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9學年度指定科目(補考)‧國文科選擇題詳解

.單選題

  1.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A)嘉玲持續積累實力,期許能待價而估以施展抱負
    (B)勢均力敵的冠軍賽事中,她的球技還是略勝一疇
    (C)老王愛書成癡,不惜傾家蕩產蒐集天下珍貴藏書
    (D)連年烽火導致人民面黃飢瘦,令人不禁心生憐憫

    答案:(C)
    詳解:(A)待價而估[待價而沽  (B)略勝一疇[略勝一籌
         
    (D)面黃飢瘦[面黃肌瘦。
     
  2. 下列三首詩歌所詠之物,依序是:
    甲、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丙、人間植物月中根,碧樹分敷散寶熏。自是莊嚴等金粟,不將妖艷比紅裙。
    (A)風/馬/桂       (B)風/駱駝/菊
    (C)雨/馬/菊 (D)雨/駱駝/桂

    答案:(A)
    詳解:甲、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出處:唐代李嶠〈竹〉。
             說明:風能使秋葉落,春花開。風能捲起波浪,能吹斜竹子。
             註釋:「解」是「能」的意思,兩者互文。如陶淵明〈九日閑居〉
                   詩:「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出處:唐代李賀馬詩‧其五〉。
             說明:作者熱望建立功業卻不被賞識,藉戰馬馳騁沙場以抒懷。
             註釋:「鈎」指彎刀,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形似月牙。「何當」是
                  「何時」的意思。「金絡腦」指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說明
                  了馬具的華貴。「快走」是「跑得飛快」,「走」是「快跑」
                  的意思,由此推知選「馬」較適當;而且駱駝用不著「馬籠
                  頭」。

          丙、人間植物月中根,碧樹分敷散寶熏。
             
    自是莊嚴等金粟,不將妖艷比紅裙。
            
    出處:宋代任希夷〈賞桂‧其一〉。
             說明:桂花又叫月桂,盛花期為陰曆八月,因此有「八月桂花香」
                   之稱。花簇生於葉腋,花小似燈花,不顯眼,卻散發迷人
                   清香。
             註釋:「根」是「深植」的意思,如「
    仁義。」「熏」,
                   指「散發香氣」。「自是」是「本是」的意思。「等」是「類
                   似」的意思。「金粟」指「燈花」。「紅裙」借代「石榴花」。
                   從「月中根、散寶熏、等金粟、不妖豔」研判,選「桂」
                   較適當。況且菊花不是樹木,從而排除。

    語譯:甲、能吹落秋天的落葉,能催開春天的鮮花。刮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
             浪,吹進竹林能使所有竹子傾斜。

          乙、大漠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雪。燕山山嶺上,一彎明
             月當空,如一把彎鉤。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賜給我黃金打造
             的轡頭,佩戴在這匹駿馬上,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
             勞呢?

          丙、桂花是人間平凡植物,深植於月光下,綠色的樹葉間紛紛散發出
             可貴的迷人香氣。花簇本來就是莊嚴形象,類似燈花,從來就不
             拿妖艷的色彩跟鮮紅的石榴花並比。

     
  3. 下列是一段現代散文,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戊、己排列順序最適當的是:
    我們鄉下不喝茶,
    甲、平常渴了       乙、或摘幾粒番茄吃
    丙、泡壺小茶斟在神案上的杯子裡        丁、捧井水喝幾口
    戊、冬瓜茶與麥茶除外      己、只有初一、十五供奉清果時
    我以為茶是給神明喝的。(簡媜〈粗茶淡飯〉)
    (A)甲乙丁己戊丙   (B)乙甲丁己戊丙   (C)戊甲丁乙己丙   (D)己丙甲丁乙戊

    答案:(C)
    詳解:提示句:「我們鄉下不喝茶,」下接戊、冬瓜茶與麥茶除外」
          語氣相連。又由結尾句:「我以為茶是給神明喝的。」推知:
       
     能接結尾句的上一句應是:「丙、泡壺小茶斟在神案上的杯子裡」。
          由「己、只有初一、十五供奉清果時」推知:己、丙連接,句義
           連貫。故選
    (C)
     
  4. 依據下文,□□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周)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統御兵馬,敢不竭□□之力,以圖報效。……方今曹操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三國演義》第57回)
    (A)股肱/養虎/旰食     (B)股肱/添翼/亡命
    (C)肝膽/養虎/亡命     (D)肝膽/添翼/旰食

    答案:(A)
    詳解:這段文字摘錄自《三國演義》第57回中周瑜給孫權的遺書。
         「股肱」才能使力,「肝膽」一般比喻真摯的心意或距離很近而關係
          密切,如「肝膽相照」、「肝膽相連」。「養虎」詞意負面,「添翼」
          詞意正面,形容敵對者宜用負面詞彙。「亡命」詞意負面,「旰食」
          詞意正面,形容自己人宜用正面詞彙。
    註釋:股肱:大腿和胳膊。股肱之力,比喻輔佐的能力。寄寓:暫時寓居。
         養虎:意指「養虎貽患」,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後患。旰食:意指「宵
         衣旰食」。宵衣,天未明就披衣起床;旰食,日暮才進食。形容勤於
         政事。至尊:在此是尊稱孫權。垂慮:留意思考;垂:注意、留意
    語譯我的才能平凡,卻蒙受您特殊的寵遇,您用至誠的心委任我統帥兵馬。
         我一定盡所有的力量輔助您,希望報答效忠於您。……現在曹操佔有
         北方,戰場從未平靜;劉備暫時寓居荊州,就像養虎貽患;將來天下
         的事情,還未確定。這正是朝中大小官員宵衣旰食的關頭,也是您留
         意思考的時日。魯肅忠誠剛正,處事一絲不苟,他可以代替我任事。
     
  5. 仕隱一直是古代文學作品的重要主題。下列文句,表達入仕後意欲隱退之情的是:
    (A)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與誰
    (B)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C)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
    (D)誤盡平生是一官,棄家容易變名難。松筠敢厭風霜苦,魚鳥猶思天地寬


  答案:(D)
  詳解:(A)出自《論語微子》。孔子表達想出仕以改革亂世的心意。
                                                 (B)出自〈前出師表〉。諸葛亮表達原本不願出仕的心意。

           (C)出自辛棄疾詞作〈鷓鴣天〉。辛棄疾表達不再求仕進,想遊山玩
             水,過平凡生活。
           (D)出自吳偉業〈自嘆〉。吳偉業感嘆明代滅亡後,自己不得已在清
             朝做官,意欲退隱的心意。
     語譯(A)人不能和鳥獸同群,我不和人交往那要和誰交往?
           (B)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在諸
              侯間不求顯達。
           (C)已經不再心向國都,理會國家大事了。經常流連於博山寺周遭
               的山水,使得博山寺都懶得逢迎我了。我希望在味與無味處探
               索人生樂趣,在材與不材間度過自己一生。
            (D)這個官位害了我一生,雖然棄家歸隱很容易,但我名氣太大,
               想化名不為人知都很困難。我好比山裏松竹,不怕風霜寒苦;
               又如網中的魚鳥,只嚮往天高地闊自由自在的生活。

 

  1. 依據下詩,關於陸游養貓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裹鹽迎得小狸奴, 盡護山房萬卷書。 慚愧家貧策勳薄, 寒無氈坐食無魚。
                                                       (陸游〈贈貓〉)
    (A)貓常把魚吃個精光,讓陸游沒魚可吃
    (B)貓是陸游用鹽換來的,主要工作是守護藏書
    (C)陸游收入不豐,卻盡力提供貓良好的物質享受
    (D)陸游暗用馮諼「食無魚」的典故,抱怨貓貪得無厭

