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學年度指定科目‧國文科選擇題詳解

.單選題

  1.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A)我們為了留在實驗室全程緊盯,只能吃幾片餅乾果腹
    (B)他熱切關心國計民生,常以筆鋒尖銳的詩文針貶時弊
    (C)這棟老屋經過修茸維護,已成為遊客拍照打卡的景點
    (D)熟睡中孩子輕輕的打酣聲,總能撫慰父母整天的辛勞

    答案:(A)
    詳解:(B)針貶[針砭  (C)修茸[修葺   (D)打酣[打鼾。
     
  2. 下列是一段現代散文,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戊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那夜,我夢見母親。母親立於原野。背了落日、古道、竹裡人家、炊烟、遠山和大江,仰望與原野同樣遼闊的天極,
    甲、古道隱迹,遠山墜入蒼茫  乙、線繞子纏繞的是她白髮絲絲啊
    丙、母親手中緊握住那線繞子  丁、頃刻,大風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沒地
    戊、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風箏如鯨,載浮載沉
    而江聲也淹過了母親的話語……母親的形象漸退了。(莊因〈母親的手〉)

    (A)甲丙戊乙丁     (B)甲丁戊乙丙      (C)戊丙乙丁甲     (D)戊丁丙甲乙

    答案:(C)
    詳解:提示句「……仰望與原野同樣遼闊的天極」下接()碧海青空中……
          時、空相同;()……有一只風箏……」放風箏要手握線繞子,
          故下接()。又(
    )……線繞子」下接()線繞子……」屬頂針
          修辭格,語氣通順;(
    )古道隱迹,遠山墜入蒼茫」下接結尾句「
          江聲也淹過了母親的話語……」「隱迹、蒼茫、淹過」所表現的情境
          相同。

     
  3. 下列各篇內容與其所屬文體,敘述最適當的是:
    (A)
    〈師說〉:韓愈追述儒道先師,屬探究事物本源的論辨體
    (B)
    〈諫逐客書〉:李斯揣摩秦王心理,陳述逐客之弊,屬奏疏體
    (C)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逐一評述太宗所提的十種治道,屬注疏體
    (D)
    〈勸和論〉:鄭用錫為避免械鬥,代官府勸導百姓,屬上對下的詔令體

    答案:(B)
    詳解:(A)〈師說〉:韓愈慨歎當時師道淪喪,力陳當時士大夫恥於相師的
          弊端  (C)〈諫太宗十思疏〉:魏徵以「十思」勸諫太宗,屬奏疏體  (D)
        
    〈勸和論〉:鄭用錫為避免族群械鬥,主動奔走,進行調停,同時寫
         〈勸和論〉加以勸阻,並不是代官府勸導百姓,屬論辨體。
     
  4. 連橫認為學詩須讀書以立根基,下列選項的閱讀次第,符合文中觀點的是:
        詩有別才,不必讀書,此欺人語爾。少陵為詩中宗匠,猶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今人讀過一本《香草箋》,便欲作詩,出而應酬,何其容易!余意欲學詩者,經史雖不能讀破,亦須略知二、三,然後取唐人名家全集讀之,沉浸穠郁,含英咀華,俟有所得。乃有所得,乃可旁及,自不至紊亂無序,而下筆可觀矣。       (連橫《雅堂文集‧詩薈餘墨》)
    (A)香草箋王右丞集→詩經        (B)詩經→黃山谷詩集→香草箋
    (C)杜工部集→左傳→王右丞集      (D)左傳→杜工部集→黃山谷詩集

    答案:(D)
    詳解:由「余意欲學詩者,經史雖不能讀破,亦須略知二、三,然後取唐人
          名家全集讀之,沉浸穠郁,含英咀華,俟有所得。乃有所得,乃可旁
          及」推知:欲學詩者要先讀經史,然後熟讀唐詩,有所得後,可旁及
          其他詩集。《詩經》、《左傳》屬經史,《王右丞集》、《杜工部集》
          屬唐詩,《黃山谷詩集》屬北宋詩,《香草箋》屬清代詩。符合閱讀
          次第的選項只有(D)
    說明《王右丞集》為唐代王維的詩集/《杜工部集》為唐代杜甫的詩集/
          《黃山谷詩集》為北宋黃庭堅的詩集/《香草箋》為清代黃任的詩集。

    語譯有人認為作詩要有不同於一般人的天賦才氣,一般人即使努力讀書
           也不能寫出好詩,所以詩人不必讀書,這是騙人的論調。杜甫是詩
           壇中的宗匠,還強調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現在的人讀
           過一本《香草箋》,便想要作詩,在外頭與人互動時創作詩篇,以
           為就這麼容易啊!我的意思是想學作詩,經、史方面雖然不能讀破,
           也須略知二、三,然後拿唐人名家全集來精讀,沉醉在書籍美麗文
           辭之中,細細地品味吟誦,彷彿在咀嚼精美難得的食物一般,一直
           要到心領神會的地步,等到心領神會了,才可旁及別時代的詩篇,
           如此自然不至於紊亂無序,而後下筆寫詩才能有可觀的作品。

     
  5. 依據下文,關於曹操的想法,敘述最適當的是:
        早有人報到許昌,言劉備有諸葛亮、龐統為謀士,招軍買馬,積草屯糧,連結東吳,早晚必興兵北伐。曹操聞之,遂聚眾謀士商議南征。荀攸進曰:「周瑜新死,可先取孫權,次攻劉備。」操曰:「我若遠征,恐馬騰來襲許都。前在赤壁之時,軍中有訛言,亦傳西涼入寇之事,今不可不防也。」荀攸曰:「以愚所見,不若降詔,加馬騰為征南將軍,使討孫權,誘入京師,先除此人,則南征無患矣。」操大喜。(《三國演義》第57回)
    (A)欲採荀攸建議,趁孫權陣營發生變故時南征
    (B)
    知馬騰有反意,防他趁曹軍南征時攻取西涼
    (C)
    有意自孫權陣營招降馬騰,再使之討伐孫權
    (D)
    同意荀攸之計,誘馬騰與孫權互鬥進而兩傷

    答案:(A)
    詳解:由末句「操大喜」,推知(A)「欲採荀攸建議,趁孫權陣營發生變故
          時南征」正確  (B)西涼不屬於曹操統領,曹操不會為西涼操心  (C)
         
    馬騰不屬於孫權陣營,荀攸建議招降馬騰,誘殺之  (D)曹操同意荀
          攸之計,誘殺馬騰後再伐東吳。
     
  6. 詩歌常運用意象傳達情思。關於下列詩句「意象」運用的說明,最適當的是:
    (A)「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透過「蓮花」的
       開落呈現年華與心境變化,隱含詩人對女子的愛憐
    (B)「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
       去。去來江口守空船,遶船月明江水寒」,以「月」的恆在比喻無盡的等待
    (C)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以「花」、「各自飄流,傳達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哀怨
    (D)「(曠野裡獨來獨往的一匹狼)恆以數聲悽厲已極之長嗥/搖撼彼空無一
       物之天地/使天地戰慄如同發了瘧疾」,藉「長嗥」暗示外在批評聲浪令
       人恐懼

    答案:(A)
    詳解:(B)「遶船月明江水寒」描繪琵琶女在良夜落寞孤寂的處境,「月明」
          指良夜,不是以月之恆比喻無盡的等待  (C)由「一種相思,兩處閒
          愁」推知:不是描述「單相思」;而「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是「單
          相思」的哀怨  (D)詩人紀弦藉「長嗥」表現自信狂傲的性格,一個
          孤獨的英雄形象。
     
  7. 黃庭堅〈寄黃幾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兩句所描繪的情景形成對比,凸顯其思念之情。下列文句同樣採用對比手法的是: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B)我們仍然活著。仍然要飛行/在無邊際的天空/地平線長久在遠處退縮
       地引逗著我們
    (C)一個小和尚坐在大廟裡,門突然打開的時候,看見外邊的花、草地和姑
       娘,門再關上的時候,心關不住了
    (D)蟬聲是一陣襲人的浪,不小心掉進小孩子的心湖,於是湖心拋出千萬圈
       漣漪如千萬條繩子,要逮捕那陣浪

