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聲複詞」的詞構與分類
「衍聲複詞」是純粹由聲音關係構成的複詞。
「衍聲複詞」不是古代才能成立,任何時代都會產生「衍聲複詞」。因為語言文字的發展,與時俱進,約定俗成,就有可能出現新的口語詞彙。為了書寫這個新的口語詞彙,必須去找幾個字或創造新的字來合成這個詞彙,以示其義。
常聽現在年輕人說:「別理他們啦!他們在那邊『ㄏㄚ ㄌㄚ』,我們來這邊『ㄌㄚˇ ㄌㄟ』。」這「ㄏㄚ ㄌㄚ」、「ㄌㄚˇ ㄌㄟ」就是新的口語詞彙,泛指「聊天」。「ㄏㄚ ㄌㄚ」已經找了「哈拉」兩字,成立了新的「衍聲複詞」;「ㄌㄚˇ ㄌㄟ」到目前為止,雖然見過有人寫成「喇哩」、「喇勒」、「喇咧」,但未能約定俗成,仍停留在口語詞彙的階段,沒有找到適當的字合成「衍聲複詞」。
自中西交流以來,許許多多純音譯的外來語,都是「衍聲複詞」。如梵文的「瑜珈、剎那、袈裟」;日語的「多桑、沙西米、壽司」;歐美語的「邏輯、幽默、杯葛、粉絲、馬拉松、歇斯底里、羅曼蒂克」等等。
架構「衍聲複詞」的幾個字,大致分成三類:第一類由「造字」合成,第二類由「借字」合成,第三類則由部分「借字」,部分「造字」合成。
「衍聲複詞」既是純粹由聲音關係構成,所以其字面不能再分析。若是由第一類「造字」合成,其字面分開後個別的字沒有意義,例如「忐忑、齟齬、鞦韆、徜徉」。如果查字典找「忐」字,字典除注音外,只會如此解釋:與「忑」並用,合為「忐忑」,形容心神不定;同樣的找「忑」字,除注音外,也只會如下解釋:與「忐」並用,合為「忐忑」,形容心神不定。字典沒有辦法解釋「忐」「忑」個別字的意義;若由第二類「借字」合成,其分開的字雖有個別的意思,但每個字都沒有從屬於這個複詞的意義,如「秋千、扶疏、零丁、藍縷」。舉「秋千」為例說明:「秋」有「秋」的意思;「千」有「千」的意思,但都沒有從屬於「盪秋千」這個「秋千」的意義。若由第三類:部分「借字」,部分「造字」合成,其字面分開後會出現某個字沒有意義,某個字沒有從屬於這個複詞的意義,如「逍遙、伶仃、杜鵑、嬋娟」。舉「伶仃」為例說明:「伶」屬「借字」,指表演歌舞、戲劇的人,「伶」從來就沒有從屬於這個複詞「伶仃」的意義;「仃」則屬「造字」,「仃」字單獨出現時沒有意義,一定要跟「伶」字合成「伶仃」一詞,才有意義。
構成「衍聲複詞」所借用的字或新造的字,常因時空關係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詞面。例如表示「猶豫不決」的衍聲複詞「躊躇、躑躅、踟躕」,都是因發音接近,時空不同,而架構出不同的詞面。
最有趣的是:「首鼠兩端」一詞,民國110年學測國文科第38題測驗考生成語運用是否適當,其中選項(E)「老張八面玲瓏,不輕易表露真實想法,總是首鼠兩端,誰也不得罪」,當然這個成語的運用是不適當的。那「首鼠兩端」到底什麼意思?「兩端」,指拿不定主意;「首鼠」,之前認為鼠性多疑,帶頭的老鼠出洞時一進一退,不能自決。因此「首鼠兩端」意指欲進不進,欲止不止,猶豫不決的樣子。近代學者劉大白則認為「首鼠」乃「躊躇」兩字,因為音讀變轉而成的異文。這個解讀已被普遍接受,「首鼠」和「躊躇」都是「衍聲複詞」,差別在「首鼠」由「借字」構成,「躊躇」由「造字」構成。可見「首鼠」兩字與老鼠無關,不能拆開解釋。
另一有趣的現象是:指欲進不進,欲止不止,猶豫不決的複詞,幾乎都屬於「衍聲複詞」,除了雙聲雙音節的「躊躇、躑躅、踟躕、首鼠」外,另有疊韻雙音節的「徘徊、盤桓、徜徉、逡巡」等。