    答案:(B)
    詳解:(A)因家貧無法讓貓吃魚。
          (B)由第一句推知:貓是陸游用鹽換來的,由第二句推知養貓主要是
             守護藏書。
          (C)陸游收入不豐,慚愧無法提供貓良好的物質享受。
          (D)貓真的是「食無魚」,作者沒有抱怨。
    語譯拿一包鹽換得一隻小貓,它盡責地在山房抓老鼠,守護我所有的藏書。
         慚愧於為官沒什麼功勳而致家中貧窮,無法讓貓坐臥小毯子,無法讓
         它吃到魚。

     
  2. 依據下文,最符合曾國藩看法的是:
        買書不可不多,而看書不可不知所擇。以韓退之為千古大儒,而自述其所服膺之書不過數種,曰《易》、曰《書》、曰《詩》、曰《春秋左傳》、曰《莊子》、曰《離騷》、曰《史記》、曰相如、子雲。柳子厚自述其所得,正者曰《易》、曰《書》、曰《詩》、曰《禮》、曰《春秋》,旁者曰《穀梁》、曰《孟》、《荀》、曰《莊》、《老》、曰《國語》、曰《離騷》、曰《史記》。二公所讀之書,皆不甚多。(曾國藩〈諭紀澤〉
    (A)韓愈買書雖多於柳宗元,但擇書卻較為精審
    (B)柳宗元讀書先以五經為根柢,再旁涉子、史
    (C)韓愈獨鍾儒家載道之學,柳宗元儒、道並重
    (D)韓愈比柳宗元愛讀史,柳宗元比韓愈好文集

    答案:(B)
    詳解:(B)由「柳子厚自述其所得,正者曰《易》、曰《書》、曰《詩》、
          曰《禮》、曰《春秋》」推知:柳宗元讀書先以五經為根柢;由「旁
          者曰《穀梁》、曰《孟》、《荀》、曰《莊》、《老》、曰《國語》、
          曰《離騷》、曰《史記》。」推知:再旁涉子、史。
    語譯買書不可以不多,而看書不可以不知選擇。就韓愈為千古大學者而論,
         他自述由衷佩服的書籍不過是:《周易》、《尚書》、《詩經》、《春
         秋左傳》、《莊子》、《離騷》、《史記》、以及司馬相如、楊雄兩
         人的著作。柳宗元自述選讀的書籍,主要是:《周易》、《尚書》、
        《詩經》、《禮記》、《春秋》,次要的是:《穀梁傳》、《孟子》、
        《荀子》、《莊子》、《老子》、《國語》、《離騷》、《史記》。二
         位先賢所讀的書籍,都不算很多。

     
  3. 依據下文,最符合過去辭人看法的是:
        過去的辭人常把文壇的辭趣和社會的辭趣分得極嚴,謂「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他們雖不在社會以外,卻也不在社會之中。他們深藏在「藝術宮」裡,不願我們這種「引車賣漿者言」吹進他們的耳朵,故不妨說是「則求達難」。(改寫自陳望道《修辭學發凡》
    (A)表達應先求平易再求辭趣       (B)文壇的辭趣不應孤芳自賞
    (C)利俗文字常囿於意淺辭窮       (D)辭趣未必有文壇社會之分

    答案:(C)
    詳解:(C)這一題是問「過去辭人的看法」,過去辭人囿於漢以前的文壇辭
          趣,鄙視利俗文字常囿於意淺辭窮,認為追求通達很難。
         
  4. 依據下文,關於「君子」和「小人」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楚王後車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是節然也。若夫志意脩,德行厚,知慮明,生於今而志乎古,則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謹行)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錯(通「措」,放置、放棄)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荀子‧天論》)
    (A)君子能夠重視當下而謀慮精明,小人因仿效古人而錯失良機
    (B)君子寧可愚拙而堅持簡約,小人自以為聰明而貪慕錦衣玉食
    (C)君子觀察天象以求德行日進,小人因不了解天象而德行日退
    (D)君子不會指望依靠上天的恩賜,小人放棄自己可努力的機

    答案:(D)
    詳解:由「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
          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推知:
    (D)「君子不會指望依靠上天的恩賜,
          小人放棄自己可努力的機會」,適當。
    語譯楚王後頭隨從的車輛有一千乘,不是有智慧。君子吃粗糧,飲水,不
          是愚笨,是因為節制才如此。一個人能立定意念修養,德行醇厚,理
          智思慮清明,雖生於當代卻立志追求古代先賢,這些屬於能夠自我掌
          握的後天作為。所以君子謹鎮力行自己能夠掌握的後天作為,而不指
          望天生的優厚條件。小人放棄能夠自我掌握的後天作為,而指望天生
          的優厚條件。君子謹鎮力行自己能夠掌握的後天作為,而不指望天生
          的優厚條件,所以君子每日進步;小人放棄能夠自我掌握的後天作為,
          而指望天生的優厚條件,所以小人每日退步。

     
  5. 依據下文,關於中西繪畫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由始至終,用毛筆畫成的線條一直都是中國繪畫的要素。歐洲繪畫也是以線條開始的,但是人們的興趣後來從勾勒輪廓的線條轉移到輪廓內的事物中去,把注意力放到光影、體積、柔化輪廓,或者使輪廓模稜的種種表現法上,從而削弱了線條的重要性。中國繪畫走的是一條不同的路。中國畫家從不像歐洲畫家那樣,努力想要把物體重現得和原來一模一樣,表現色彩、質感、體積的具體形象。中國畫家特別強調線條,把線條當作主要的描繪和表現工具。某種風格上的運動如果有摧毀單一線條完整性的趨向,或者要把線條納到面積的處理中,通常就會被認為是從主流分離出去的異端。
                                      (改寫自高居翰《中國繪畫史》)

    (A)歐洲畫家因想重現物體的真實模樣,刻意強調輪廓清晰
    (B)歐洲畫家重視光影、色彩、體積,更甚於對線條的重視
    (C)中國畫家強調線條的重要性,努力重現物體的具體形象
    (D)中國畫的線條若太過單一,就常被視為主流之外的異端

    答案:(B)
    詳解:(A)歐洲畫家不會刻意強調輪廓清晰。
          (C)中國畫家不會努力重現物體的具體形象。
          (D)如果有摧毀單一線條完整性的趨向,或者要把線條納到面積的處
             理中,通常就會被認為是從主流分離出去的異端。
     
  6. 「贊」是源自史書的文體,往往對人物做概括式的評論。下文是唐伯虎就其自畫像所作的「贊」,依據文意,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我問你是誰,你原來是我;我本不認你,你卻要認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卻少得我;你我百年後,有你沒了我。
    (A)「你卻要認我」意謂畫像須依附所畫對象,方能在觀覽者心中產生意義
    (B)「你卻少得我」強調畫像在觀覽者心中的評價,不被所畫對象認同
    (C)「有你沒了我」感慨後人將仿製其畫像,罔顧作者的著作權   
    (D)
    全文寄語後人要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淑世襟懷

    答案:(A)
    詳解:(B)「你卻少得我」強調畫像在觀覽者的眼中,不像所畫的對象或不知
            所畫對象。
         (C)「有你沒了我」感慨人的肉身消逝,畫像能夠留存。
         (D) 全文沒有表現出淑世的襟懷。
     