    答案:(C)
    詳解:題幹「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語譯當年在春風中
          觀賞桃李共飲美酒,而後江湖落魄,一別已是十年,常對着孤燈聽着
          秋雨思念着你。
    「桃李春風」、「江湖夜雨」情景對比。(C)門突然
          打開看到的情景,與門再關上的情景對比。


8-9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8-9題。

「淡」必須是我們性格中最主要的特徵,只有「淡」,才能使一個個體
同時具備所有能力,並且隨時證明他所擁有的能力。因此,只有平淡的性格才能使對立的質素互不排斥,確保性格的完整多面向,使個人得以毫無阻礙地隨其所處的情境而應變。任何一種才性,都不應當推展到強烈地獨占一個人的整個性格,而應當順著性格來發揮它。最理想的情況,不是英雄主義式的投入,而是保持一種虛待的狀態。如此,他與世界的脈動是協調的,而且能毫無阻礙地接收這些脈動。
    中國古代文人都有出仕的懷抱,因此他們只能在當官和辭官退隱之間抉擇。由於文化中重視平淡,他們的人格通常不會特別往哪一個方向突出,而是向所有的可能敞開。聖人既能夠投入政治生活,也能夠以最大的彈性,視當下的需要而退隱。聖人因其本性中的平淡,而能擁有一切的美德,但又不陷溺在任何一種美德裡。通過投入或遠離政治生活,他總是能隨時隨地準備好要面對各種緊急情況。這就是天道,雖然看起來經常變化,卻永遠不偏移。
                                       (改寫自余蓮《淡之頌》)
 

  1. 依據文意,最符合文中觀點的敘述是:
    (A)退隱閒逸,能使人心境平淡,體驗人生百態進而陶鑄美德
    (B)保持彈性,抱持英雄主義者能順時而為,與世界脈動同步
    (C)不偏不執,成就性格的完整性,能因應變化而不偏離常道
    (D)博採眾長,虛心接受不同意見,可有效處理各種緊急情況

    答案:(C)
    詳解:由「只有平淡的性格才能使對立的質素互不排斥,確保性格的完整多
          面向,使個人得以毫無阻礙地隨其所處的情境而應變」推知 (C)
          偏不執,成就性格的完整性,能因應變化而不偏離常道」符合文中觀
          點。
     
  2. 下列文句,最符合文中「平淡」境界的是:
    (A)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B)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D)當憂則憂,遇喜則喜,忽然憂樂兩忘,則隨所遇而皆適,未嘗有擇於其間

    答案:(D)
    詳解:(A)出自左思〈詠史詩〉。展現報國的凌雲志氣。語譯鉛刀雖鈍,
          至少可切割一次;才質愚鈍的我,也夢想施展我的美好謀略。往東斜
          視江湘,希望平定東吳;顧盼西北,希望平定羌胡。
         
    (B)出自屈原〈漁父〉。不願以清白之身而受世俗汙染,展現潔身自
          好的情操。語譯剛洗髮定要彈去冠上塵土,剛洗澡定要抖淨衣上
          泥灰。怎能讓潔淨的身體,去蒙受外物污濁呢?
          (C)出自陸游〈書憤五首‧其一〉。展現詩人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
          和仰慕與金人戰鬥得勝的情景。語譯年輕時哪裏知道世事艱難,
          北望被金人侵佔的中原氣概有如高山。讚賞劉錡等曾乘着高大的戰艦
          在雪夜裏大破金兵於瓜州渡口,也仰慕吳璘等騎着披甲的戰馬在秋風
          中大敗金兵於大散關。
          (D)出自蔡啟《詩話五則》。描述陶淵明訓子詩所表達的純任自然的
          平淡情懷,達到憂樂兩忘的境界。語譯碰到憂愁時就憂愁,遇到
          喜樂時就喜樂,很快地就又憂樂兩忘,那是任隨所遇都覺得安適,不
          曾有過揀選。


10-12為題組。閱讀甲表、乙圖、丙文,回答10-12題。

           2017第四屆移民工文學獎得獎名單

首獎

塞車:在菲律賓生活的乘客們(菲律賓)

評審獎

一碗紅彈珠裡的思念(印尼)

優選

郵差和寄給媽媽的信(印尼)

珠和龍舟(印尼)

代步機(印尼)

青少年評審推薦獎

來自鐵柵欄後的思念信(印尼)

紅色(印尼)

窮人的呼聲(菲律賓)

高雄特別獎

雨的氣味(越南)

  投稿件數

一、菲律賓文:104   二、越南文:69   三、泰文:8   四、印尼文:131

   珠說得對,不必對未來感到迷惘。我知道我在臺灣所賺的錢,不能保證我
   家人的未來會好好的,但就如珠所說的,若有上帝的照顧,我還擔心什麼呢?
      雇主對我做的決定感到驚訝,但我向他們保證,一定會找到比我更好的代
   替者。他們最終同意我的決定,這個月便是我工作的最後一個月。
      「這是我們最後一年看龍舟賽了。」我呼喚珠。「以後一定會很想念的。」
      「我們可以以遊客身分再回臺灣看啊!」珠說。「不要啦!」我搖頭。
      「珠,知道到達妳國家最便宜的交通工具是什麼嗎?」
      「是什麼?」珠問。「龍舟呀!」
      「哈哈……好吧,我們搭龍舟回去。」珠以大笑回答我的玩笑。
      我想跟珠說一句在讀國小時就聽過的諺語,但我打消這念頭。我想,如果
   不是珠也知道那諺語的道理,她一定會繼續留在臺灣。事實上,她選擇回國,
   對未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號,但「        」,我相信,她一定也
   跟我有相同的體會。  (改寫自Safitrie Sadik著,鐘妙燕譯〈珠和龍舟〉)
 

  1. 若依據甲表、乙圖進行下列推論,則對123最適當的判斷是:
    1主辦單位按四種文字投稿件數占總件數的比例,確定最終得獎名額。
    2就「篇名」來看,獲獎的作者大多透過具體物象展開敘寫。
    3四種文字投稿件數多寡,反映菲、越、泰、印尼在臺移工人數的多寡。
    (A)1正確;2正確;3錯誤     (B)1錯誤;2正確;3無法判斷
    (C)
    1錯誤;2無法判斷;3正確    (D)1無法判斷;2正確;3錯誤

    答案:(B)
    詳解:1一般文學作品優勝與否,由評審委員就文章結構、內容、情節、遣
            詞用字等方面給分數共同決定。得獎名額與四種文字投稿件數比例
            無關,所以1的敘述錯誤。
          2得獎的篇名共9篇,透過具體物象展開敘寫的有7篇:塞車:在菲
            律賓生活的乘客們一碗紅彈珠裡的思念郵差和寄給媽媽的信
            珠和龍舟代步機來自鐵柵欄後的思念信雨的氣味。所以
            2的敘述正確。
          3移工的文學涵養與各國教育與個人程度相關,所以無法從投稿件
            數多寡,判定在臺移工人數的多寡。
     
  2. 若丙文中的「我」即作者本人,依據甲表和丙文,下列解說最適當的是:
    (A)作者相信天無絕人之路,於是中止在臺灣的工作返回印尼
    (B)珠想邀請作者到她家鄉遊玩,讓作者倍感異國友誼的可貴
    (C)珠提議「我們搭龍舟回去」,委婉表達無力買機票的心酸
    (D)為了不讓珠覺得為難,作者決定打消解說某句名諺的念頭

    答案:(A)
    詳解:由文「不必對未來感到迷惘」、「這個月便是我工作的最後一個月」、
        〈珠和龍舟〉為印尼籍移工的作品,推知:作者相信天無絕人之路,於
         是決定將中止在臺灣的工作返回印尼。
    說明試題(A)「作者相信天無絕人之路,於是中止在臺灣的工作返回印尼。」
         的敘述不夠周延,是「決定將中止在臺灣的工作返回印尼」(將發生)
         不是「於是中止在臺灣的工作返回印尼」(已然發生)
     
  3. 若丙文「      」內即「我」在「讀國小時就聽過的諺語」,依據文意,這句諺語最可能是:
    (A)香蕉不會兩度結果
    (B)若怕潮水浸,莫在海邊住
    (C)同歡笑的朋友眾多,同哭泣的朋友難逢
    (D)他鄉下金雨,家鄉下石雨,仍是家鄉好

