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課文復習週考詳解LIL404

範圍:上樞密韓太尉書     

一、單選題

  1. D
  1. D
  1. B
  1. C
  1. A
  1. B
  1. D
  1. D
  1. A
  1. B
  1. A
  1. A
  1. A
  1. B
  1. D
  1. D
  1. B
  1. C
  1. C
  1. C
                     
  1. 題幹與(D)皆強調雖應多讀古人之書,但只靠讀古人之書是不夠的。
  2. (A)看見表現  (B)計謀/大約  (C)寫作/行為、表現  (D)符合
  3. (B)指涉范仲淹。
  4. (A)王安石()/方苞()/黃宗羲((B)蘇轍/顧炎武()/杜甫()
    (C)歐陽脩/蘇軾/范仲淹  (D)陶潛(東晉)/司馬光()/李白()
  5. ()()()()皆泛指數次很多,為虛數/()「三」顧茅廬:實數三次/() 吾日「三」省吾身:實數。曾子一日之內拿三件事情反省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跪「九」叩:指跪三次,每跪三叩首,為最尊敬的拜禮。
  6. 略。
  7. (A)補充呼應  (B)義同呼應  (C)義近呼應  (D)對比呼應
  8. 略。
  9. 略。

89題組語譯
    韓、魏兩國不能單獨抵擋秦國,而天下諸侯卻要藉著他們掩蔽西面的侵略,所以不如厚結親近韓、魏以抵擋秦國。秦國人不敢越過韓、魏,窺伺齊、楚、燕、趙四國。齊、楚、燕、趙四國,就能夠從中保全自己了。拿四個沒有外患的國家,幫助面對敵人的韓、魏,使韓、魏沒有來自東邊的顧慮,挺身而出為天下人去抵擋秦兵。用兩國對付秦國,使四國在內線休養生息,暗中援助兩國的危急;這樣就可以應付無窮的事變。那秦國還能有什麼作為呢?不知道這樣做,卻貪圖邊境上尺寸土地的小利,違背盟誓,破壞條約,而互相屠殺。秦兵還未東出,天下諸侯都已經各自疲困了。以致於讓秦國人能夠找到機會,滅了他們的國家,能夠不令人悲痛嗎?

  1. (A)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1.3.2.4.」錯綜句法  (B)連山絕壑,照之以明月;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1.4.2.3.」錯綜句法  (C)漁於江之上,侶魚蝦;而樵於渚之上,友麋鹿[1.3.2.4.」錯綜句法  (D)惟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與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1.3.2.4.」錯綜句法。
  2. (A)元稹以「黔婁」(古貧寒之士)來比喻自己,哀憐新婚時的窮苦,非推崇  (B)李白以「謝惠連」來稱讚他的堂弟們  (C)李白以「趙飛燕」來推崇楊貴妃  (D)對聯以「齊尚父」(呂尚、姜子牙)、「武鄉侯」(諸葛亮)來推崇張良。
  3. (A)韓愈不是第一位提倡古文運動的人,初唐時陳子昂等人已經提倡
  4. (A)腹有詩書氣自華,是因「有諸中,形諸外」,所以可以與「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相印證。
  5. (B)「疏蕩」,疏放而跌宕,即氣勢豪放,不受約束。
  6. (D)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指父兄擁有的,晚輩也不可能因學習仿效有所改變,而與父兄擁有的一樣精湛。
  7. (A)何用╱何以  (B)╱語助詞,無義  (C)參訪╱超出  (D)「小大」、「大小」在此都是「偏義副詞」,指「大」。
  8. (A)「松柏後凋於歲寒」,借喻君子在亂世中亦能持正不苟。「濯纓濯足」意為與世推移或禍福自取  (C)主要目的則為求謁韓琦,並向他請教  (D)「亂世之中仍有實現理想   的可能,不可輕言放棄希望」是入世、淑世的思想,不是〈桃花源記〉所述避世的作為。
  9. 「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推知(C)「豐富的閱歷」正確。
  10. 略。
  11. (C)把新嫁娘借喻為張水部。
     

二、多選題

  1. ABCDE
  1. ABCDE
  1. ABDE
  1. CDE
  1. BE
  1. (A)〈諫逐客書〉、為奏議類,不是書信類  (B)《論語》、《孟子》皆為語錄體  (C)〈蘭亭集序〉、〈桃花源記〉為詩序  (D)〈岳陽樓記〉非登臨之作  (E)〈晚遊六橋待月記〉不屬於貶謫文學
  2. 略。
  3. (A)嚮:先前  (B)少時:ㄧ會兒  (C)須臾:短暫時刻。在此當形容詞使用  (D)俄而:不久  (E)旦日:早晨
  4. (A)李白  (B)白居易  (C)歐陽脩  (D)蘇軾  (E)王安石
  5. (A)執事  (C)  (D)閒人之光耀[都含「尊敬語氣」(B)偶然得之  (E)辱教[謙虛語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精選古文試題與詳解
    全站熱搜

    lsl3801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