在疫疾流行之時,也未必都會染病

    答案:(B) (E)
    詳解:(A)「鄰里斷絕,不通訊問」,是指鄰里斷絕來往,,不再問候了解病情」。
             不是指「疫疾隔離處所距鄰里太遠,使病人缺乏照護資源」。
          (B)由「著書以曉之,謂疫無傳染,不須畏避,其意善矣,然其實不然,是
             以聞者莫之信也」,推知「透過著書宣導疫疾不會傳染,既難取信於人,
             也無法解決照護問題」的敘述,適當。
          (C)從利害角度加以剖析,不利於照顧家人。
          (D)群眾對疫疾照護態度分歧,有的以恩義行之,有的以利害行之。
          (E)由「抑染與不染似亦繫乎人心之邪正、氣體之虛實,不可一概論也」,
             推知「每個人的身心素質狀況不同,即使在疫疾流行之時,也未必都會
             染病」的敘述,適當。
    語譯    民間相傳,疫疾能傳染他人,有人罹患疫疾,鄰里就和他斷絕來往,
          不再問候了解病況。甚至於就算是骨肉至親罹患疫疾,也有人離開患者,棄
          之不顧,如此傷風敗俗,戕害倫理,找不到比這樣更過分的。有人痛恨這樣
          的情況,就出書告訴大家,強調疫疾不會傳染,不須害怕迴避。這種說法用
          意良善,可是實際不是如此,所以讀者沒有人相信。我曾認為拿不實的言論
          告訴人們不會傳染而不必迴避,不如拿即使會傳染也不應當迴避來告訴人們
          。強調不會傳染而不須迴避,是站在利害的立場發言;強調即使會傳染也不
          應當迴避,是站在恩義的立場發言。拿利害關係告訴人們,那他們仍不迴避,
          是相信我強調的不會感染害病而已,不能了解恩義的重要,一旦染病,那我
          強調的將不會被相信,人們將會避之唯恐不及,迅速離開。拿恩義的立場告
          訴人們,那他們仍不迴避,是了解恩義的重要而不忍心迴避。了解恩義的重
          要而不忍心迴避,就算是被感染,人們也了解我的說法沒有欺騙他們,而相
          信這個倫理是不可違背的。但是感染與不被感染,好像也關係於存心是邪還
          是正、氣質體魄是虛還是實,不可以一概而論。
     
  4. 文學作品中,作者常因當前的景物憶起自身的過往。下列文句具有此一表述方式是:
    (A)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
       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B)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
       者。又有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櫱,已大十圍,導人謂楠也
    (C)舉目四望,盡是繁密排列的古老房屋。當然,其中許多建築物幾度經歷天災兵
       禍的毀壞而又修復,不可能是十六世紀的原來面貌了
    (D)一整個夜晚都是月光,航向克里特島的夜航,原來是為了注解張九齡的一句詩。
       小時候讀過的一句詩,竟然一直儲存著,是美的庫存,可以在一生提領出來,
       享用不盡
    (E)向左邊看,就在防風林外,一片潔白的沙灘上,白芒花也開著,朝碧藍的大洋,
       永不休息的浪,它開著,在風裡。我知道它更明更亮更燦爛,曾經就是如此,
       猶似新雪,在我曾經的旅程