    答案:(D)
    詳解:因為文章裡的兩位移工都決定將中止在臺灣的工作返國,所以選(D)
         
    「他鄉下金雨,家鄉下石雨,仍是家鄉好」符合情境。

 

13-15為題組。閱讀甲文、乙表,回答13-15題。
      共享經濟是指擁有閒置資源的機構或個人有償讓渡資源使用權給他人,
    以減少資源浪費,並創造價值。
        因為科技的配合,共享經濟最近幾年大行其道。例如智慧型手機有助於
    建構相應的服務功能,又提供處處且時時上網的便捷,個體便可藉助第三方
    創建的媒合平臺,交換閒置資源,於是產生了第一類型的共享經濟—個人閒
    置資源共享,例如個人可以透過Airbnb(房間共享)、Uber(乘車共享)等
    媒合平臺,提供或選擇服務。
        但由於提供資源或服務者的素質往往良莠不齊,導致許多意外,有些國
    家政府出面禁止,於是漸漸發展出第二類型的共享經濟—標準化的商業資源
    共享,由平臺對個人提供標準化的服務,例如Airbnb建立品牌公寓、Uber
   
提供更多交通服務。然而,服務越標準化,平臺就會越來越像傳統的飯店或
    租車公司,使共享與分享的精神逐漸消失。
        因此,有人指出:第二類型的共享經濟只是讓少數公司打著「共享」大
    旗收割豐厚的「經濟」果實;而且平臺業者與資源提供者沒有勞雇關係,也
    可能讓資源提供者自行承擔損失風險。
 

(漢光武帝)後之長安,受《尚書》於中大夫廬江許子威。資用乏,與同舍生韓子合錢買驢,令從者僦(租賃),以給諸公費。

京兆府奏:兩京之間多有百姓僦驢,俗謂之驛驢,往來甚速,有同驛騎。犯罪之人因茲奔竄,臣請禁絕。從之。尋又不行。

若凶事出殯,自上而下,凶肆各有體例。如方相(逐疫驅鬼的神靈,出喪時常置於行列前開道)、車轝、結絡、綵帛,皆有定價,不須勞力。尋常出街市幹事,稍似路遠倦行,逐坊巷橋市,自有假賃鞍馬者,不過百錢。

 

  1. 依據甲文,關於「共享經濟」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資源的「所有權」與「使用權」脫勾
    (B)資源提供者分享閒置資源,不宜收取報酬
    (C)第一類型與第二類型的區別,在於科技平臺素質的良莠
    (D)第二類型有違共享經濟初衷,但資源提供者有損失時,可獲平業者賠償

    答案:(A)
    詳解:擁有資源的人有「所有權」,「使用權」屬有償運用資源者,(A)「所
          有權」與「使用權」脫勾的敘述正確  (B)資源提供者有償讓渡閒置
          資源,收取報酬  (C)第一類型與第二類型的區別,在於提供資源或
          服務者的素質往往良莠不齊  (D)第二類型有違共享經濟初衷,而平
          臺業者與資源提供者 沒有勞雇關係,也可能讓資源提供者自行承擔
          損失風險。
     
  2. 依據乙表,關於「古代租賃」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漢代從事租賃業的門檻頗高,貴族富豪方能參與
    (B)唐代驢子租賃市場活絡,因影響治安而遭長期禁絕
    (C)宋代喪葬業可按不同需求提供租賃服務,而鞍馬出租價格親民
    (D)歷代租賃業均只有個人對個人的模式,沒有商家對個人的模式

    答案:(C)
    詳解:(A)所敘述為漢光武帝為平民仍困窮時的作為,「門檻頗高,貴族富
          豪方能參與」不正確  (B)由「尋又不行」推知「遭長期禁絕」不正
           (C)由「若凶事出殯,自上而下,凶肆各有體例」推知「宋代喪
          葬業可按不同需求提供租賃服務」正確。又由「假賃鞍馬者,不過百
          錢」推知「鞍馬出租價格親民」正確  (D)由「若凶事出殯,自上而
          下,凶肆各有體例」推知為「商家對個人的模式」所以(D)的敘述不
          正確。

 

  1. 綜合甲文、乙表,關於「共享經濟」與「古代租賃」的比較,敘述最適當的是:

 

  •  
  •  
  1.  
  •  
  •  
  1.  
  •  
  •  
  1.  
  •  
  •  
  1.  
  •  
  •  

  • (D)
    詳解:(A)古代租賃,沒有強調廉讓與公益化  (B)無法判讀古代租賃供需市
          場小,獲取資源費心力  (C)共享經濟品質未必精良;古代租賃無法
          判讀價格透明、產品多樣化為訴求。
     

    u語譯
    ()漢光武帝後來到了長安,到中大夫廬江許子威門下學習《尚書》。財用
        貧乏,就和同舍生韓子一起出錢買驢,叫隨侍者從事租驢的工作,把租
       賃所得供給學費。
    ()京兆府上奏:首都長安和東都洛陽之間有很多百姓從事出租驢子的事業,
       一般人稱之為驢站,使行旅往來非常快速,就如同馬站。犯罪之人因此
       而得以奔逃,臣請求禁絕。朝廷依從下令禁絕。但不久發現命令行不通。
    ()如果是喪事及出殯,從上到下,從事喪葬工作的店舖對每一樣喪葬用品
       都有成規慣例。好比方相、車轝(ㄩˊ)、結絡、綵帛,這些物品都有一
       定的價格,不須喪家耗費精神體力。平常時要離開街市辦事,感覺路途
       稍遠懶得走路,尋求街坊、巷陌、橋頭、市肆,自然就有出租鞍馬的人,
       承租費用不會超過一百錢。


16-19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6-19題。

  •    
        序文後半,則換由事過境遷、讀者閱覽的角度發言,意旨與《蘭亭詩》對反。「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樂事難繼,僅能由徒留的字跡詩痕,緬懷當日齊契玄同的欣喜。然而,當「欣所遇」、「得於己」的快然自足不復存在,「不知老之將至」也就頓失依恃。在歡樂難駐的同時,羲之進一步體認到留歡之人本身亦是「終期於盡」的。因此,除了哀樂興感,不得不喟嘆「死生亦大」這生命現實的終極沉痛。
        羲之更將此種閱覽的感懷置放在        中考察。由「若合一契」推證出「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再藉「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前後閱覽經驗的同質性,推得「固知」的感慨是貫通古今的。而由「興感之由、「所以興懷」又可知:臨文閱覽貴在能超越「世殊事異」的表象,探及古今「其致一也」的創作動機與議題。「時人所述」的《蘭亭詩》既書寫齊彭殤、混萬殊的至樂,是以「興感之由」就是緣於死滅焦慮所激發的長(永)生渴慕。
        由作者到讀者,羲之真切地體受生命中紛至沓來的悲喜。因此,〈蘭亭序〉否定了蘭亭詩人遊心玄同的方案,揭露人計較彭殤、在乎生死的常情本性。就在「達」與「不達」之間,我們看到了既不因一時陶然而從此忘我出世,亦不因現實悲涼而一味悵惘逃避,願意直接嚐受一切並加以回應的王羲之。(改寫自鄭毓瑜〈由修禊事論蘭亭詩、蘭亭序「達」與「未達」的意義〉)
     
  1. 依據上文,〈蘭亭序〉由「不知老之將至」的大樂,翻轉而為「死生亦大矣」的至痛,關鍵在於:
    (A)齊契玄同的欣喜,唯在逍遙山林、棄絕塵俗的豁達中方能獲致
    (B)言不盡意,蘭亭勝景與天人合契的同情共感,難以用文字重現
    (C)重覽當日詩作,賞心樂事已難踪跡,故知種種美好終究難永存
    (D)欲以放浪形骸之外的任性灑脫,逃避死滅的束縛,而終不可得
     
  2. (C)
    詳解:由第二段:「『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樂事難繼……當『欣
          所遇』、『得於己』的快然自足不復存在,『不知老之將至』也就頓
          失依恃……進一步體認到留歡之人本身亦是『終期於盡』的。……不
          得不喟嘆『死生亦大』這生命現實的終極沉痛。」推知答案為(C)
     