值得一提的是:「吩咐、蝴蝶、駱駝」三個複詞,雖然「咐、蝶、駝」可以和別的字一起架構成別的複詞,如「囑咐、粉蝶、蛺蝶、羊駝、原駝」,感覺上「咐、蝶、駝」可以從「吩咐、蝴蝶、駱駝」拆開,拆開後個別的字都有從屬於這個複詞的意義,所以「吩咐、蝴蝶、駱駝」應屬「合義複詞」,這樣推論是不正確的。「吩咐、蝴蝶、駱駝」還是屬於「衍聲複詞」,只是約定成俗,把「吩咐、蝴蝶、駱駝」簡化成「咐、蝶、駝」而已。如果把「吩咐、蝴蝶、駱駝」歸類為「合義複詞」,那字面分開後的「咐、蝶、駱」個別的字是沒有意義的。
妙的是「駱駝」也可簡化成「駱」字,而與「馬」合為「駱馬」,而「駱馬」也是「羊駝」的一種。可見「駱駝」一詞簡化後,有時取「駱」,有時取「駝」,「駱駝」仍是「衍聲複詞」。
「衍聲複詞」就詞構樣態而言,又可區分為「雙音節衍聲複詞、疊字衍聲複詞、帶詞綴的衍聲複詞、多音節衍聲複詞」四類,大致整理如下:
一、雙音節衍聲複詞:
「雙音節衍聲複詞」,古人稱之為「聯綿字」,現在有人稱之為「聯綿詞」。
是屬於兩個不同音節聯綴而成的單純詞。「雙音節衍聲複詞」又可區分為「雙聲、疊韻、非雙聲非疊韻、既雙聲又疊韻」四類,舉例如下:
(一)雙聲雙音節衍聲複詞:
藍縷、秋千、琵琶、枇杷、琉璃、忐忑、崎嶇、吩咐、忸怩、尷尬、荏苒、 |
(二)疊韻雙音節衍聲複詞:
零丁、扶疏、駱駝、蜻蜓、螳螂、蟑螂、須臾、徘徊、盤桓、徜徉、逡巡、 |
(三)非雙聲非疊韻雙音節衍聲複詞
鸚鵡、薔薇、芙蓉、蝴蝶、蜈蚣、玻璃、摩登、邏輯、夾克、幽默、妯娌、 |
(四)既雙聲又疊韻雙音節衍聲複詞:
叮咚、繾綣、玲瓏、輾轉、孑孓、轆轤、間關、怔忪……。 |
二、疊字衍聲複詞:
「疊字衍聲複詞」就是古人所謂的「重言」,是屬於兩個相同音節聯綴而成
的單純詞。就詞構性質分析,又可區分為兩類,舉例如下:
(一)不疊就不能用的疊字衍聲複詞:
例如「蓼蓼、烈烈、發發、律律、弗弗、僕僕、濟濟、栩栩、規規、珊珊、
姍姍、濺濺、兢兢、業業、赳赳、漠漠、翩翩、盈盈、脈脈、惓惓、悾悾……。」
這類複詞的單字,若屬「借字」,其單字意義沒有從屬於這個複詞的意思;
若屬「造字」,其單字沒有意義,必須合成複詞,才有意義。例如「蓼蓼」
由「借字」合成,「蓼」單字念「ㄌ一ㄠˇ」,屬於植物名;合成「蓼蓼」,
則念成「ㄌㄨˋ ㄌㄨˋ」,意思是長大貌。再如「惓惓」由「造字」合成,
「惓」,單字念「ㄑㄩㄢˊ」,沒有任何意義,必須合成「惓惓」,才能呈現
「誠懇貌」的意思。問題是「惓惓」為什麼又寫成「拳拳」呢?那是因為先
有「ㄑㄩㄢˊ ㄑㄩㄢˊ」這樣的口語詞彙,用以表示「誠懇」的樣子,如
「ㄑㄩㄢˊ ㄑㄩㄢˊ 服膺」,早期借用「拳」字架構成「拳拳服膺」。但「拳
拳」容易被人誤以為是一拳一拳,後來就造了個「惓」字,形成「惓惓」。
《晉書.卷九四‧隱逸列傳‧陶潛》:「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
潛歎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句中的「拳拳事
鄉里小人」,就有人誤解為「一拳一拳的去打鄉里小人」。《論語‧子罕》: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
竭焉。』」句中的「空空」,也表示「誠懇貌」,早期借用「空」字架構成
「空空」。可是「空空如也」有不少人解釋成「一無所知」,後來乾脆造了
個「悾」字,形成「悾悾」,以免誤解。
為呈現這類疊字的意義,分別舉其文句說明如下:
1.「蓼蓼」者莪:長大貌。
2.南山「烈烈」:高大貌。
3.飄風「發發」:風急貌。
4.南山「律律」:高大貌。
5.飄風「弗弗」:風急貌。
6.風塵「僕僕」:勞頓貌。
7.人才「濟濟」:眾多貌。
8.「栩栩」如生:生動活潑貌。
9.小儒「規規」焉:見識淺短貌。
10.「珊珊」可愛:美好貌。
11.「姍姍」來遲:女子遲步緩來貌。
12.但聞黃河流水聲「濺濺」:流水聲。
13.「兢兢」「業業」:恐懼戒懼貌。
14.雄「赳赳」、氣昂昂:勇武貌。