    答案:(D) (E)
    詳解:(A)是因當前的景物憶起歷史的過往,不是憶起自身的過往。
          (B)僅描述當前之景。
          (C)是因當前的景物憶起歷史的過往,不是憶起自身的過往。。
          (D)「小時候讀過張九齡的一句詩」,屬於憶起自身的過往。
          (E)「在我曾經的旅程」,屬於憶起自身的過往。
    出處:(A)蘇轍〈黃州快哉亭記〉/(B)郁永河《裨海紀遊‧北投琉穴記》
          (C)林文月〈翡冷翠在下雨〉/(D)蔣勳〈滅燭‧憐光滿〉
          (E)楊牧《亭午之鷹‧十一月的白芒花》。
    語譯(A)至於長長的沙洲的水邊地,古城的遺址,那是赤壁之戰時曹操、孫權傲
             然輕視對方的所在,也是周瑜、陸遜奔走戰鬥的所在,想到這些流傳下
             來的風尚舊跡,也足以在世俗稱快。
           (B)林木非常茂盛,大大小小的樹木都不能分辨出它們的名稱,老藤纏繞盤
             結在樹幹上,好像虬龍環繞。風吹過來,樹葉掉落,有的樹葉像手掌那
             麼大。又有巨木從泥土中冒出來,才長出兩片葉子,它的樹幹已經大到
             十人才能合抱,嚮導說這是楠木。
     
  5. 下列有關金聖歎對《水滸傳》的評點,詮釋適當的是:

 

  •  
  •  
  1.  
  •  
  •  
  1.  
  •  
  •  
  1.  
  •  
  •  
  1.  
  •  
  •  
  1.  
  • 《西遊記》每到弄不來時,便是南海觀音救了
  •  


答案:(A) (B) (C)
詳解:(A)評點中的「寫人粗鹵處」符合詮釋中的「寫出某類人物的共性」;評點
         中的「如魯達粗鹵是性急,史進粗鹵是少年任氣,李逵粗鹵是蠻,武松
         粗鹵是豪傑不受羈靮(音ㄉ一ˊ,控馬的韁繩)」」符合詮釋中的「寫出某
         類人物的共性」。
      (B)評點中的「痛恨宋江奸詐,故處處緊接出一段李逵樸誠來」符合詮釋中
         的「通過對比手法塑造人物,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C)評點中的「一百七人皆依列傳例,於宋江特依世家例」符合詮釋中的「以
         史傳體例類比人物書寫方式」;評點中的「所以成一書之綱紀」符合詮
         釋中的「彰顯梁山泊好漢身分地位的差異」。
      (D)「以文運事」是史書寫作的方式,不應該加入虛構成分;「因文生事」
         是小說寫作的方式,可以加入虛構成分。
      (E)金聖歎對《水滸傳》的評點是「不說鬼神怪異之事,是他氣力過人處」;
         金聖歎對《西遊記》的評點是「每到弄不來時,便是南海觀音救了」,
         才符合「情節鋪敘詭譎幻怪」。
 