  3. 依據上文,關於《蘭亭詩》和〈蘭亭序〉的比較,最適當的敘述是:

 

  •  
  •  
  1.  
  •  
  •  
  1.  
  •  
  •  
  1.  
  •  
  •  
  1.  
  •  
  •  

  • (B)
    詳解:《蘭亭詩》ð表達對於長生久視的渴望;抒發不別死生的玄心遠想。
          〈蘭亭序〉ð照見古今創作緣由的契合;追述修禊當日的可賞可樂。
     
  1. 上文      內最適合填入的是:
    (A)空間之變   (B)時間之流   (C)仕隱選擇   (D)因緣生滅

    答案:(B)
    詳解:第三段:「由『若合一契』推證出『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
          作』,再藉『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前後閱覽經驗的同質性,推得『固
          知』 感慨是貫通古今的。」由此推知(B)「時間之流」答案正確。
     
  2. 上文認為〈蘭亭序〉否定蘭亭詩人的方案,所揭示的生命態度是:
    (A)正視悅生惡死的人性,直面悲欣交集的人生
    (B)死亡既難以迴避,何妨快意暢情,不虛此生
    (C)珍惜有限人生,以積極入世消解死亡的悲感
    (D)棲隱山林,放志逍遙,在大自然中找尋自我

    答案:(A)
    詳解:由末段:「〈蘭亭序〉否定了蘭亭詩人遊心玄同(冥默中與天道混同
         為一)的方案,揭露人計較彭殤、在乎生死的常情本性。」推知答案
          (A)

 

20-2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0-22題。

  •    
        當時跟古龍一樣紅透半邊天的高陽,寫的是歷史小說,也有他「跑野馬」的絕招來應付連載所需,那就是在歷史故事主線中挑出一項瑣事,岔出去講相關掌故。例如寫汪精衛偽政權始末,一個歷史名人都還沒出場,便大寫特寫抗戰前後南京的賭場,設在哪、玩什麼、如何一夕致富或破產,令人目不暇接。
        連載是項奇特的制度,連載小說的時間與現實生活的時間平行流淌,而且不斷互相指涉。現實生活無窮無盡地走下去,小說似乎也就會同樣地日復一日連載下去。這種寫法違背了小說作為嚴肅藝術的標準。一般小說講究的是選擇好一段具特殊意義的時間,把它從長流中切截開來,封閉成一個完整、有機的單位,有個「絕對」的開頭和結尾,「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多說一句都是累贅。
        我們看到連載小說的種種毛病,其實是從一般小說有頭有尾有中腰的美學來評斷的。連載小說能提供別的小說不能提供的樂趣,其層出不窮的意外轉折,除了基於勾住讀者,也深受作者寫作過程影響。
                                       (改寫自楊照〈懷念連載時代〉)

 

  1. 依據上文,關於古龍、高陽小說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古龍小說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來自飲酒後的靈感
    (B)高陽小說常加入傳說軼聞,使故事變得引人入勝
    (C)古龍和高陽都以憑空捏造、賣弄技巧來迎合讀者
    (D)古龍和高陽小說成功之處,在於藉情節暗諷時事

    答案:(B)
    詳解:由第二段:「是在歷史故事主線中挑出一項瑣事,岔出去講相關掌故。」
         推知答案(B)正確。
          (A)由「依照眾家友人對古龍個性與生活習慣的描述」推知古龍喜歡
             喝酒,常在微醺中趕稿,與「靈感」無關。
          (C)由第二段:「例如寫汪精衛偽政權始末,一個歷史名人都還沒出
             場,便大寫特寫抗戰前後南京的賭場」推知:高陽的連載小說不
             是憑空捏造。
          (D)古龍和高陽小說成功之處,與「藉情節暗諷時事」無關。
     
  2. 下列敘述,符合文中對連載小說寫作方式看法的是:
    (A)
    精心設計,刻畫細膩    (B)追銷售量,內容媚俗
    (C)
    只限高手,初學不宜    (D)瑕不掩瑜,別有趣味

    答案:(D)
    詳解:引文中對連載小說雖有批評,但從末段:「連載小說能提供別的小說
          不能提供的樂趣,其層出不窮的意外轉折,除了基於勾住讀者,也深
          受作者寫作過程影響。」推知(D)「瑕不掩瑜,別有趣味」正確。
     
  3. 依據上文,關於一般小說和連載小說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一般小說是嚴肅的藝術,特別講求與現實生活時間的一致性
    (B)一般小說為維護結構完整,有時須化繁為簡,刪削該有內容
    (C)連載小說按時刊出不輟,遂與現實生活時間感既同步又相涉
    (D)二者各有寫作邏輯,形式與內容皆緊扣主線,不令筆法歧散

    答案:(C)
    詳解:由「連載是項奇特的制度,連載小說的時間與現實生活的時間平行流
             淌,而且不斷互相指涉。」推知答案(C)正確。
          (A)由一般小說「講究的是選擇好一段具特殊意義的時間,把它從長
             流中切截開來,封閉成一個完整、有機的單位,有個「絕對」的
             開頭和結尾」,推知「特別講求與現實生活時間的一致性」不正
             確。
          (B)一般小說「講究的是選擇好一段具特殊意義的時間,把它從長流
             中切截開來,封閉成一個完整、有機的單位,有個「絕對」的開
             頭和結尾」,與「有時須化繁為簡」未必相關;而且絕不可「刪
             削該有內容」。
          (D)一般小說形式與內容須緊扣主線,筆法不可歧散;連載小說則可
             在主線中挑出一項瑣事,岔出去講相關掌故,即使筆法歧散,也
             能引人入勝。

 

23-25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3-25題。

  •    
        從《詩經‧小宛》:「螟蛉(古代或稱「桑蟲」,為鱗翅目昆蟲的青色細小幼蟲)有子,蜾蠃(古代或稱「蒲盧」、「土蜂」,今屬膜翅目細腰蜂科。蠃,ㄌㄨㄛˇ)負之」可以看出,上古時代人們已經觀察到蜾蠃有捕捉其他昆蟲幼蟲的習性。但捕捉幼蟲做什麼用,先秦文獻並無說明。漢代學者試圖解釋這個現象,揚雄《法言》記載:「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矣。」意謂對捕來的幼小螟蛉念咒,時間長了,螟蛉就變成了蜾蠃。後世對於揚雄的說法,有人認同,也有人表示懷疑。南朝著名道士、醫家陶弘景根據自己的觀察,在《本草經集注》寫道:「其(土蜂)生子如粟米大,置中,乃捕取草上青蜘蛛十餘枚,滿中,仍塞口,以待其子大為糧也。……《詩》云:『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言細腰之物無雌,皆取青蟲教祝,便變成己子,斯為謬矣。」他認為,把細腰蜂捕捉青蟲說成是為了把青蟲教化成自己的後代,根本違背生物事實。
        陶弘景的看法後來得到更多證實,例如        。一千四百多年後,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在所著《昆蟲記》中,詳盡描述細腰蜂的生殖行為:牠總是將卵產在蜂房裡所儲備的蜘蛛身上,卵呈白色,圓柱形,有點彎曲。卵在蜘蛛身上的附著點位置都差不多,一般是蜘蛛腹部底端,偏向一側。新生幼蟲咬的第一口,就是卵的頭部那端所附著的地方,因此,牠剛開始啃咬的,都是汁液最豐富、最鮮嫩的肚子。這種暴飲暴食的生活,會持續八到十天。然後幼蟲開始結造蛹室。他的研究成果證明陶弘景等人的發現非常科學。                   (改寫自戴吾三《解開成語中的科學密碼》)
     
  1. 依據上文,「螟蛉有子,蜾負之」的真實生態現象最可能是:
    (A)
    蜾蠃奪螟蛉之巢以育子      (B)蜾蠃是螟蛉之子的宿主
    (C)
    蜾蠃代替螟蛉餵養幼蟲            (D)蜾蠃捕捉螟蛉以餵幼蟲