15.「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布列貌(遍布貌)。
16.詞是「翩翩」佳公子,曲則多少有惡少氣味:文采風流貌。
17.「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清淺貌/含情相視貌。
18.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誠懇貌、通「惓惓」。
19.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之:誠懇貌、通「悾悾」。
(二)不疊也能用的疊字衍聲複詞:
形容「白」,寫一個「白」字就好了,但為了強調或加重語氣,就會寫成「白白的」,這個「白」字不疊也能用。
下列舉幾個「不疊也能用的疊字衍聲複詞」的例子:
漸]「漸漸」地/默]「默默」地/輕]「輕輕」地/黃]「黃黃」的/ |
有種現象必須說明:「香噴噴、傻呼呼、髒兮兮、黑洞洞」和「白皙皙、白嫩嫩、油膩膩、空洞洞」的疊字架構不同:前者屬於「不疊就不能用的疊字衍聲複詞」,例如「黑洞洞」指「黑」,和「黑洞」沒關係;後者屬於「不疊也能用的疊字衍聲複詞」,例如「空洞洞」是由「空洞」一詞衍生而來,講「空洞」和「空洞洞」,意思是一樣的,只是加重了語氣,這明顯表示「不疊也能用」。
「衍聲複詞」既是純粹由聲音關係構成的複詞,所以不能看字面去解釋。常有學生會問「扶疏」,不是「扶起來都稀稀疏疏」嗎?為什麼要解釋成「枝葉繁茂四布的樣子」?「規規」不是「循規蹈矩」嗎?為什麼要解釋成「見識淺短」?這都是誤以為這兩個詞是「合義複詞」,犯了從字面解釋的錯誤。「衍聲複詞」不可以望文生義,如果堅持「扶疏」指「扶起來都稀稀疏疏」、「規規」指「循規蹈矩」,那請問「噴噴」為什麼指「香」?「呼呼」為什麼指「傻」?「兮兮」為什麼指「髒」?
三、帶詞綴的衍聲複詞:
詞綴:有時漢語單說一個字詞聽起來不易分辨,為了使人聽來更楚,就會在字詞的前後或中間加一個字,這加上去的字並沒有實際意義,文法稱之為「詞綴」,「詞綴」是因為先有這樣的口語詞彙,依其聲音借字合成。
依「詞綴」出現的位置,可區分為「詞頭(前綴)、詞嵌(中綴)、詞尾(後綴)」三類。
(一)帶詞頭(前綴)的衍聲複詞:
如「老鷹、老師、老虎、老闆、老鄉、老么、老大、老公、老婆、老鼠、
老幾、老羅……」的「老」/「小羅、小李、小張、小黃……」的「小」
/「阿伯、阿姐、阿兄、阿爸……」的「阿」/「第一、第二、第三……
第十」的「第」(漢語數數的時候,從「第一、第二、第三……第十」加
「第」字,數「十一」以後的數字不加「第」字) /「初一、初二、初三……
初十」(漢語數日子的時候,從「初一、初二、初三……初十」加「初」
字,數「十一」以後的日字不加「初」字)。
(二)帶詞嵌(中綴)的衍聲複詞:
如「囉裏囉唆、糊裏糊塗、傻裏傻氣、邋裏邋遢、怪里怪氣、油里油氣、
古里古怪……」的「裏」或「里」/「酸不溜丟、黑不溜秋、花不棱登、
傻不拉機、哈不啷噹、好不熱鬧、好不高興、果不其然……」的「不」。
(三)帶詞尾(後綴)的衍聲複詞:
如「花兒、鳥兒……」的「兒」/「窗子、肚子、鞋子……」的「子」/
「木頭、饅頭、碼頭、甜頭、苦頭、外頭、看頭……」的「頭」/尾巴、
結巴、嘴巴……」的「巴」/「井然、沛然、喟然……」的「然」/「與
其、尤其……」的「其」/「率爾、莞爾……」的「爾」/「霍地、特地……」
的「地」/「老人家、咱家、洒家……」的「家」。
四、多音節衍聲複詞:三個音節以上依聲音的關係構成的複詞。
如:「嘰哩咕嚕、唏哩呼嚕、劈哩叭喇、叮呤噹啷、烏漆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