  7. 對聯題詠古代名人,有時會於聯中直接組合原典名句,以提升識別效果。下列對聯,屬於此種作法的是:
    (A)題莊子聯:「君子安貧,蓬牖茅椽猶自得;達人樂道,繩床瓦釜亦陶然」
    (B)題孔子聯:「氣備四時,與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
       文武作之師」
    (C)題孟子聯:「千里而來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百世之下莫不興起,
       況於親炙之者乎」
    (D)題老子聯:「天下名山僧占多,還須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世上好話佛
       說盡,又誰知五千妙論,書自尊師」

    答案:(C)
    詳解:「千里而來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語譯:孟子去見梁
           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您不辭千里之遠而來,將有什麼方法,
           能使我們梁國得利呢?」孟子說:「王何必談利呢?只要講『仁義』
           就可以了……」
          「百世之下莫不興起,況於親炙之者乎」,典出《孟子‧盡心下》:
          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
         
    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
         
    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
         
    之者乎!」語譯:孟子說:「聖人是百代人的老師,伯夷和柳下惠就
          是這樣的人。所以聽到伯夷風範的,貪頑的人會懂得廉節,懦弱的人
          能知立志;聽到柳下惠風範的,刻薄的人會變得厚道,胸襟狹窄的人
          也變得寬宏大度了。他們奮起於百代之前,百代之後,聽到他們事蹟
          的人沒有不為之感奮振作的。不是聖人能夠像這樣子嗎?更何況對於
          那些同時代親受他們薰陶的人呢?」
     

13-14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3-14題。
    陶宗儀《輟耕錄》:「貴由赤者,快行是也。每歲一試之,名曰放走。以
  腳力便捷者膺上賞,故監臨之官,齊其名數而約之以繩,使無後先參差之爭,
  然後去繩放行。在大都,則自河西務起程;若上都,則自泥河兒起程。越三時,
  走一百八十里,直抵御前,俯伏呼萬歲。先至者賜銀一餅,餘者賜段匹有差。」
  「貴由赤」是禁軍名,意謂「善跑者」。元代忽必烈於1287年舉行士兵「放
  走」後,這項運動也稱為「貴由赤」,它比1896年第一屆奧運的馬拉松項目
  早了六百多年。
    出版社邀我為《超馬跑者的崛起》作序,我有些訝異。我是熱愛馬拉松的
  跑者,但全馬42.195公里畢竟不同於超馬。曾為新聞工作者,我深羨作者的
  採訪領域能與興趣相結合。他是全馬成績在三小時內的勇腳,為了採訪超馬,
  短短十八個月跑了八場。他觀察到非洲裔跑者稱霸世界全馬、半馬卻缺席超馬
  的現象,試圖促成非洲菁英參與超馬。雖然最後功敗垂成,但他對超馬的熱情,
  早已超越了報導者。
      馬拉松跑者抵達終點所擁有的,除了個人最佳成績和完賽的滿足感,汗水
  與淚水也會在心中刻下無與倫比的印記。超馬是更深的境界。在世界四大極地
  超級馬拉松的南非納密比亞沙漠一役,一位跑者對我說:「越痛苦,越快樂!」
  箇中滋味唯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曾經,超馬好手林義傑在沙漠中望著一群素
  人參賽者問我:「妳覺得這些人跟一般人有何不同?」這問題我想了很久,結
  果在書裡找到答案:「我們想得到勝利,想完賽,想全力以赴,想找出我們的
  極限,想要人們覺得驕傲。這是一種深層、原始的呼喚,在荒野直接面對毀滅,
  然後穿越到另一邊。完成這件事所得到的感覺,是容易上癮的。」
                                (改寫自趙心屏〈說馬拉松故事的人〉)

「世界四大極地超級馬拉松」是以76夜挑戰250公里的長跑賽事。臺灣選手林義傑曾併計20032006年的積分,獲認可為首屆總冠軍。臺灣選手陳彥博則以2016年度內同時完成非洲撒哈拉沙漠、中國戈壁沙漠、智利阿他加馬沙漠、南極洲四大極地挑戰,贏得大滿貫總冠軍。

 

  1. 依據甲、乙二文,關於「貴由赤」與馬拉松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貴由赤」選手繫繩為記,以便監臨官於終點識別
    (B)「貴由赤」在時間與里程上都近似極地超級馬拉松
    (C)四大極地超級馬拉松的跑者須用四年始能完成賽事
    (D)極地超級馬拉松賽程艱辛,舉辦的地點不完全固定

    答案:(D)
    詳解:(A)「貴由赤」運動在起跑線拉繩索,選手要站在繩索前,不得超越。
          (B)「貴由赤」在時間與里程上與極地超級馬拉松相去甚遠。
          (C)四大極地超級馬拉松的跑者須用76夜完成賽事。
          (D)極地超級馬拉松在四大極地舉辦,地點不完全固定。
     
  2. 關於甲、乙二文的寫作方式,敘述最適當的是:
    (A)甲文摘引並比對不同歷史文獻,說明元代已有類似馬拉松的運動賽事
    (B)乙文以自身參與馬拉松的體驗,連結《超馬跑者的崛起》作者的感受
    (C)甲文轉錄元代比賽流程以記實,乙文追蹤優秀超馬跑者的近況以抒情
    (D)甲、乙二文都藉由引述他人著作中的文句,提出有別於以往的新觀點

    答案:(B)
    詳解:(A)甲文摘引歷史文獻,沒有比對不同歷史文獻。
          (C)乙文沒有追蹤優秀超馬跑者的近況,也不是抒情之作。
          (D)甲文引述陶宗儀《輟耕錄》,提出元代即有類似馬拉松運動的新
             觀點;乙文為《超馬跑者的崛起》作序,雖有引述《超馬跑者的
             崛起》一書的文句,但沒有提出有別於以往的新觀點。
     

15 -17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5 -17題。
    過去,人們只喜歡新的房子、新的建築,覺得老房子、舊房子都是醜陋破
  敗,都需要拆除,但是老房子一旦拆除,空間的靈魂飛散,就很難再找回來!
      懂得欣賞老屋,是城市美學成熟的象徵,開發中的國家或社會,好像青春
  期的年輕人,只喜歡新奇的東西,對於老東西棄之如敝屣。但是已開發的成熟
  社會與城市,就如中年大叔,懂得欣賞骨董老件,喜歡在老舊空間中品味熟成
  的韻味。
      近來,老屋新生的優秀案例越來越多,並不只是因為人們懷舊或是愛護古
  蹟,而是這個城市的空間美學改變了!變成熟了!變得懂得欣賞老的、舊的、
  幽暗的建築空間。大家開始懂得體會老東西的美感,懂得像日本作家谷崎潤一
  郎在《陰翳禮讚》一書中所講的,老舊幽暗的事物有一種「古色古香的光澤」
                                   (改寫自李清志〈欣賞老屋的品味〉)
    在九華山地藏庵旁的小巷中,有間饒富興味的檜木老屋。這木屋原本一樓
  租給影印店,三個小女生接手時,房子殘破衰敗,二樓幾乎不能使用。在現實
  與夢想互相拔河的拉鋸下,她們揀出屋子的靈魂,開了懷舊料理簡餐店。老舊
  國小課桌椅變成餐桌椅、嬰兒床變成椅子、生鏽澆花器成為花盆、老茶壺竟成
  了燈罩、舊熨斗成為大門把手、廢棄豆腐板做成時鐘和書櫃、舊門板鑲成懷舊
  風牆面、裁縫桌木抽屜來擺放衛生紙,地板是舊木料,當初被人遺棄的破舊老
  件,在此重生找到價值。二樓的橫樑上還安插著可愛的松鼠造景,似乎象徵老
  靈魂都被賦予新生命。
      一扇鏽痕的窗花,一面斑駁的門板,一道記憶中的好菜,每個元素都拼裝
  在這棟有故事的老房子中,而不足的就讓濃濃的人情味去填補吧!
                                       (改寫自陳俊文《嘉義小旅行》)