    答案:(D)
    詳解:螟蛉又稱雙帶夜蛾,稻青蟲、粽子蟲、量尺蟲。
          蜾蠃(ㄍㄨㄛˇ ㄌㄨㄛˇ)是一種寄生蜂。
          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土造蜂窩裡,產卵在它們身體裡,卵孵化後就
          拿螟蛉作食物。所以(D)「蜾蠃捕捉螟蛉以餵幼蟲」是真實生態現象。
     
  2. 關於陶弘景對細腰蜂觀察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經過實證後轉為支持揚雄之見   (B)蒐集實證以補充《詩經》所述
    (C)
    以《詩經》所述駁斥揚雄之見   (D)依揚雄之見糾正《詩經》所述

    答案:(B)
    詳解:《詩經‧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負之」的目的,陶宏景經觀察認
          定是:蜾蠃捕捉螟蛉以餵其幼蟲。符合「蒐集實證以補充《詩經》
          所述」,故(B)為正確答案。
     
  3. 上文      內若要擇用下列方框裡的論述,則對1234的判斷,最適當的是:

1韓保《蜀本草》:「螟蛉,桑蟲也。蜾蠃,蒲盧也。言蒲盧負
  桑蟲以成其子也,亦負他蟲封之,數日則成蜂飛去。今有人候
  其封穴,壞而看之,見有卵如粟,在死蟲之上。
2蘇頌《圖經本草》:物類變化,固不可度。蚱蟬生於轉丸、衣
  魚生於瓜子之類,非一。桑蟲、蜘蛛之變為蜂,不為異也。如
  陶所說卵如粟者,未必非祝蟲而成之也。」
3寇宗奭《本草衍義》︰「嘗拆(土蜂)窠視之,果有子如半粟
  大,色白而微黃。所負青菜蟲,卻在子下。」

4李時珍《本草綱目》:「今屢破其(土蜂)房,見子與他蟲同處,
  或子已去而蟲存空殼,或蟲成蛹而子尚小。蓋蟲終不壞,至其
  成蛹,子乃食之而出也。」

  1. 12適用;34不適用       (B)13適用;24不適用
    (C)
    134適用;2不適用       (D)234適用;1不適用

    答案:(C)
    詳解:134的敘述與陶宏景的觀察敘述雷同,認為「蜾蠃捕捉螟蛉以餵其
          幼蟲」;2的敘述與揚雄《法言》的敘述雷同。所以134適用,2
          不適用。

    u引文中文言語譯
    p揚雄《法言》:螟蛉之幼蟲死了,被蜾蠃發現了,蜾蠃就會對著它祝禱說:
     「蛻變後像蜾蠃!蛻變後像蜾蠃!」經過一段時間後就真的像蜾蠃。」
    p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土蜂產下的卵像粟米一樣大,它把卵下在泥土做
      的巢中,並且捕捉草地上的青蜘蛛十餘隻,拖進巢中塞得滿滿的,然後把
      巢的開口用泥土封住,等它的幼蟲成長時就把青蜘蛛當糧食。……《詩經》
      上說:「螟蛉的幼蟲,蜾蠃帶著它飛」。有人解釋說:細腰之土蜂都是雄性
      的,沒有雌蜂,它們都是取用青蟲教化祝禱,使它便變成自己的孩子,這
      是錯誤的講法。

    u25題引文語譯
    1韓保昇《蜀本草》:螟蛉,就是桑蟲。蜾蠃,就是蒲盧。有人說蒲盧抓桑
      蟲使它蛻變成自己的孩子,又說蒲盧也抓其他的蟲到泥土巢中而後封住開
      口,經過幾天就變成土蜂飛走。現在有人等土蜂封住開口後,破壞蜂巢觀
      察,發現裏頭有像粟米一樣大的卵,可見土蜂是把卵下在死蟲的上頭。」
    2蘇頌《圖經本草》:物類的變化,本來就不可想像。像蚱蟬出生於轉丸、
      衣魚出生於瓜子,這類的現象很多,並不是單一的現象。可見桑蟲、蜘蛛
      之蛻變成為土蜂,並沒有什麼特別。就如陶宏景所說的蜂巢內有像粟米一
      樣大的卵,這卵有可能是土蜂祝禱後由桑蟲、蜘蛛蛻變而成的。
    3寇宗奭《本草衍義》︰我曾經拆下土蜂的巢穴觀察,裏頭真的有像半粟米
      一樣大的卵,這卵白色稍稍帶黃色。所抓的青菜蟲,卻都在這顆卵的下頭。
    4李時珍《本草綱目》:現在一次又一次破壞土蜂的巢,看見土蜂的幼蟲和
      其他的蟲都同處於巢內,有的幼蟲已經不在了而其他的蟲只留下空空的外
      殼,有的青蟲已化為蟲蛹而土蜂的幼蟲還很小。實在是因青蟲始終不會壞
      死,以至於化成蟲蛹,土蜂的幼蟲就吃蟲蛹長大而後飛走。
     

26-27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6-27題。

  •                               (張輔〈名士優劣論〉)

   

  1. 依據上文的看法,《漢書》不如《史記》之處在於:
    (A)
    取材雜蕪,有失精審    (B)抄撮眾說,有失創新
    (C)
    隱惡揚善,有失客觀    (D)用詞典麗,有失質樸

    答案:(A)
    詳解:由「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班固敘二百
          年事,乃八十萬言,煩省不敵」、「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無取焉,
          而班皆書之」,推知應選(A)「取材雜蕪,有失精審」。
     
  2. 上文述及「蘇秦、張儀、范雎、蔡澤」的用意,是為了說明司馬遷撰作《史記》:
    (A)
    能依所敘人物選用最合宜的筆法   (B)能發掘不被其他史家注意的史料
    (C)
    善透過所敘人物寄寓其落拓之悲   (D)善學縱橫家言辭以充實史家才識

    答案:(A)
    詳解:由「逞詞流離,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辯士則辭藻華靡,敘實錄則隱
          核名檢」,推知應選(A)「能依所敘人物選用最合宜的筆法」。
    u26-27題組語譯
        一般人討論司馬遷和班固兩人,大多認為班固比較優秀,我認為這是錯的。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文辭簡約而記事周全,記敘三千年間史事,只用了約五十萬個字。而班固《漢書》,記敘二百年間史事,竟然用了約八十萬個字,就用字煩省的立場討論,班固無法與司馬遷抗衡,這是班固不如司馬遷的第一個理由。好的史官記敘善良的史事,要足以激發後人讚賞勸勉,記敘惡劣的史事,要足以激發後人借鑑警惕。人倫間平常的互動,普通的小事,司馬遷會省略不寫,可是班固都把它寫下來,這是班固不如司馬遷的第二個理由。班固《漢書》詆毁貶損晁錯,傷害了史官對待忠臣的道理,這是班固不如司馬遷的第三個理由。司馬遷開創了正史的體例,班固接著因襲遵循,就開創史書體例的難易討論,更加顯現班固的能耐不如司馬遷。再說司馬遷為蘇秦、張儀、范雎、蔡澤作傳,恣縱詞章,流利而富文采,也足以闡明他們偉大的才華。所以看得出司馬遷記述辯士時能辭藻華麗鋪張,記敘歷史實錄時能考核名譽和禮法,這是我稱讚司馬遷為良史的原因啊。


28-32為題組。閱讀甲、乙二文,回答28-32題。
  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遂行,至齊,說田常曰:「君之伐魯過矣。夫魯,難伐之國,其城薄以卑,其地狹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偽而無用,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此不可與戰。君不如伐吳。夫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甲堅以新,士選以飽,重器精兵盡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常,何也?」子貢曰:「臣聞之,憂在內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今君憂在內。吾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聽者也。今君破魯以廣齊,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而君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於主。是君上驕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難矣。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郤,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君之立於齊危矣。故曰不如伐吳。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空,是君上無強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孤主制齊者唯君也。」田常曰:「善。」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史記》曰:「齊伐魯,孔子聞之,曰:『魯,墳墓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貢因行,說齊以伐吳,說吳以救魯,復說越,復說晉,五國由是交兵。或強,或破,或亂,或霸,卒以存魯。」觀其言,迹其事,()儀、()秦、()軫、()代,無以異也。嗟乎!孔子曰:「      」,己以墳墓之國而欲全之,則齊、吳之人豈無是心哉?奈何使之亂歟?吾所以知傳者之妄。(王安石〈子貢論〉)
 

