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桃花源記週考考卷

 

一、單選題(每題2分,共52)

  1.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是先輕後重,一層層遞進的複句。下列文字不屬於此類遞進複句的選項是:
    (A)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B)不為忘歸,可以終老 (C)既無叔伯,終鮮兄弟 (D)汝非徒身當服行,亦當訓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云
  2. 中國的「田園詩」,到東晉的陶淵明時才具備獨立的風格,他的詩將田園景致與   相互融合,開創了田園詩的新境界。唐代初期,田園詩並不多,直到盛唐時   出現,田園詩才有可觀的發展,雖然盛唐兩人詩風不同,卻都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田園詩。
    上文的缺空依序填上,正確的選項是:  (A)隱逸生活王維、孟浩然 (B)遊仙思想李白、杜甫 (C)行旅感懷李白、王維 (D)諷諫意圖孟浩然、杜甫
  3. 閱讀下文,並推斷「羲皇上人」生活態度是:
      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羲皇上人。
     (A)恬淡寡欲 (B)自墮頹唐 (C)志濟天下 (D)豪邁不羈
  4. 下列「  」內的字詞,屬於「雙聲雙音節衍生複詞」的選項是:
    (A)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B)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C)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D)後遂無問津
  5. 下列「  」內的字詞,不屬於「偏義複詞」的選項是:
    (A)忘路之「遠近」  (B)今兒老太太高興,這「早晚」就來了  (C)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D)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6~7題為題組
閱讀下列(陶淵明〈飲酒之七〉)這首詩,回答6~7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1. 有關上首詩的解析,不正確的選項是:
    (A)裛露掇其英」的「英」,指精華  (B)「汎此忘憂物」的「物」,指酒  (C)「遠我遺世情」的「遺」,指遺棄  (D)「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寫萬物順應自然的景象,影射作者當下心境
  2. 本詩藉著欣賞菊花來抒發情感,下列各選項,何者所歌詠的植物與本詩相同?
    (A)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
    (B)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C)春紅始謝又秋紅,息國亡來入楚宮。應是蜀冤啼不盡,更憑顏色訴西風
    (D)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豔,始占人間第一香
  3. 下列「 」中字的意義,前後相同的選項是:                                                  (A)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B)豁然「開朗」/他生性樂觀,個性「開朗」 (C)便「舍」船,從口入/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D)「緣」溪行/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4. 下列「 」中字的意義,前後相同的選項是:                                            (A)「見」漁人,乃大驚/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 (B)不復出「焉」/君子疾沒世而名不被稱「焉」 (C)雞犬「相」聞/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D)得其船,便扶「向」路/淒淒不似「向」前聲
  5. 下列「食」字的音、義,前後相同的選項是:                                                   (A)「食」人一升/發憤忘「食」 (B)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妾不衣帛,馬不「食」粟 (C)「食」以草具/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D)設酒、殺雞、作「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6. 下列「 」中字的詞性與意義,前後相同的選項是:                                          (A)後遂無問「津」者/金陵「津」渡小山樓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使人「屬」於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率」爾操觚 (D)此中人「語」云/憑君傳「語」報平安
  7. 東晉哀帝興寧元年的干支年是癸亥年,陶淵明生於興寧三年(西元三六五年),請問陶淵明的生肖是: (A) (B) (C) (D)

13~14題為題組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潤,故便求之。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陶潛〈歸去來辭序〉)

  1. 有關上文的解析,正確的選項是:
    (A)脫然有懷」是說心中超脫,不願作官 (B) 「未見其術」、「遂見用於小邑」兩「見」字的意思相同  (C)於是悵然慷慨」、「慷慨捐輸」兩「慷慨」的意思相同 (D)猶望一稔」、「遂於十稔之間,撰成台灣通史兩「稔」字的意思相同
  2. 「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這三句話就陶淵明辭官一事而論,應該是: (A)陶淵明由衷之言 (B)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找到的藉口 (C)表示兄妹情深,哀慟莫名 (D)為寫〈歸去來兮〉這篇祭文,以祭悼程氏妹
  3. 下列「 」中字的意義,前後相同的選項是:                                            (A)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B)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經商失敗再加上妻離子散,他的生活已經陷入「絕境」 (C)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D)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
  4. 下列詩文名句所表達的人生追求與〈桃花源記〉明顯不同的一項是:
    (A)何夜無月?何處無竹​​?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B)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其一〉)   (C)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游〈遊山西村〉)   (D)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之五〉)
  5. 下列文字與「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意涵,相同的選項是:
    (A)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B)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C)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   (D)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6. 陶潛,字淵明,其名與字之間的關係與下列哪位文學家的相近?
    (A)白居易,字樂天 (B)韓愈,字退之 (C)杜甫,字子美 (D)曾鞏,字子固

19~21題為題組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復湮,來逕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誌,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陶淵明〈桃花源詩〉)
【註】:「嬴氏」亂天紀:秦始皇姓嬴名政/「黃綺之商山」:秦時隱士夏黃公、綺里季、
      東園公、甪(ㄌㄨˋ)里,合稱「商山四皓」。商山,在今陝西省。