 

  1. 甲文認為人們懂得欣賞老屋,是城市美學成熟的象徵,理由在於:
    (A)符合愛護古物的世界潮流       (B)彰顯翻新出奇的創意精神
    (C)體現應對快速變動的靜定       (D)展現品讀老物生命的深度

    答案:(D)
    詳解:由甲文第二段末句「喜歡在老舊空間中品味熟成的韻味」推知:答案
          (D)「展現品讀老物生命的深度」是具體理由。

 

  1. 乙文以「有故事」形容老房子的主要原因是
    (A)具地方特色的老物件在此展示       (B)老物所有人受邀開講物件故事
    (C)裝修與菜色注入了歲月的氣味       (D)歷史久遠看盡周遭環境的變遷

    答案(C)
    詳解:由末段「一扇鏽痕的窗花,一面斑駁的門板,一道記憶中的好菜」推
          知:答案(C)「裝修與菜色注入了歲月的氣味」是主要原因。
     
  2. 甲、乙二文對「老屋新生」的相同理念是:
    (A)保留外觀,內部翻新       (B)順應時尚,重塑面貌
    (C)新式建材,原貌修復       (D)賡續記憶,留存風華

    答案:(D)
    詳解:兩篇文章都提及欣賞有故事的老屋,這是「賡續記憶」;兩篇文章都
          提及品味老屋的美感,這是「留存風華」。
     

18 -19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8 -19題。
    □□□□,首在「按」、「提」。寫字時,筆不只是縱橫左右迴旋,同時要上提下按。所謂按,就是將筆毫觸落在紙上,筆管直衝向下按去,使筆毫彎屈。筆的結構是圓錐形,下面極尖細,漸上漸粗,所以筆管下按,筆毫自然彎屈。筆毫彎屈後便平鋪紙上,染成面積,按得越多,面積越大。於是,筆的按度便影響筆畫粗細,筆畫要粗便按,要細便提。字體線條的變化,全在按、提的運用。
    更重要的是線條的轉折處。筆毫鋪在紙上,正順勢寫成線條,忽然要作九十幾度的轉折,筆毫勢必扭戾不能再順,於是折轉後的線條必然失去圓潤,變成不規則的刷子所畫的線條。因此在轉折處,必求筆毫轉換,仍成順勢,這種轉換筆毫的方法,就需要提、按:當筆畫到了轉折處,先行停住,將筆向上提,使筆毫伸直,隨之即按,即寫,自是順勢不扭戾了。
                                    (改寫自王靜芝《書法漫談》)
 

  1. 上文開頭的□□□□,最適合填入的是:
  2. 布局行氣    (B)間架結構    (C)筆毫粗細    (D)運筆之要

    答案:(D)
    詳解:由空格後面的敘述:「首在『按』、『提』。寫字時,筆不只是縱橫
          左右迴旋,同時要上提下按。所謂按,就是將筆毫觸落在紙上……」
          推知:要填上(D)「運筆之要」。
     
  3. 依據上文,關於書法「提」、「按」的認識,最不適當的是:
    (A)提、按能使筆尖與紙面接觸面積有大小不同的變化
    (B)提與按是相對的持筆動作,直升向上曰提,直衝向下曰按
    (C)線條轉折成功的關鍵,在於藉提、按的改變使筆毫得以順勢運行
    (D)操控筆毫的提、按變化時,縱橫應先提再按,左右迴旋應先按再提

    答案:(D)
    詳解:筆畫要粗便按,要細便提,在線條轉折處要先提後按。所以(D)「縱
          橫應先提再按,左右迴旋應先按再提」的敘述,最不適當。
     

20 -21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0 -21題。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謂清節之家,延陵、晏嬰是也。建法立制,彊國富人,是謂法家,管仲、商鞅是也。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
    兼有三材,三材皆備,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是謂國體,伊尹、呂望是也。
    兼有三材,三材皆微,其德足以率一國,其法足以正鄉邑,其術足以權事宜,是謂器能,子產、西門豹是也。
    兼有三材之別,各有一流。清節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譏訶,分別是非,是謂臧否,子夏之徒是也。法家之流,不能創思圖遠,而能受一官之任,錯意施巧,是謂伎倆,張敞、趙廣漢是也。術家之流,不能創制垂則,而能遭變用權,權智有餘,公正不足,是謂智意,陳平、韓安國是也。
                                              (劉劭《人物志》)

註釋
1清節之「家」:專業人才。如科學家的「家」。
2「厲」風俗:正肅。
3足以謀「廟」勝:廟堂、朝廷。
4「錯」意施巧:施行。「錯」與「施」屬互文修辭格。
5是謂「伎倆」:技能、本領。


 

  1. 關於上文的流派區分,敘述最適當的是:
    (A)就施政鴻圖而言,法家優於伎倆,國體優於器能
    (B)就才智而言,清節之家優於法家,法家優於術家
    (C)臧否、伎倆、智意三者中,以智意為上
    (D)術家與術家之流同源,以時代先後為別
    答案:(A)
    詳解:(A)法家優於法家之流,伎倆是在說法家之流,所以法家優於伎倆。
             國體是在說兼有三材,三材皆備:器能是在說兼有三材,三材皆
             微,所以國體優於器能。
           (B)清節之家不以才智見長。而就才智而言,法家與術家也無從比較。
           (C)臧否、伎倆、智意三者依次論述,沒有強調智意為上。
           (D)術家與術家之流是以才智判別,不是以時代先後為別。

 

  1. 依據上文,關於下列人物,敘述最適當的是:
    (A)陳平適合從事司法工作
    (B)西門豹適合擔任地方首長
    (C)商鞅深謀遠慮,能力超越伊尹
    (D)晏嬰能擔任的職務,子夏亦能勝任

    答案:(B)
    詳解:(A)由「公正不足,是謂智意,陳平、韓安國是也」推知:陳平不適
             合從事司法工作。
          (B)由「其德足以率一國,其法足以正鄉邑,其術足以權事宜」推知:
             西門豹適合擔任地方首長。
          (C)商鞅只是三材中的法家,伊尹兼有三材,三材皆備,所以商鞅不
             如伊尹。
          (D)晏嬰屬於清節之家,子夏屬於清節之流,所以子夏遠不如晏嬰。
     

u20-21題組語譯
   至於道德品行絕佳美妙,儀容舉止值得效法,這是所謂清正守節的專業人才,延陵、晏嬰稱得上是清節之家。能建立法令制度,善於強國富民,這是所謂擅長法令的專業人才,管仲、商鞅稱得上是法家。思慮通達明道善化,能出奇謀妙策,這是所謂擅長道術的專業人才,范蠡、張良稱得上是術家。
   同時擁有清節、法、術三種才能,三種才能又都能兼備,這種人的品德足以正肅風俗,制定的法令足以匡正天下,擁有的道術謀略足以勝任朝廷行政之用,這是所謂公忠體國之人,伊尹、呂望正是這種人才。
   同時擁有清節、法、術三種才能,但三種才能的程度較低,這種人的品德足以為一國表率,制定的法令足以匡正鄉里,擁有的道術謀略足以權衡事情的利弊,這是所謂專能成器之人,子產、西門豹正是這種人才。
   同時擁有清節、法、術三種才能,在專注程度上卻有差異,因而形成各種流別。屬於專注清正守節這類的人,不能寬容弘大,喜歡譏刺呵責,分別是非善惡,這是所謂善於品評褒貶,像子夏這些人就是。屬於專注法令這類的人,不能開創新意,圖謀久遠,卻能接受某個官職的任命,運用心思,施展巧計,這是所謂善於技巧奇方,像張敞、趙廣漢這些人就是。屬於專注道術這類的人,不能創立制度留下規範,卻能在遭遇變故時使用權宜之計,有很多的權謀智慧,但公正不足,這是所謂運智用意,像陳平、韓安國這些人就是。
 