  1. 甲文中,田常聽完子貢的陳述「忿然作色」,是因為子貢:
    (A)
    斥責齊國不仁不義       (B)諷刺田常短視狹隘
    (C)
    論調荒謬悖於常理       (D)分析戰情淺薄空泛

    答案:(C)
    詳解:由「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常,何也?」
          推知:(C)「論調荒謬悖於常理」,正確。
     
  2. 甲文中,「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的意思是:
    (A)田常戰功彪炳,故國君引以為傲,群臣亦相推尊
    (B)田常開疆闢土,令國君自覺驕豪、大臣更加尊貴
    (C)倘若田常恃功而驕,雖一時尊榮但終致身敗國亡
    (D)倘若田常欲掌大權,當建功沙場以傲視國君群臣

    答案:(B)
    詳解:由「今君破魯以廣齊……而君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於主。是君上驕
          主心,下恣群臣」推知:破魯對田常不利,故應以(B)「田常開疆闢
          土,令國君自覺驕豪、大臣更加尊貴」的方式解讀。
     
  3. 甲文中,田常願意接受子貢的建議,乃因伐吳能讓他:
    (A)擺脫強臣掣肘 (B)擺脫齊君脅迫 (C)獲得百姓擁戴 (D)獲得魯國支援

    答案:(A)
    詳解:由「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吾聞君三封而三不成
          者,大臣有不聽者也」、「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空」推知:
          (A)「擺脫強臣掣肘」,正確。
     
  4. 乙文      內最適合填入的是:
    (A)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B)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C)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D)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答案:(B)
    詳解:由「己以墳墓之國而欲全之,則齊、吳之人豈無是心哉?奈何使之亂
          歟?」推知:(B)「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確。
     
  5. 綜合甲、乙二文,王安石質疑甲文對子貢作為的描述,主要基於子貢:
    (A)
    以利為餌,誘使田常接受建議   (B)降志辱身,為達目的貶抑魯國
    (C)
    以鄰為壑,不符孔子儒學精神   (D)能言善道,刻意離間齊國君臣

    答案:(C)
    詳解:田常本意伐魯,而由「說齊以伐吳,說吳以救魯,復說越,復說晉,
          五國由是交兵。或強,或破,或亂,或霸,卒以存魯」推知:(C)「以
          鄰為壑,不符孔子儒學精神」,正確。

    u28-32題組語譯
    齊國宰相田常想在齊國作亂,卻畏懼於高昭子、國惠子、鮑牧、晏圉四大家族的勢力,所以想調遣他們的兵力去攻打魯國。孔子聽說這件事情,告訴門下弟子說:「魯國,是我祖宗墳墓所在的地方,是我出生的國家,現在魯國危險到這種地步,諸位為什麼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請求前去救魯,孔子制止了他。子張、子石請求前去救魯,孔子也不答應。子貢請求前去救魯,孔子答應了他。於是子貢就出發了,到了齊國,遊說田常說:「您攻打魯國是錯誤的。魯國是難以攻打的國家,它的城牆單薄而且低矮,護城河狹窄而且水淺(「其地狹以泄」一作「其池狹以淺」),它的君主愚昧而且不仁,大臣偽詐而且沒用,它的士兵和人民又厭惡戰爭,這樣的國家不能與它交戰。您不如攻打吳國。吳國,城牆高大而且堅厚,護城河廣闊而且水深,鎧甲堅固而且是新製的,士兵經過挑選而且個個飽壯,貴重精良的兵器都在那裡,又派賢明的大夫把守城池,這樣的國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憤怒地變了臉色說:「您所說的很難,別人認為容易;您所說的容易,別人認為很難。您用這一番話來教導我,為什麼呢?」子貢說:「我聽說,憂患在國內的要攻打強國,憂患在國外的要攻打弱國。我聽說您三次被封地稱號可是三次都未能封成的原因,是朝中有大臣反對呀!現在您想調遣大臣的兵力去攻占魯國來擴充齊國的疆土,如果打勝了,齊國的國君會更驕奢;用大臣的兵力攻佔魯國的土地,齊國的大臣會更尊貴。可是您的功勞卻不在其中,那麼,您與齊王的關係就會一天天地疏遠。這是您對上使國君滋生驕橫放縱之心,對下使群臣任意妄為,想因此而成大事,難啦!君王驕縱就會任意妄為,大臣驕縱就會爭權奪利,因此您對上與君王會有嫌隙,對下與大臣會交互爭鬥。像如此發展下去,那您在齊國的處境就危險了。所以說不如攻打吳國。攻打吳國如果不勝,百姓死在外國,朝廷內大臣勢力空虛,這樣在朝廷上沒有與您敵對的強臣,在民間沒有指責您的百姓,只有孤零零的君主,控制齊國的只有您了。」田常說:「說得好!」
    《史記》中記載說:齊國攻打魯國,孔子聽說了,說:「魯國,是我祖墳所在的國家。魯國危急到這個地步,你們幾位為什麼不前去想辦法挽救呢?」子貢於是出發,遊說齊國攻打吳國,遊說吳國救援魯國,又遊說越國,遊說晉國,五國因此兵戎相見。有的強大了,有的亡國了,有的混亂了,有的稱霸了,最後也因此保全了魯國。」我觀察子貢所說的話,考察他所做的事,和張儀、蘇秦、陳軫、蘇代,這些縱橫家沒什麼兩樣。唉,孔子說:「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孔子以自己祖墳所在的國家危險就想要去保全它,那麼齊國、吳國的人,難道就沒有想要保全自己祖國的想法嗎?怎麼可以使他們的國家混亂呢?這就是我認為古書所載虛妄不實的原因。

 

33-34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3-34題。

  •     (出自《詩經》,指自身願死百次以換回死者的生命,在此處指願竭盡心力為對方付出),賴爾同心同德(出自《書經》),左之右之。今乃中道而廢(出自《禮記》),侮慢自賢。若而今而後,過而弗改,當撻之市朝,任汝自西自東,以遨以游(出自《詩經》)而已。」鄰家火災,利用望之曰:「煌煌然,赫赫然,不可向邇,自鑽燧以降,未有若斯之盛,其可撲滅乎!」         (獨逸窩退士《笑笑錄》)
     
  1. 下列文意解釋,最適當的是:
    (A)「賴爾同心同德,左之右之」,指僕人耍賴失德,三心二意
    (B)「今乃中道而廢,侮慢自賢」,指因僕人半途辭職,有損主人的賢名
    (C)「任汝自西自東,以遨以游而已」,指將僕役逐出家門
    (D)「自鑽燧以降,未有若斯之盛,其可撲滅乎!」指彭利用讚嘆火勢盛大,
       阻止鄰人將其撲滅

    答案:(C)
    詳解:(A)指希望僕人一心一意伺候在左右  (B)指僕人當今竟然未能謹守僕
          役之道,輕侮怠慢自以為了不起  (D)指自從上古燧人氏鑽木取火以
          來,沒有像這次火勢那麼盛大的,這火可真是難以撲滅啊。
     
  2. 依據上文,最符合彭利用說話方式的是:
    (A)
    自負博學,盛氣凌人    (B)廢話連篇,誇大不實
    (C)
    曲解經典,胡吹亂謅    (D)賣弄學問,滿口典故

    答案:(D)
    詳解:由「必據書史以代常談,俗謂之掉書袋,因自謂彭書袋」推知:(D)
        
    「賣弄學問,滿口典故」,正確。(掉書袋:指說話或寫文章好引用古
          書言詞來賣弄自己的學識淵博。掉:擺動、搖動。)

    u33-34題組語譯
        南唐彭利用對家人奴隸說話,一定根據書史,滿口之乎也者的取代平常人的言談用語,一般人稱之為「掉書袋」,他也因此自稱「彭書袋」。有一天他的僕役犯了過錯,彭利用責備僕役說:「當初我認為你是守規矩懂本分的僕人,願意為我竭盡心力地付出,依賴你一心一意地伺候在左右。現在你竟然未能謹守僕役之道,輕侮怠慢自以為了不起。從今以後,如果你犯了過錯而不知悔改,我一定把你拉到人口聚集的公共場所痛打一頓,逐出家門,任隨你到處漂泊流浪。」鄰家失火,彭利用望著大火驚嘆道:「火苗又紅又亮,火勢又盛又大,真是難以靠近,自從上古燧人氏鑽木取火以來,沒有像這次火勢那麼盛大的,這火可真是難以撲滅啊!」

