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文課文復習週考考卷 LIL403
範圍:夢溪筆談選
一、單選題
- 縷懸為最善。其法取新纊中獨蠒縷,以芥子許蠟綴於針腰,無風處懸之,則針常指南。
關於這段文字之解讀,不正確的選項是:
(A)裝置磁針最好的方法是縷懸 (B)所用的絲線以新抽取的單股蠶絲最棒
(C)須用芥子和蠟固定針腰 (D)將綁好的磁針懸掛在無風處,磁針常會指向南面 - 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墨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州石液」者是也。
關於這段文字之解讀,不正確的選項是:
(A)作者以煤礦的灰渣做墨條,且大量製造 (B)石油燃燒後的煤灰,所做之墨條,比松煙墨更有光澤
(C)作者以「延州石液」為品牌,大量製造墨條 (D)作者有科學實驗的精神,且有生意頭腦 - 「鄧哀王沖(曹沖)字倉舒。少聰察岐嶷(峻茂之貌),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則施行焉。」(《三國志》.魏書二十)
關於這段文字之解讀,不正確的選項是:
(A)曹沖運用的物理學原理是壓力 (B)曹沖曾被封為鄧王,死後諡「哀」
(C)曹沖小時候非常聰明 (D)「太祖」指的是曹沖的父親曹操 - 下列引號內注音所表示的字,前後字形相同的選項是:
(A)水浮多「ㄉㄤˋ」搖╱水波「ㄉㄤˋ」漾
(B)土人以雉尾「一ˋ」之╱「一ˋ」注經費
(C)堯「ㄐㄧˊ」鯀于羽山╱旦日饗士卒,為「ㄐㄧˊ」破沛公軍
(D)許氏「ㄈㄢˊ」籬皆為所焚╱卒至東郭「ㄈㄢˊ」間,乞其餘,不足,又顧而至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 下列文字所涉及的時間,從天亮開始排列,其先後順序正確的選項是:
(甲)常州日禺時,天有大聲如雷 (乙)日已暮,尚無燈燭 (丙)靖歸逆旅,其夜五更初,忽聞叩門而聲低者
(丁)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戊)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己)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
(A)丙己乙丁甲戊 (B)丙戊甲丙乙丁 (C)戊甲丁乙己丙 (D)戊丁甲己乙丙戊 - 下列短文缺空處應填入的正確選項是:
世傳 能入溪澗飲水,信然。熙寧中,予使契丹,至其極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帳(搭蓋帳棚)。是時新雨霽(雨過放晴),見 下帳前澗中,予與同職扣澗(走近溪澗邊)觀之, 兩頭皆垂澗中。使人過澗,隔對立,相去數丈,中間如隔綃縠(音ㄒㄧㄠ ㄏㄨˊ;薄絹)。 (《夢溪筆談》卷二十一〈異事〉)
(A)雲 (B)虹 (C)銀漢 (D)閃電 - 下列文句中「」內的字詞,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乃一大星,「幾」如月,見於東南/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B)松山太半皆「童」矣/「童」山濯濯
(C)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出門「惘惘」,有離別可憐之色
(D)其「識」文為延州石液者是也/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 - 下列文句中「」內的字詞,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乃一大星,幾如月,「見」於東南/遠近皆「見」,光赫然照天
(B)遠近皆見,光「赫然」照天/河灘上,「赫然」發現一具洋人殘缺屍體
(C)磁石之指南,由柏之指西,莫可「原」其裡/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D)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入城,則緝纑,燈火「熒熒」,每至夜分 - 下列「然」字與「頗似淳漆,然之如麻」的「然」字,意義不相同的選項是:
(A)於是「然」脂暝寫,弄筆晨書,選録艷歌,凡為十卷
(B)視地中只有一竅如桮大,極深,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
(C)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D)春深雨過西湖好,百卉爭妍, 蝶亂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 下列有關時間的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A)「子月」指農民曆正月 (B)ㄧ紀為十二年,ㄧ世為三十年,ㄧ世紀為一百年