22 -23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2 -23題。
   《學林新編》云:「〈古柏行〉曰:『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沈存中《筆談》云:『無乃太細長。』某案子美〈潼關吏〉詩曰:『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豈有萬丈城邪?姑言其高。四十圍、二千尺者,亦姑言其高且大也。詩人之言當如此。而存中乃拘以尺寸校之,則過矣。」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1. 下列詩句,不符合上文中《學林新編》所論寫作手法的是:
    (A)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B)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C)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嶽低
    (D)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答案:(B)
    詳解:《學林新編》所論寫作手法是「誇飾」。(A)(C)(D)都屬誇飾修辭格。
          (B)沒有誇飾的成分。

選項語譯(A)看到李白落筆寫作,風雨為之驚嘆;看到李白寫成的詩句,
             鬼神都為之感動哭泣。
          (B)為何有家而不能歸去?杜鵑鳥啊!不要在我耳邊啼叫「不如
             歸去」。(等是:為何)
          (C)加上我相思的淚水能使九曲黃河都滿溢出來,深沉的離恨能
             將華岳三峰都壓低。
          (D)你們沒看到嗎?廳堂明鏡所照映的白髮多使人悲哀,早上還
             是柔黑的髮絲到了晚上就變成雪白了!

 

  1.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中《學林新編》所表達的文學觀點是:
    (A)創作詩歌時須經營修辭的審美效果,偶有為文造情的情況也無可厚非
    (B)創作詩歌時應特別注意詞藻使用的合理性,避免產生華而不實的弊病
    (C)閱讀詩歌時應著重把握詩歌旨趣,不要拘泥於文字表層而致以辭害意
    (D)閱讀詩歌時應留心客觀事實的表現,避免因個人主觀因素而誤解文意
     
    • (C)
      詳解:由「乃拘以尺寸校之,則過矣」推知:(C)選項的敘述最符合上述文
            學觀點。
       

u22-23題組語譯
   《學林新編》說:「杜甫〈古柏行〉一詩說:『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古柏的樹幹色白而又光滑, 有四十人合圍那麼粗,樹葉茂密,一色青黑,往上望去,樹有兩千尺那麼高,與雲天相接。「霜皮:樹皮像霜一般白。溜雨:樹幹光滑。四十圍:四十人合抱。黛色:青黑色。參天:高與天齊。二千尺:形容其高,非實指。」)沈約《夢溪筆談》評論說:『無乃太細長。』(只怕太細太長了。「無乃:揣測語氣詞,義同於只怕、莫非。」)我研求杜甫〈潼關吏〉一詩說:『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士卒所建的大城比鐵都要堅實,所建的小城有萬丈那麼高。)哪有萬丈高的小城呢?姑且形容城高而已。四十圍、二千尺者,也是姑且形容樹的高大而已。詩人運用誇飾的文辭本當如此。而沈約竟然拘泥於日常使用的尺寸考訂,那是大錯特錯啊。」
 

24 -25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4 -25題。
    陳豨反代地,高帝自往擊,至邯鄲,徵兵梁王(彭越)。梁王稱病,使將將兵詣邯鄲。高帝怒,使人讓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謝。其將扈輒曰:「王始不往,見讓而往,往則為禽矣,不如遂發兵反。」梁王不聽,稱病。梁王怒其太僕,欲斬之。太僕亡走漢,告梁王與扈輒謀反。於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覺,捕梁王,囚之雒陽。有司治反形已具,請論如法。上赦以為庶人,傳處蜀青衣。西至鄭,逢呂后從長安來,欲之雒陽,道見彭王。彭王為呂后泣涕,自言無罪,願處故昌邑。呂后許諾,與俱東至雒陽。呂后白上曰:「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此自遺患,不如遂誅之。妾謹與俱來。」於是呂后令其舍人告彭越復謀反。廷尉王恬開奏請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國除。
                                   (《史記‧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註釋
1使人「讓」梁王:責備。
2於是上使使「掩」梁王:乘人不備襲擊或捕捉。
3請「論」如法:定罪。
4「傳處」蜀青衣:流放住在。傳:驛遞、流放。
 

  1. 下列敘述,最符合彭越第二次「稱病」心態的是:
    (A)暗中聯絡陳豨,為其爭取逃亡時間
    (B)不想平白獲罪,也不想與高祖為敵
    (C)一方面討好陳豨,一方面向高祖示好
    (D)待高祖失利再出兵援助,向高祖邀功

    答案:(B)
    詳解:第一次稱病被高祖責備,只好繼續稱病,以免獲罪;不聽扈輒建議反
          叛,是不想與高祖為敵。
     
  2. 依據上文,彭越最後被殺的原因是:
    (A)呂后心思深細,藉機誅殺異姓王
    (B)藉口有病屢不奉詔,終觸怒高祖
    (C)向呂后陳述冤屈,引發高祖不滿
    (D)不用扈輒謀逆之計,反遭其出

    答案:(A)
    詳解:呂后老謀深算,佯做許諾,把彭越帶回洛陽,藉機殺了不是姓劉的諸
          侯王。所以(A)敘述正確。
     

u24-25題組語譯
    漢高祖十年秋天,陳豨在代地造反,漢高祖親自率領部隊前去討伐,到達邯鄲,請梁王彭越率兵助戰。梁王說有病,派出將領帶著軍隊到邯鄲。高組很生氣,派人去責備梁王。梁王很害怕,打算親自前往謝罪。他的部將扈輒說:「大王當初不去,被責備了才去,去了就會被捕。不如就此出兵造反。」梁王不聽從他的意見,仍然說有病。梁王對他的太僕很生氣,打算殺掉他。太僕慌忙逃到漢高祖那兒,控告梁王和扈輒陰謀反叛。於是皇上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襲擊梁王,梁王不曾察覺,被逮捕了,把他囚禁在洛陽。經主管官吏審理,認為他謀反的罪證確鑿,請求皇上依法判處。皇上赦免了他,廢為平民,流放到蜀地青衣縣。彭越向西走到鄭縣,正趕上呂后從長安來,打算前往洛陽,路上遇見彭越,彭越對著呂后哭泣,分辯自己沒有罪行,希望回到故鄉昌邑。呂后答應下來,和他一塊向東去洛陽。呂后向皇上陳述說:「彭越是豪壯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這是給自己留下禍患,不如殺掉他。所以,我帶著他一起回來了。」於是,呂后就讓彭越的門客告他再次陰謀造反。廷尉王恬開呈報請誅滅彭越家族,皇上就批准,於是誅殺了彭越,滅他的家族,廢除封國。


26 -29為題組讀下文,回答26 -29題。

  •    

  • 1萬壽:皇帝壽辰。
    2題本:官員交內閣入奏的文書。
    3寄頓:積貯。
    4取具:置辦。
    5各「結」:表示保證或負責的文件字據。
     
  1. 下列敘述,最適合寫進        內的是:
    (A)灣貢西瓜始於清康熙三十六年
    (B)貢瓜收成時間和內地一般西瓜不同
    (C)臺灣由於瓜種不佳,常以內地西瓜混充進貢
    (D)臺灣貢瓜於康熙末年成為定制後,便未再更動