.多選題

  1.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適當的是:
    (A)學書法的要訣無他,就是師心自用,先師法前人再用心創造
    (B)感謝米其林大廚親臨指點,讓學生登時蹞步千里,功力大增
    (C)說話千萬要謹慎,想清楚再出口,以免駟不及舌,後悔莫及
    (D)文化保存僅靠個人力量,猶如杯水車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E)詩人洛夫的天涯美學,追求具超越性的詩思,可謂不刊之論

    答案:(C) (D) (E)
    詳解:(A)師心自用ð師心:以心為師,這裏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
             的主觀意圖行事。形容自以為是,不肯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B)蹞步千里ð蹞步:半步;走一千里的路程,是一小步一小步積累
             起來的。比喻學習應該有恆,不要半途而廢。
          (C)駟不及舌ð駟:古時由四匹馬拉的車;舌:指說的話。話一說出,
             就是用四匹馬拉的快車也追不回來。比喻說話應當慎重,有出言
             沒法反悔的意思。
          (D)杯水車薪ð一車子的柴薪著火,只用一杯水去救。比喻力量微小,
             無濟於事。
          (E)不刊之論ð刊:削除,古代把字寫在竹簡上,有錯誤就削去。指
             正確的、不可修改的名言正論。
     
  2. 下列各組文句「」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斧斤以「時」入山林/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B)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族」庖月更刀,折也
    (C)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D)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四人對饌訖,「陳」女樂二十人,列奏於前
    (E)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

    答案:(C) (D)
    詳解:(A)適時/時常  (B)這群人/眾多  (C)如此/如此  (D)擺設/擺設
          (E)良好/友好。
     
  3. 〈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句中「賓客」所「從」有其對象(即「太守」),故相當於「太守歸而賓客從『之』也」。下列文句畫底線的動詞之後,也省略對象的是:
    (A)左右以君賤之也,以草具
    (B)及期,入太原候之,相大喜
    (C)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
    (D)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還家
    (E)一道士坐蒲團上,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叩而與,理甚玄妙

    答案:(A) (C) (D)
    詳解:(A)食以草具ð食之以草具:指給馮諼吃粗食  (B)相見大喜ð相,相
          互;指見了面非常高興  (C)使拜夫人ð使之拜夫人:指使史可法拜
          見左光斗的夫人  (D)便要還家ð便要之還家:指桃花源中的人邀請
          漁人去他家  (E)叩而與語ð指王生拜問後和勞山道士談話。可改寫
          成「叩而與之語」,「之」指勞山道士;「語」,指談話。
     
  4. 有五位學生嘗試分析下列這首詩,其中適當的是:

大舟有深利,滄海無淺波。利深波也深,君意竟如何?
鯨鯢齒上路,何如少經過     (黃滔〈賈客〉)

  1. 甲生:□的標點符號如果是句號,表示作者認為大利多風險,少碰為妙
    (B)乙生:□的標點符號如果是問號,表示作者想知道怎樣既獲大利又不涉風險
    (C)丙生:本詩將行商比為行船,商人謀生如同在鯨鯢齒上行走般艱險
    (D)丁生:本詩警告行商艱險難測,提醒世人不貪眼前小利,方能獲取大利
    (E)戊生:本詩期許商人應擁有鯨鯢般的雄心壯志,切莫因處境凶險便膽怯

    答案:(A) (C)
    詳解:整首詩意旨在抒發晚唐五代期間行舟從事海上貿易的凶險,顯現當時
          人恐海症的情懷,故(A)(C)為正確選項。(A)「何如少經過」的意思
          是「不如少經過」,「何如」的意思是「不如」,故□的標點符號應
          為句號,表示作者認為大利多風險,少碰為妙;(C)在鯨鯢齒上行走,
          當然危險。
    語譯用大船在海上航行做生意能有豐厚的利潤,可是大海的波浪非常的大,
         十分凶險。想要獲得豐厚的利潤,那要冒的凶險也一樣的大。既然這
         樣,那您的選擇究竟是什麼呢?冒著風險行船做買賣,就好比在鯨鯢
         齒上行走,太可怕了,還不如少碰為妙。
     
  1. 依據下文,關於國君治術的敘述,適當的是:
        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是以不言而善應,不約而善增。言已應則執其契,事已增則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賞罰之所生也。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誅。明君之道,臣不得陳言而不當。是故明君之行賞也,曖乎如時雨,百姓利其澤;其行罰也,畏乎如雷霆,神聖不能解也。故明君無偷賞,無赦罰。賞偷則功臣墮其業,赦罰則奸臣易為非。是故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疏賤必賞,近愛必誅,則疏賤者不怠,而近愛者不驕也。(《韓非子‧主道》)
    (A)不自操事不自計慮,顯示法家的治術也重虛靜無為
    (B)
    行時雨之賞、雷霆之罰,根於法家趨利避害的人性論
    (C)
    因臣子之言而授其事、責其功,循名責實以施行賞罰
    (D)
    嚴罰以防奸,偷賞以勵善,建構恩威並施的管理方法
    (E)
    賞疏賤、誅近愛,令疏賤者自戒不驕,近愛勤勉不怠

    答案:(A) (B) (C)
    詳解:(A)韓非,初學於儒家,成就於法家,歸本於道家。由「人主之道,
             靜退以為寶」推知(A)正確。
          (B)韓非的「人性論」在政治思想中的運用,曾謂「凡治天下必因人
             情」,利欲之心乃人普遍本性,其表現於行為上即為好利惡害的傾
             向,是以「計算之心相待」的關係,人與人之間是經過盤算的、
             是務實的,也可說是現實的有利我趨、有害我避之特質,由此可
             推知(B)正確。
          (C)由「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功當其事,
             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誅」推知(C)正確。
          (D)由「故明君無偷賞,無赦罰」推知(D)不正確。
          (E)由「疏賤必賞,近愛必誅,則疏賤者不怠,而近愛者不驕也」推
             (E)不正確。
    語譯君主主政的原則,以清靜無為為法寶。不親自操持事務而知道臣下辦
          事的笨拙或機巧,不親自思考算計而知道臣下謀事是招福還是招禍。
          因此君主不必多說臣下就能提出完美的計畫,不作規定臣下就能完成
          大的功業。臣下提出主張已經應驗,就拿他以前上的奏章來對證;事
          情已經完成,就拿他以前上的文書來考核。奏章文書和實際狀況是否
          相合,這就是賞罰的依據。所以群臣提出主張,君主就根據他們的主
          張授予他們職事,依照職事責求他們的功效。功效符合職事,職事符
          合主張,就獎賞;功效不符合職事,職事不符合主張,就責罰。英明
          君主行政的原則,不允許臣下提出不確切的主張。因此英明君主施行
          獎賞,隱隱約約地卻如及時行雨,百姓都能受到他的恩澤;施行責罰,
          威嚴如雷霞般可怕,就是神聖也不能免除。所以英明君主不隨便賞賜,
          不赦免懲罰。賞賜隨便了,功臣就懈怠他的事業;懲罰赦免了,奸臣
          就容易為非作歹。因此確實有功,即使是疏遠卑賤的人也一定獎賞;
          確實有罪,即使親近喜愛的人也一定責罰。疏遠卑賤的人一定獎賞,
          親近喜愛的人一定責罰,那麼疏遠卑賤的人就不會懈怠,而親近喜愛
          的人就不會驕橫了。
     