(C)「客歲」是指去年 (D)若以生肖紀年,「癸卯」年當為「兔」年 - 「碧玉年華,二八佳人」的「二八」是以析數相乘的表達方式,下列「 」內數字與此表達方式相同的選項是:
(A)「二三」子以我為隱乎?我無隱也 (B)人間底是無波處,一日風波「十二」時
(C)「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D)太原李氏,真英主也,「三五」年內,即當太平 - 下列詩句歌詠對象為「牡丹」的選項是:
(A)衆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相浮動月黃昏
(B)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味濃。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
(C)枝鬥纖腰葉鬥眉,春來何處不知絲。灞陵原上多離別,少有長條拂地垂
(D)邀勒春風不早開,眾芳飄後上樓臺。數苞仙艷火中出,ㄧ片異香天上來 - 下列「食」字,其詞性不同於其他三者的選項是:
(A)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 (B)吾賴是以「食」吾軀
(C)妾不衣帛,馬不「食」粟 (D)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 - 下列文句最多錯別字的選項是:
(A)瑞士檢查署跨國調查「洗錢案」,接發各國官員上下其手,顢頇昏瞶,貪贖成風的惡行
(B)他們夫妻倆污錢的手段僅管不相上下,但仍有許多的相異點,因此露出破綻郎當入獄
(C)中華棒球代表隊參加奧運比賽,雖憤力作戰,但運氣不好,鍛羽而歸,令國人失望
(D)不管你如何委曲,他們必竟是你的父母,你怎麼可以如此沖撞頂嘴,應好好反省 - 保存豐富的中國自然科學史料,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的是:
(A)段成式《酉陽雜俎》 (B)沈括《夢溪筆談》 (C)呂祖謙《東萊博議》 (D)宋應星《天工開物》 - 下列通同字的說明,不正確的選項是:
(A)土人以雉尾「裛」之[通「浥」 (B)常州日「禺」時,天有大聲如雷[通「隅」
(C)至今「匣」藏[通「柙」 (D)其法取新纊中獨「蠒」縷[通「繭」 - 有關下文的解讀,不正確的選項是:
君山有道與吳包山潛通,上有美酒數斗,得飲者不死。漢武帝齋七日,遣男女數十人至君山,得酒,欲飲之。東方朔曰:「臣識此酒,請視之。」因一杯至盡,帝欲殺之。朔乃曰:「殺朔若死,此為不驗;以其有驗,殺亦不死。」乃赦之。
(張華《博物志》)
(A)東方朔可謂善諫之士 (B)東方朔運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模式勸諫
(C)東方朔此舉想要破除漢武帝對長生不死的迷信 (D)漢武帝赦免東方朔是因為殺亦不死
◎18—19為題組
皇祐二年,吳中大饑,殍殣枕路,是時范文正領浙西,發粟及募民存餉,為術甚備。吳人喜競渡,好為佛事。希文乃縱民競渡,太守日出宴於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遊。又召諸佛寺主首,諭之曰:「饑歲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於是諸寺工作鼎盛。又新廒倉吏舍,日役千夫。監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遊不節,及公私興造,傷耗民力。」文正乃自條敘:「所以宴遊及興造,皆欲以發有餘之財,以惠貧者;貿易、飲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於公私者,日無慮(大概)數萬人;荒政之施,莫此為大。」是歲兩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 (沈括《夢溪筆談》)
- 有關上文的解析,不正確的選項是:
(A)殍殣枕路:指道路上滿是飢腸轆轆的乞丐 (B)為術甚備:指救災之計,甚為完備
(C)居民空巷出遊:指城中之民大規模出遊 (D)唯杭州晏然:指只有杭州平靜無事 - 上文所記,范仲淹賑災的重點是:
(A)擴大內需,鼓勵消費,創造就業機會 (B)力行節約,患難與共,苦民之所苦