    答案:(B)
    詳解:由「西瓜:內郡熟於六、七月,鳳山則種於深秋,熟於隆冬」故選
         (B)臺灣貢瓜的收成時間和內地一般西瓜不同。
     
  2. 依據上文推斷下列詩句反映的貢瓜年代,最可能的是:
    甲、除卻風風雨雨天,分裝急喚渡頭船。深秋播種清冬熟,揀得西瓜貢大員。
    乙、草木隆冬競茁芽,紅黃開遍四時花。何須更沐溫湯水,正月神京已進瓜。
    丙、蔬園迫臘熟西瓜,剪蒂團團載滿車。恰好來春逢聖誕,急馳新果獻京華。

 

  •  
  •   
  •  
  1.  
  •  
  •  
  •  
  • B)
  •  
  •  
  •  
  1.  
  •  
  •  
  •  
  1.  
  •  
  •  
  •  
 

  • (D)
    詳解:由()「恰好來春逢聖誕」推知:()所反映的年代是康熙,(A)(B)
         
    淘汰。又由「正月神京已進瓜」推知:()所反映的年代是乾隆,(C)
         
    淘汰。故最可能的是:(D)
     
  1. 作者「參考朱景英《海東札記》」推測停貢西瓜的年代,除了基於①在清代臺灣記錄貢瓜的文獻中,《海東札記》應是《續修臺灣縣志》纂修前最晚問世的史料;也得假設②          。②的內容最可能是:
    (A)私人筆記大多不排斥野史軼聞
    (B)私人筆記一向較官修方志可信
    (C)朱景英在寫作前詳考多種史料
    (D)朱景英記錄當時實況而非舊聞

    答案:(D)
    詳解:《海東札記》作於乾隆39年,《續修臺灣縣志》作於嘉慶11年,作者
          推測「乾隆三十九年至嘉慶十一年間停貢」,就表示作者認定乾隆39
         
    年仍有貢瓜的史實,因此必須假設《海東札記》的作者朱景英紀錄的
          是乾隆39年當時的實況,若為舊聞,則時間應該提前。
     
  2. 關於文中「乾隆二十一年戶部題本」所述案件,最適當的是:
    (A)魯光鼎無家產可扣,只好讓他免納貢瓜超支的經費
    (B)魯光鼎挪用修理衙署的經費栽培貢瓜,遭戶部調查
    (C)魯光鼎為籌貢瓜經費變賣家產,閩浙總督免其責罰
    (D)魯光鼎因栽培貢瓜涉及貪瀆,遭扣薪俸並沒收家產

    答案:(A)
    詳解:由「魯光鼎『原籍既無產業可追,今各任所確查,又無資財寄頓』,
          推知:(A)所述適當。
     

30 -31為題組讀下文,回答30 -31題。
   〈虬髯客傳〉中的重要人、事都與李靖有關。就小說主題「真人天命所歸」與副題「英雄擇主而事」論之,李靖的動向並非一貫而明確。起初他以一介布衣求見楊素,未必如其他評論者所云,是「貪利祿而不知人」或「為蒼生而不顧己」,而是「為公」也「利己」、「全忠」亦「安心」。當時天下方亂而未亡,群雄競起而無主,「靖雖貧,亦有心者焉」,為扶持顛危而獻策,乃顯人格忠厚而非見風轉舵;楊素若有收羅豪傑之心,大事未必不可為;又若非紅拂強勢介入,他也不至於完全死心。投效太原既非李靖首選,故不可說他是明知榮華將在太原卻另擇他途。李靖的轉變是漸進的:由於親見楊素腐敗,加上紅拂的旁證,才問心無愧的放棄原本的希望。但因他與李世民交情不深,故也非立即反目而奔向太原,一切仍有待虬髯客的引導、助成。                    (改寫自張火慶〈虬髯客傳的人物關係論〉)
 

  1.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對〈虬髯客傳〉看法的是:
    (A)李靖為李世民不惜與楊素反目
    (B)李靖因所見所遇而逐漸調整人生規劃
    (C)李靖既不「貪利祿」,也不「為蒼生」
    (D)李世民並非天命所歸,故李靖最初未投靠他

    答案:(B)
    詳解:(A)由「因他與李世民交情不深,故也非立即反目而奔向太原」推知:
            李靖不是為李世民不惜與楊素反目。
         (C)作者不認同「李靖既不『貪利祿』,也不『為蒼生』」,認為李靖
            是「為公」也「利己」、「全忠」亦「安心」。
         (D)小說主題是「真人天命所歸」,「李世民並非天命所歸」的理由不
            正確。
     
  2. 若要從《舊唐書》找一段記載,做為「靖雖貧,亦有心者焉」的註解,下列最適合的是:
    (A)靖曰:「王者之師,義存弔伐。百姓既受驅逼,拒戰豈其所願?」
    (B)太宗顧謂侍臣曰:「得李靖為帥,豈非善也!」靖乃見房玄齡曰:「靖
       雖年老,固堪一行。」
    (C)靖姿貌瑰偉,少有文武材略,每謂所親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
       立功立事,以取富貴。」
    (D)高祖克京城,執靖將斬之,靖大呼曰:「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
       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

    答案:(C)
    詳解:「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正是李靖「亦有
           心者焉」的「心」。

 

32-34為題組讀下文,回答32-34題。

  • (傷悼憐惜)懲創(懲戒)之意自見於言外。」朱熹卻覺得如此論《詩》牽強過甚,以為不如說「彼雖以有邪之思作之,而我以無邪之思讀之,則彼之自狀其醜者,乃所以為吾警懼懲創之資。」又道:「曲為訓說而求其無邪於彼,不若反而得之於我之易也。」這便圓融得多了。                    (改寫自朱自清《詩言志辨》)
     
  1. 依據上文,下列關於「溫柔敦厚」詩教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宋代部分文士藉此扭轉詩歌流於說理之風
    (B)宋代道學家藉此強調詩應載道而無須言志
    (C)呂祖謙為提倡「思無邪」而重新發揚此說
    (D)朱熹藉此以說明詩歌應具警懼懲創的功效


答案:(A)
詳解:(B)宋代道學家既主張「文以載道」,自然也主張「詩以言志」
      (C)呂祖謙為提倡「思無邪」,只以為「《詩》人以無邪之思作之,學
         者亦以無邪之思觀之。」沒有重新發揚此說
      (D)朱熹「詩歌應具警懼懲創的功效」的看法千強過甚。
 

  1. 下列敘述,最符合朱熹「思無邪」的觀點是:
    (A)詩意無論有邪無邪,讀者均宜以無邪之思得之
    (B)無邪之詩宜得其無邪之意,有邪之詩當戒慎避之
    (C)詩本不分有邪無邪,唯讀者各以其思之正邪而解之
    (D)有邪之詩以有邪之思讀之,無邪之詩以無邪之思讀之

    答案:(A)
    詳解:由「彼雖以有邪之思作之,而我以無邪之思讀之」推知:(A)「詩意
          無論有邪無邪,讀者均宜以無邪之思得之」最為符合。
          (B)無邪之詩宜得其無邪之意,有邪之詩「我以無邪之思讀之」,不
             是採取「戒慎避之」的態度。
          (C)「詩無邪」的論點就是因為詩分「有邪、無邪」,所以「詩本不
             分有邪無邪」的敘述不適當。由「彼雖以有邪之思作之,而我以
             無邪之思讀之」推論:「唯讀者各以其思之正邪而解之」的敘述
             不適當。
          (D)有邪之詩要以無邪之思讀之,無邪之詩自然是以無邪之思讀之。
     