  1. 《論語‧子罕》:「吾誰欺?欺天乎?」文中「吾誰欺」為「吾欺誰」之意,賓語(受詞)「誰」放在動詞「欺」之前。下列文句,也有將賓語前置情形的是:
    (A)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B)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C)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D)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E)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答案:(A) (B) (D)
    詳解:(A)「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屬倒裝句法,以今日文法看,則是「無父怙
              何?無母恃何?」。
          (B)「歲不我與」屬倒裝句法,以今日文法看,則是「歲不與我」。
          (C)「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沒有倒裝句法。
          (D)「技經肯綮之未嘗」屬倒裝句法,以今日文法看,則是「未嘗技經肯綮」。
          (E)「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倒裝句法。
    出處:(A)《詩經‧蓼莪》/(B)《論語‧陽貨》/(C)《孟子‧梁惠王上》
          (D)《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語譯(A)沒有了父母,我要依靠誰呢?(怙、恃,意思都是依靠)
          (B)
    時光一天天過去,歲月不等待人啊!(與,意思是等待)
          (C)
    大王不要怪罪年歲收成不好,這樣天下的人便會來投靠了。
          (D)連筋脈糾結的地方都不曾碰到過,更何況是大骨頭呢!(枝經肯綮:筋脈
            糾結處。「技」應是「枝」之誤。「枝經」:指經脈。「肯」:附著在骨
            的肉,「綮」:音ㄑㄧㄥˋ,筋骨結合處。「軱」:音ㄍㄨ,大骨頭。)
          (E)
    要問它(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活水源頭不
            斷地流入。(渠,可當第三人稱詞使用)
    說明    文言語法,碰上否定句與疑問句,賓語(受詞)如果是「代詞」,就要放
          在動詞之前,變成「倒裝句法」;如果是普通名詞,就不能放在動詞之前。
              比如說「歲不我與」是否定句,賓語「我」是「代詞」,就要放在動詞
          之前。「烈士不欺人」也是否定句,但不能說成「烈士不人欺」,因為「人」
          是普通名詞。明白這種情況,《論語‧學而》裡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
          知人也。」這一句,就容易理解了。雖然前後兩句都是否定句,但前一句的
          賓語「己」,是「代詞」,必須倒裝;後一句的賓語「人」,是普通名詞,
          不必倒裝。至於「使吾訪之」,儘管賓語「之」是「代詞」,但因為這不是
          否定句,所以不能說成「使無之訪」。
              「所任何人?(所任用的是什麼人)」是疑問句,賓語「人」是普通名詞,
          不必倒裝。而「吾何患焉?(我憂慮什麼呢)」,賓語「何」是「代詞」,必
          須倒裝,以今日文法看,則是「吾患何焉?」再舉例:「微斯人,吾誰與歸?」
          的後一句是疑問句,賓語「誰」是「代詞」,必須倒裝,以今日文法看,則
          是「吾歸與誰?」明白這種情況,《論語‧子罕》裡的「吾誰欺?欺天乎?」
          這一句,就容易理解了。雖然前後句都是疑問句,但前一句的賓語「誰」,
          是「代詞」,必須倒裝;後一句的賓語「天」,是普通名詞,不必倒裝。
     

41-4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41-42題。
    企業倫理的基本理念,是企圖將道德準則納入企業決策的考量因素中,使經理人的決策除了重視利潤,也關心並維持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任何企業組織都不是單獨存在於社會的個體,為了要達成所追求的目標,企業組織必須和很多其他的個體互動。企業倫理提醒經理人在做決策時,應做較長遠且全面性的分析,事先瞭解決策結果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而未雨綢繆。
    大多數與企業管理有關的理論,皆是以人性本善為基礎,只不過由於外在環境的變化及組織績效的考量,經理人總是會面臨裁減員工、減資關廠、損耗生態等問題。經理人不裁減員工,就可能會減少企業的利潤;不減資關廠,就可能會浪費企業的資源;不損耗生態,就可能無法創造最大的利潤。一個重視企業倫理議題的經理人,當然應該盡最大力量尋求「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但是不管如何解決,總是或多或少會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重視企業倫理,並不能為經理人鋪陳出合理的解決方案,一個不將企業倫理議題納入決策考量的經理人,要解決這些問題反而簡單多了。
    理論上說,「道德素養」並不是經理人必要的訓練,因為在企業營運的範疇中,只要遵從市場上既定的「遊戲規則」,則經理人的作為,基本上就盡到了對相關利害關係人負責的要求。但是科技不斷進步、經濟不斷成長,環境也隨著經常變動。當法律規章的更新速度趕不上環境的變動時,市場上便缺乏正式的法律規範或準則,約束企業組織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運作。重視企業倫理,能協助經理人及早因應環境的變化,包括環境的保護、人力資源的運用、消費市場的期待以及企業與企業間彼此的互動等。重視企業倫理的經理人,不會因為法律規章的存在而故步自封,相反地,他們會以更高的標準、更合乎人性的需求、更健康的競爭心態,來處理日常的管理決策工作。(改寫自李培齊〈學「倫理」?學「獲利」?〉)
 

  1. 下列關於企業倫理與企業決策的敘述,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A)企業決策若考量企業倫理,常面臨利潤與道德的拉鋸
    (B)企業若將企業倫理納入考量,決策通常變得較為複雜
    (C)企業倫理重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促使企業在決策時同步考量其責任
    (D)社會結構的互動關係緊密,促使企業倫理成為企業決策時的首要考量
    (E)法規不足時,企業倫理促使經理人自我要求而採取對社會有益的決策