  2. 依據下文,關於「被動句」的敘述,適當的是:
        現代漢語的被動句,常以「被」加在動詞前,如「被騙」;或是用「被」把施動者(動作的發出者)引出加於動詞前,如「被人騙」。文言的被動句,可將「見」加在動詞前,如〈漁父〉:「是以見放」;也可用「於」引出施動者,如〈赤壁賦〉:「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也可「見」和「於」兼用,如「蔡澤見逐於趙」,意謂蔡澤被趙國趕走。可見,「見」在動詞前只能表被動,若要引出施動者,動詞之後還需有「於」。此外,也可用「為」引出施動者後,再加上動詞,如「為天下笑」;或是將施動者省略,如「使身死而為刑戮」;也可「為」和「所」合成表被動,如〈晚遊六橋待月記〉:「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這種「為……所」式,也可將「為」後的施動者省略,如〈鴻門宴〉:「若屬皆且為所虜」。
    (A)用「被」表被動,施動者的位置無論在動詞前或後皆可
    (B)
    「見」和「為」表被動,都可直接將施動者加在動詞前
    (C)
    文言被動如施動者出現在動詞後,可以用「於」字引出
    (D)
    「為」後的施動者若省略,只能出現在「為……所」式
    (E)
    「為」和「被」出現在被動句,施動者可出現也可省略

    答案:(C) (E)
    詳解:(A)用「被」表被動,施動者的位置只能在動詞前,不能在動詞後。
          (B)「為」表被動,可直接將施動者加在動詞前;「見」表被動,不
             能直接將施動者加在動詞前。「見」在動詞前只能表被動,若要
             引出施動者,動詞之後還需有「於」字。
          (C)文言被動如施動者出現在動詞後,可以用「於」字引出。如「蔡
             澤見逐於趙」。
          (D)「為」後可將施動者省略,如「使身死而為刑戮」。把施動者引
             出,加在動詞前,可用「為……所」的句式,如「余時為桃花所
             戀」。
          (E)「為」出現在被動句,施動者可出現,如「為天下笑」;也可省
             略,如「使身死而為刑戮」。「被」出現在被動句,施動者可出
             現,如「被人騙」;也可省略,如「被騙」。

 

41-42為題組。閱讀甲、乙二文,回答41-42題。

  •    鬥草是古代的一種遊戲,又稱「鬥百草」。據南朝文獻記載,民眾通
      常在五月五日鬥百草,這大概與古人的藥草觀念有關。唐代以後鬥草的方
      式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武鬥」,比試草莖的韌性,方法是草莖相交結,
      兩人各持己端向後拉扯,以斷者為輸;另一種則是「文鬥」,就採摘花草
      的種類數量或殊異一較高下。從明代〈秦淮鬥草篇〉「蘭皋藉作爭衡地,
      蕙畹翻為角敵場。分行花隊逐,對壘葉旗張。花花非一色,葉葉兩相當」、
      「君有合歡枝,妾有相思子」中,可以看出「文鬥」除了採摘花草,還加
      入了「花草名對仗」的要求。從唐宋人的詩句:李白「禁庭春晝,鶯羽披
      新繡,百草巧求花下鬥,只賭珠璣滿斗」、王建「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
      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鬱金芽」、白居易「弄塵復鬥草,
      盡日樂嬉嬉」、柳永「春困厭厭,拋擲鬥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緒」、范成
      大「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均可見鬥草在唐宋十分盛行,
      白、范二詩或許就是當時「武鬥」的有趣畫面。而《紅樓夢》第62回則
      是現代人認識文鬥規則的寶貴材料,其中記載香菱與眾姐妹採摘花草後,
      準備鬥草,某人擺出「觀音柳」時,另一人則擺出「羅漢松」,其靈感可
      能得源於〈秦淮鬥草篇〉。到了現代,由於社會型態不同,人與自然的關
      係變得疏遠,鬥草就逐漸式微了。
       紫芝道:「這鬥草之戲,雖是我們閨閣一件韻事,但今日姐妹如許之
      多,必須脫了舊套,另出新奇鬥法,才覺有趣。」竇耕烟道:「能脫舊套,
      那敢妙了。何不就請姐姐發個號令?」紫芝道:「若依妹子鬥法,不在草
      之多寡,並且也不折草。況此地藥苗都是數千里外移來的,甚至還有外國
      之種,若一齊亂折,亦甚可惜。莫若大家隨便說一花草名或果木名,依著
      字面對去,倒覺生動。」畢全貞道:「不知怎樣對法?請姐姐說個樣子。」
      紫芝道:「古人有一對句對的最好:『風吹不響鈴兒草,雨打無聲鼓子花。』
      假如耕烟姐姐說了『鈴兒草』,有人對了『鼓子花』,字面合式,並無牽
      強。接著再說一個,或寫出亦可。如此對去,比舊日鬥草豈不好玩?」鄴
      芳春道:「雖覺好玩,但眼前俗名字面易對的甚少。即如當歸一名『文無』,
      芍藥一名『將離』,諸如此類,可准借用麼?」……紫芝道:「即如鈴兒
      草原名沙參,鼓子花本名旋花,何嘗不是借用。……只要見之於書,就可
      用得,何必定要俗名。」(《鏡花緣》第7677回)

 

  1. 依據甲文,關於「鬥草」的敘述,適當的是:
    (A)唐代玩此遊戲,有時會以物品當賭注
    (B)透過此遊戲,有機會可以認識各種藥草名稱
    (C)王建詩中所述,應以持有花草與眾不同者勝出
    (D)此遊戲源自端午習俗,歷來只在過節當日進行
    (E)武鬥致勝關鍵,在於熟記植物名稱與玩家力氣大小

    答案:(A) (B) (C)
    詳解:(A)由李白的詩「禁庭春晝,鶯羽披新繡,百草巧求花下鬥,只賭珠
             璣滿斗。」中的「只賭珠璣滿斗」可推知唐代玩此遊戲,有時會
             以物品當賭注。
          (B)由「民眾通常在五月五日鬥百草,這大概與古人的藥草觀念有關」、
            「況此地藥苗都是數千里外移來的,甚至還有外國之種,若一齊亂
             折,亦甚可惜」推知透過此遊戲,有機會可以認識各種藥草名稱。
          (C)由王建的詩「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
             盡,袖中拈出鬱金芽。」其中的第二句、第四句可推知以持有花
             草與眾不同者勝出。
          (D)此遊戲源自端午習俗,正確。但歷來只當成一種遊戲,不一定只
             在過節當日進行。
          (E)武鬥不需要熟記植物名稱,致勝關鍵在選擇韌性強的草莖,與玩
             家力氣大小無關。
     
  2. 依據甲、乙二文,關於「文鬥」的敘述,適當的是:
    (A)甲文所述《紅樓夢》的玩法,即乙文所謂的舊套
    (B)決定勝負的條件,由辨識植物種類擴及語文素養
    (C)因花草珍貴,故紫芝提議的新玩法可以自創植物名
    (D)依據花草名對仗的要求,「鼠姑心」能對「龍鬚柏」
    (E)兩部小說的相關記載,提供古代婦女詞采展現與人際交流的資訊

    答案:(A) (B) (E)
    詳解:(A)甲文《紅樓夢》的玩法是採摘花草後,拿出花草以其名稱相應對
             仗,乙文玩法則因疼惜花草而不採摘,只就花草名稱相應對仗。
             所以乙文稱《紅樓夢》的玩法為舊套。
          (B)由甲文「『文鬥』除了採摘花草,還加入了『花草名對仗』的要
             求」,即可推知「決定勝負的條件,由辨識植物種類擴及語文素
             養」的選項正確。
          (C)因花草珍貴,故紫芝提議不要採摘花草,只就花草名稱相應對仗,
             而對仗名稱則不論別名、俗名都可能運用。沒說能自創植物名。
          (D)「鼠姑」為牡丹別名,「鼠姑心」能對「鴉舅影」(「鴉舅」為烏
             桕別名),見證於唐代陸龜蒙〈偶掇野蔬寄襲美有作〉:「行歇每
             依鴉舅影,挑頻時見鼠姑心。」「鼠姑心」為「鼠姑的心」,依
             據花草名對仗的要求,「鼠姑心」不能對「龍鬚柏」,因為「龍
             鬚柏」為樹木名稱。
          (E)由《紅樓夢》:「香菱與眾姐妹採摘花草後,準備鬥草,某人擺
             出『觀音柳』時,另一人則擺出『羅漢松』」。以及乙文中「紫
             芝提議與眾姐妹捨棄『舊套』的新奇鬥法」,可推知「兩部小說
             的相關記載,提供古代婦女詞采展現與人際交流的資訊」,正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sl380118 的頭像
    lsl380118

    被鐘聲敲碎的歲月

    lsl3801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