  2. 下列詩歌,最符合上文所述「以詩說理」的是:
    (A)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
    (B)海浪如雲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鈎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C)身前身後與誰同,花落花開畢竟空。
               千里追奔兩蝸角,百年得意大槐宮。
    (D)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藤。

    答案:(C)
    詳解:(A)(B)描述所見,沒有說理的成分。
          (C)哲理化,符合「以詩說理」
          (D)懸想示現,沒有說理成分。

    選項出處、語譯、註釋
    (A)出自蘇軾〈江上看山〉。
       我從船上看山,山巒宛如快馬在奔跑,忽然之間就經過了數百座群峰。
       前面的山巒錯落不齊,轉瞬就改變了姿態,後面的山嶺紛至沓來,像受
       了驚嚇而奔逃。
       (倏忽:忽然、轉眼之間/槎牙:形容錯落不齊之狀/雜沓:眾多而紛亂
        的樣子)

    (B)出自曾鞏〈西樓〉。
       海上的浪濤像雲彩般,剛退離海岸卻又急急湧上岸來;強勁的北風颳著,
       夾雜著數聲轟雷。站在樓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掛起,然後靜靜地躺下,
       欣賞著暴雨中重巒疊岫的風采。
       (朱樓:富麗華美的樓閣鉤疏箔,把帘子掛起。疏箔,稀疏的竹簾。)
    (C)出自黃庭堅〈觀化十五首之一〉。
       生前生後誰會跟我們一直在一起?花落花開畢竟是一場空。千里奔波追
       逐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事,較算一生得意,享盡榮華富貴,也是虛幻無常。
       (身前身後:猶「生前生後」/追奔兩蝸角:猶「蝸角之爭」,比喻為了
        極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爭執/大槐宮:猶「南柯一夢」,典出〈南柯太
        守傳〉,記廣陵淳于棼夢遊大槐安國一事,比喻富貴權勢的虛幻無常。)
    (D)出自黃庭堅〈寄黃幾復〉。
       你持家艱難,支撐生計只有四堵空牆。古人三折肱後便成良醫,我卻不
       祈求你如此。你清貧自守發憤讀書,如今想你頭髮已變白了罷,隔着充
       滿瘴氣的山溪,所見所聞應是猿猴攀援著深林裏的青藤哀鳴。
       (四立壁:即「家徒四壁蘄:同「祈」,祈求肱:上臂,古代有三折
        肱而爲良醫的說法瘴溪:嶺南邊遠之地多瘴氣的溪谷。」
     

.多選題

  1. 下列各組「」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B)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
    (C)客曰:飢甚!靖出「市」胡餅/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
    (D)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
      
    (E)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
       長絜大

    答案:(D) (E)
    詳解:(A)因為(連詞)/可以(足以:完全可以;可以的「以」,加在能願動
          詞後,類似詞的後綴,屬於助詞)  (B)承擔/應該   (C)買/市集
          (D)讓、令/讓、令  (E)衡量,音ㄉㄨㄛˋ衡量,音ㄉㄨㄛˋ
     
  2.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適當的是:
    (A)他的演技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總令戲迷愛不釋手
    (B)婚宴上的新娘打扮得美輪美奐,吸引全場賓客的目光
    (C)來臺灣觀光,絕不可錯過夜市裡汗牛充棟的美味小吃
    (D)制定規範應掌握寬猛相濟的原則,否則容易引起民怨
    (E)憲兵站崗時目光如炬,流露出令人不敢逼視的威嚴感


    答案:(D) (E)
    詳解:(A)愛不釋手:喜歡得捨不得放手。演技無法掌握在手上,詞語運用
             不適當。
          (B)美輪美奐:形容房屋規模高大、裝飾華美。用於形容人物不適當。
          (C)汗牛充棟:形容書籍極多。用於形容夜市小吃不適當。汗牛,指
             運送書籍時,以牛負載,累得出汗。充棟,指書籍繁多,堆滿整
             幢房屋。
      
  3. 下列敘述,符合本文觀點的是:
        許多現代詩人不願解說自己的作品,就是因為對於已完成而獨立的作品,他也只能抒一己之見而已,當作者一己之見被懶慵的人持之為唯一見解,就扼殺了詩篇作多義解說之可能。假使作者見解被眾人視為唯一權威,該作品之解說欣賞便永遠結束了,它還可以對不同時代的人不斷提供新感受嗎?一個作品的某一種解說,應是讀者、作品與作家三方面的結合,只要讀者能按作品脈絡找出一個較吻合的解說,這便是一個可以成立的解說。文學生命的常新,便存於作品解說的更新之中。(改寫自顏元叔〈現代主義與歷史主義〉)
    (A)作者因無法客觀評論,所以不願解說自己的作品
    (B)作者不斷調整其解說,可引領讀者重新領略作品
    (C)作品意義的解讀雖然向讀者開放,仍有一定限制
    (D)閱讀作品時若能得知作者原意,宜以其解說為準
    (E)古代作品所以歷久彌新,乃因讀者總能讀出新意

    答案:(C) (E)
    詳解:(A)作者因怕一己之見成為作品唯一見解,扼殺了多義解說之可能,
             所以不願解說自己的作品。
          (B)作者創作有中心旨意,不可能不斷調整其解說來引領讀者重新領
             略作品。
          (C)讀者要按作品脈絡找出一個較吻合的解說,所以仍有一定限制。
          (D)閱讀作品時若能得知作者原意,宜以其解說為準,那會扼殺了多
             義解說之可能。
          (E)由「文學生命的常新,便存於作品解說的更新之中」推論:「古
             代作品所以歷久彌新,乃因讀者總能讀出新意」,符合其觀點。

     
  4.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運用對比手法加強表達效果。下列文句,採用此種手法的是:
    (A)一段蟬唱之後,自己的心靈也跟著透明澄淨起來,有一種「何處惹塵埃」
       的了悟。蟬亦是禪
    (B)尹雪艷總也不老。十幾年前那一班在上海百樂門舞廳替她捧場的五陵年
       少,有些天平開了頂,有些兩鬢添了霜
    (C)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
       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D)秀潔抑制著內心的激動,轉頭去看戲臺。在剛暗下來的天色裡,猶未燃
       燈的單薄的戲臺,便在她的眼中逐漸模糊起來
    (E)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都江堰)卻卑處一隅,像一
       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

    答案:(B) (C) (E)
    詳解:(A)屬於心理描述手法  (B)「總也不老、武陵年少」與「有些天平開
          了頂,有些兩鬢添了霜」對比  (C)「有夢」與「夢破碎」對比  (D)
         
    屬於心理描述手法  (E)「擺出一副老資格」與「絕不炫耀、毫無所
          求」對比
     
  5. 下列有關古典小說的取材與特色,敘述適當的是:
    (A)《三國演義》根據《三國志》改編,是古代第一部歷史章回小說,二者
       皆展現了以曹魏為正統的歷史觀
    (B)《水滸傳》本於《大宋宣和遺事》,主角宋江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梁山
       泊則是虛構,用以隱喻烏托邦之意
    (C)《西遊記》本於玄奘取經的歷史故實,以及民間流傳的相關故事,憑藉
       作者想像力,呈現幽默詼諧的風格
    (D)《儒林外史》假託明代讀書人追求功名利祿的種種醜態,對人情世態有
       深入的刻畫
    (E)《紅樓夢》以賈府的興衰為故事主軸,是曹雪芹融合一生見聞的章回小
       說創作,後世研究者眾多,形成「紅學」