    答案:(A) (B) (C) (E)
    詳解:(A)由「企業倫理的基本理念,是企圖將道德準則納入企業決策的考量因素
             中,使經理人的決策除了重視利潤,也關心並維持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利
             益」、「一個重視企業倫理議題的經理人,當然應該盡最大力量尋求『兩
             全其美』的解決方法,但是不管如何解決,總是或多或少會造成一些負
             面的影響」,推知:(A)「企業決策若考量企業倫理,常面臨利潤與道德
             的拉鋸」,符合上文觀點。
          (B)由「重視企業倫理,並不能為經理人鋪陳出合理的解決方案,一個不將
             企業倫理議題納入決策考量的經理人,要解決這些問題反而簡單多了」
             ,推知:(B)「企業若將企業倫理納入考量,決策通常變得較為複雜」,
             符合上文觀點。
          (C)由「企業倫理的基本理念,是企圖將道德準則納入企業決策的考量因素
             中,使經理人的決策除了重視利潤,也關心並維持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利
             益」,推知:(C)「企業倫理重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促使企業在決策時
             同步考量其責任」,符合上文觀點。
          (D)由「『道德素養』並不是經理人必要的訓練,因為在企業營運的範疇中,
             只要遵從市場上既定的「遊戲規則」,則經理人的作為,基本上就盡到
             了對相關利害關係人負責的要求」,推知:(D)「社會結構的互動關係緊
             密,促使企業倫理成為企業決策時的首要考量」的「首要考量」,不符
             合上文觀點。
          (E)由「重視企業倫理的經理人,不會因為法律規章的存在而故步自封,相
             反地,他們會以更高的標準、更合乎人性的需求、更健康的競爭心態,
             來處理日常的管理決策工作」,推知:(E)「法規不足時,企業倫理促使
             經理人自我要求而採取對社會有益的決策」,符合上文觀點。
     
  2. 下列文句,與重視企業倫理的經理人在商業決策時所持觀點相近的是:
    (A)君子苟不求利祿,則不害其身
    (B)君子未嘗不欲利,但專以利為心則有害
    (C)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D)君子羞言利名,言利名尚羞之,況居而求利者也
    (E)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後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之

    答案:(B) (E)
    詳解:(A)強調君子個人應持的人生作為,與「重視企業倫理的經理人」無關。
          (B)由「經理人的決策除了重視利潤,也關心並維持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
            「企業倫理提醒經理人在做決策時,應做較長遠且全面性的分析,事先了
             解決策結果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而未雨綢繆」,推知:「君子未嘗不
             欲利,但專以利為心則有害」,與重視企業倫理的經理人所持觀點相近。
          (C)強調「自然之道」與「聖人之道」,與「重視企業倫理的經理人」無關。
          (D)強調君子個人應持的人生作為,與「重視企業倫理的經理人」無關。
          (E)由「經理人的決策除了重視利潤,也關心並維持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
             ,推知:「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後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之」,與重視
             企業倫理的經理人所持觀點相近。
    出處:(A)劉向《說苑‧談叢》/(B)《孟子‧梁惠王上》/(C)《老子‧第八十一章》
          (D)劉向《說苑‧貴德》/(E)《荀子‧不苟》。
    語譯(A)君子假使能不求利祿,那麼本身就不會受到禍害。
           (B)君子不曾不追求利益,但是專門設想追求利益就會有禍害發生。
           (C)自然之道總是利益萬物而不傷害萬物,聖人之道為人謀福利而不爭私利。
           (D)君子恥於談論利名,談論利名尚且以為羞恥,更何況故意身處得利場所
              而刻意追求利益的人。
           (E)看見可以獲利的時候,那就一定前前後後周詳考慮可能發生的禍害,「利、
              害」要同時加以衡量。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指考國文詳解
    全站熱搜

    lsl3801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