(C)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上行下效 (D)聲討禍源,追究責任,雷厲風行 - 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歐陽公嘗得一古畫,牡丹叢其下有一貓,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肅吳公與歐公姻家,一見曰:「此 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時花也。貓眼黑睛如線,此正午貓眼也。有 帶露花,則房斂而色澤。貓眼早暮則睛圓,日漸中狹長,正午則如一線耳。」此亦善求古人筆 意也。 (沈括《夢溪筆談》)
(A)歐陽脩請吳丞相細察牡丹和貓眼的樣態,試探其鑑賞能力
(B)吳丞相細察牡丹和貓眼的樣態,提供鑑賞畫作的一種角度
(C)畫工雖摹繪精巧,卻沒留意牡丹和貓眼的樣態有時間之別
(D)由牡丹和貓眼的樣態,可推知歐陽脩偏好於正午時間作畫
二、多選題
- 「未知其精粗」的「精粗」,為反義複詞,由「精」與「粗」兩個意義相反的字構成。下列「」內的字詞,也屬於此種構詞關係的選項是:
(A)在這兩個手裡,「好歹」送了水軍性命 (B)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 (C)「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D)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E)「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 - 下列文句運用「具體形象」來摹聲的選項是:
(A)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B)聲音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
(C)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又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
(D)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E)歌喉遽發,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 - 下列對於「時間」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農民曆一年分二十四個節氣,每ㄧ個節氣有十五天
(B)「稔」指稻穀成熟。中國大部分地區稻作一年一熟,故以「一稔」為「ㄧ年」的代稱
(C)古時一夜分五更,從入夜七點鐘起算至清晨五時為止,共十個鐘頭
(D)一日之中,以地支記時,「兩個時辰」是指兩小時
(E)古人將每季的月份依序分為孟、仲、季;「仲夏」,即指農曆七月 - 下列有關典籍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夢溪筆談》,作者北宋沈括,以研究自然科學為主
(B)《日知錄》是顧炎武的讀書札記,書名取自子夏所言:「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C)《古文辭類纂》為清代方苞所編,是桐城派的教科書,清代兩百年學子的古文經典
(D)《聊齋志異》,作者清初蒲松齡,筆下所記的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常常是現實人物的典型
(E)《天工開物》,作者明代宋應星,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農工技術著作,為應用科學的先驅 - 有關下文的解讀,敘述正確的選項:
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1靴、有蹀躞2帶,皆胡服也。窄袖利於馳射,短衣、長靿皆便於涉草。胡人樂茂草,常寢處其間,予使北時皆見之,雖王庭亦在深薦中。予至胡庭日,新雨過,涉草衣褲皆濡,唯胡人都無所沾。帶衣所垂蹀躞,蓋欲佩帶弓劍、帉帨3、算囊、刀礪之類。自後雖去蹀躞,而猶存其環,環所以銜蹀躞,如馬之鞦根4,即今之帶銙5也。天子必以十三環為節,唐武德、貞觀時猶爾。開元之後,雖仍舊俗,而稍褒博矣。然帶鉤尚穿帶本為孔,本朝加順折,茂人文也。 (沈括《夢溪筆談》)
【註】靿:音ㄧㄠˋ,靴、襪的筒狀部分。
蹀躞:音ㄉㄧㄝˊ ㄒㄧㄝˋ,衣帶上的飾物。
帉帨:音ㄈㄣ ㄕㄨㄟˋ,手巾、佩巾、手帕。
4鞦根:牛馬股後綁皮索的環。
5帶銙:音ㄉㄞˋ ㄎㄨㄚˇ,附於腰帶上的裝飾品。
(A)中原衣冠,自南北朝北齊以後受胡人服飾影響,有了重大改變
(B)胡人服飾的功能是便於騎馬射箭,並且利於在草地中起居營生
(C)唐宋天子服飾,著紅綠色短衣、長靴、皮革腰帶上有十三個環
(D)作者穿中國傳統服飾出使,到契丹朝廷時,適逢大雨全身淋溼
(E)蹀躞帶原本是用來佩帶日常生活工具,去除蹀躞後成為裝飾物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