    答案:(C) (D) (E)
    詳解:(A)《三國演義》根據《三國志平話》改編,是古代第二部歷史章回
             小說(第一部是《水滸傳》),《三國志》展現了以曹魏為正統的
             歷史觀,《三國演義》展現了蜀漢為主的歷史觀。
          (B)梁山泊確有其地,沒有隱喻烏托邦之意。《水滸傳》多提及林沖、
             武松、宋江等被官府所逼而走上梁山聚義造反。後遂用「逼上梁
             山」比喻被環境所迫,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應做的事。
     
  6. 下列文句,含有「如果……,則……」之意的是:
    (A)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B)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C)友從兩手,朋從兩肉,是朋友如一身左右手,即吾身之肉也
    (D)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E)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答案:(A) (E)
    詳解:(A)(如果)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省略「如果、則」)
          (E)
    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如果)無君,()人各得自私也,
             人各得自利也。(「向使」的意思就是「如果」;省略「則」)
     

 41-4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41-42題。

  •    
    註釋
    1覆裳墮耳:蓋在身上的衣裳掉在一旁。耳:語末助詞。
    2浮三白:飲三杯酒。浮白,原指罰酒,後滿飲 一大杯酒,也稱浮一大白。
      浮,舊時行酒令罰酒之稱,引申為滿飲。白,酒杯的一種,原供罰酒用。
    3儒冠:儒生戴的帽子。此謂戴著儒生帽子。
    4癖於麴櫱:意即嗜酒成癖。癖,嗜好成疾。麴糵,原指酒母,借代酒。
    5我鮑叔也:意謂是我的知已。
    6糟丘:酒糟堆成的小丘。
    7旨酒一盛:美酒一杯。盛,杯盂之類的盛器;一盛,猶一杯。
    8屢叨良醞:屢次打擾來喝好酒。叨:叨擾,辱承。表示承受的謙辭。醞:
      借代酒。
    9杖頭錢:買酒錢。典出《世說新說‧任誕》:「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錢掛杖
      頭。至酒店,便獨酣暢。」
    10詰旦:明朝、翌晨。
    11莫漫愁沽:不要徒然為酒錢犯愁。賀知章《題袁氏別業》:「莫漫愁沽酒,
      囊中自有錢。」
    12轍中水:車轍中所積的雨水,比喻量少。
    13奇貨可居:珍奇的貨品值得貯存。此處意為囤積稀有貨物,待價高時賣出
      以車取暴利。
    14稔密:熟悉親密。稔,熟悉。
     
  1. 關於上文車生與狐的敘述,適當的是:
    (A)車生原以為覆裳者是人,後來才發覺是狐
    (B)狐為報車生不殺之恩,常備好酒與之共飲
    (C)狐指引車生獲得錢財,車生既欣喜且知足
    (D)車生按狐的建議,藉農作低進高出而致富
    (E)狐於車生過世後繼續照料其子,視同己出

    答案:(C) (D)
    詳解:(A)車生睡醒,一轉身,覺得好像有個人同他睡在一塊。起初他以為
             是蓋在身上的衣服掉了,後來才發覺是狐。
          (B)車生認為狐是酒友,常備好酒與之共飲。
          (E)狐於車生過世後就不再出現。
     
  2. 上文主要透過車生與狐的對話,使讀者感受其相知相得。一般而言,若對話中含有以下訊息:幫對方獲益、自己願讓步、強調共通性、減少生疏感,將有助於溝通和諧。下列關於上文對話的解說,適當的是:
    (A)「我癖于麴糵,而人以為癡;卿,我鮑叔也」,運用原則
    (B)「卿可常臨,無相猜」,運用原則
    (C)「杖頭錢大不易,當為君少謀酒資」,運用原則
    (D)「囊中已自有,莫漫愁沽矣」,運用原則
    (E)「轍中水胡可以久掬?合更謀之」,運用原則
     

答案:(B) (C)
詳解:(A)「我癖于麴糵,而人以為癡;卿,我鮑叔也」,運用原則。
      (D)「囊中已自有,莫漫愁沽矣」,沒運用②、④原則。
      (E)「轍中水胡可以久掬?合更謀之」,運用原則。

u41-42題組語譯
    有個姓車的人,家產還算不上中等人家。可是整天飲酒,晚上如不飲上三大杯便不能睡覺。因此,床頭的酒瓶經常不空。一天夜裡,姓車的人睡醒,一轉身,覺得好像有個人跟他睡在一塊。起初以為是蓋在身上的衣服掉了,用手一摸,發現是毛茸茸的一個東西,像貓但比貓大。用燈一照,原來是隻狐狸,像狗一樣臥著,醉得呼呼大睡。他一看自己的酒瓶,全空了,就笑著說:「這是我的酒友啊!」因而不忍心驚醒它,給它蓋上衣服,用胳膊摟著它一塊睡下,又留著燭光看它的變化。半夜裡,狐狸欠身伸腰,睡醒了。姓車的人笑著說:「睡得真是酣甜啊!」打開蓋著的衣服一看,是一位俊俏書生。書生起身在床前跪拜,叩謝姓車的人不殺之恩。姓車的人說:「我嗜酒成癖,人們都認為我犯痴。你才是我的知己啊。如果你不懷疑我,我們就結為酒友吧。」說著又拉他上床睡下,說:「你可以常來,我們不要互相猜疑。」狐狸答應了。姓車的人早晨醒了以後狐狸已經走了,他就準備了一些美酒,專門等候著狐狸來。到了晚上,狐狸果然來了,二人促膝暢飲。狐狸酒量很大,說話詼諧,兩人相見恨晚。狐狸說:「幾次來飲你的美酒,怎麼報答你呢?」姓車的人說:「斗酒之歡,何必掛在嘴上?」狐狸說:「雖然這樣,你並不富裕,弄點酒錢很不容易。我應當為你籌畫點酒資。」第二天晚上,狐狸來告訴姓車的人說:「從這裡往東南七里路,路邊有遺失的金錢,你可早點去撿回來。」第二天早上姓車的人去了東南七里路,果然拾到二兩銀子。於是就買了佳肴,以備夜裡飲酒用。狐狸又告訴姓車的人說:「院子後頭的地窖裡藏著銀子,你可以挖出來!」姓車的人按它說的做了,果然挖出成百上千的銀錢。姓車的人高興地說:「我口袋裡有錢了,不用再為買酒發愁了。」狐狸說:「不對!你現在擁有的錢就像車輒中的那點水怎夠長時間捧用呢?我要再為你想個法子。」後來的某一天,狐狸告訴姓車的人說:「市集上的蕎麥價錢很便宜,這是奇貨值得屯積。」姓車的人聽從了狐狸的話,收買了四十多石蕎麥,人們都笑話他。沒過多長時間,鬧大旱災,田地裡的穀子、豆子都枯死了,只有蕎麥還可以種植。姓車的人賣蕎麥種子,賺了比原來多十倍的錢,從此就過得很富裕了。他又買了二百畝肥沃的良田,只要問狐狸,狐狸說多種麥,麥就豐收;多種黍,黍就豐收。種植的時間早或晚,都讓狐狸決定。姓車的人同狐狸的關係越來越好,狐狸稱呼姓車的人的妻子為嫂子,把姓車的人的孩子看作自己的兒子。後來姓車的人死了,狐狸就不再來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指考國文試題詳解
    全站熱搜

    lsl3801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