  1. 下列關於〈桃花源詩〉與〈桃花源記〉的比較,正確的選項是:
    (A)記,由漁人無意得之入筆;詩,由作者親臨其境入筆 (B)記,曾記逃難情況;詩,則敘寫桃花源中生活情形 (C)記,以外人訪尋作結;詩,以自訴懷抱作結 (D)記,曾述及晉朝政治;詩,則敷述避亂原因
  2. 下列關於〈桃花源詩〉與〈桃花源記〉的比較,不正確的選項是:
    (A)兩篇著作都以第一人稱鋪寫 (B)〈桃花源詩〉為五言古詩;〈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詩序,為散文 (C)兩篇著作都提及「避秦」,都呈現安樂平和的生活層次 (D)兩篇著作都嚮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的隱逸生活
  3. 下列關於〈桃花源詩〉與〈桃花源記〉的引申論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A)兩篇創作動機都蘊藏作者「以弔古之懷,寫傷今之淚」
    (B)兩篇的弦外之音都凸顯了對現實的不滿,對當時不合理的社會作出嚴厲的批判
    (C)兩篇創作都包孕著作者期待生活在上古淳僕「無君」的社會
    (D)兩篇都寫出桃花源美好的園景,與創作當時西晉時代殘破的農村景象形成強烈對比

22~24題為題組
一路鮮雲雜彩霞,漁舟遠遠逐桃花。漸入空濛迷鳥道,寧知掩映有人家。龐眉秀骨爭迎客,
鑿井耕田人世隔。不知漢代有衣冠,猶說秦家變阡陌。石髓雲英甘且香,仙翁留飯出青囊。
相逢自是松喬侶,良會應殊劉阮郎。        (節錄自權德輿〈桃源篇〉)
【註】
漸入空濛迷鳥道」:狹隘險絕的山路相逢自是「松喬侶」:傳說中的仙人赤松子、
      王子喬良會應殊劉阮郎」:傳說東漢時,劉晨、阮肇上天台山採藥,迷路,遇二女,
      殷勤款待兩人。半年後,因思鄉而求歸,至家,子孫已歷七世。

  1. 下列關於〈桃花源記〉和〈桃源篇〉的文句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A)〈桃花源記〉的「阡陌交通」,意近於〈桃源篇〉的「鑿井耕田」
    (B)〈桃花源記〉的「黃髮垂髫」,意同於〈桃源篇〉的「龐眉秀骨」
    (C)〈桃花源記〉的「便要還家」,意近於〈桃源篇〉的「寧知掩映有人家」
    (D)〈桃花源記〉的「設酒、殺雞、作食」,意同於〈桃源篇〉的「石髓雲英甘且香」
  2. 下列關於〈桃花源記〉和〈桃源篇〉的比較,不正確的選項是:
    (A)〈桃花源記〉和〈桃源篇〉皆謂桃花源為與世隔絕之境
    (B)〈桃源篇〉認為居桃花源中者為神仙,〈桃花源記〉無此想法
    (C)〈桃花源記〉將故事背景設在晉代,〈桃源篇〉將故事背景改為漢代
    (D)〈桃源篇〉未述及〈桃花源記〉「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情節
  3. 〈桃源篇〉較〈桃花源記〉多出「一路鮮雲雜彩霞」、「漸入空濛迷鳥道」的 描寫,添加這樣的描寫,最可能的作用是:
    (A)烘托桃花源為渺遠絕美的仙家異境
    (B)描述桃花源風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致
    (C)強調桃花源中之人為避秦亂、冒險入山的艱辛
    (D)為漁人入桃花源後「大驚」、「嘆惋」預設反襯伏筆

25~26題為題組
    清人蘇璟在他的〈春草堂琴譜〉曾說:彈琴要辨派,而後不誤於所從。高人逸士,自有性情,則其琴古淡而近於拙,疏脫不拘,不隨時好,此山林派也。江湖遊客,以音動人,則其琴纖靡而合於俗,以至粥1奇謬古,轉以自喜,此江湖派也。若夫文人學士,適志弦歌,用律嚴而取音正,則其琴和平肆好2,得風雅之遺,可以備廟廊之用,此儒派也。
    這種內在氣質與外在表現相關的看法,明代冷仙在他的〈冷仙琴聲十六法〉中也說:琴聲只有二途,非從古,則從時,茲雖古樂久淹,而彷彿其意,則自和澹中來,故下指不落時調,便有羲皇氣象,寬大純樸,落落弦中,不事小巧,宛如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風聲簌簌,頓令人起道心,是以名曰「古音」。
    古人以琴涵養性情,所以彈琴必須先要得情。所謂情者,就是古人作歌之意,因為有情,而才有聲,這樣的情發這樣的聲,那般的情發那般的聲,情聲相配,方成曲調。所以專攻聲調,未必能極致入神,大概這也是自古以來,傳曲不傳文的規矩吧!因為音曲才是內容,歌文只是進一步的形式表達,惟有揣摩音曲的內涵,才能聲聲諧調,句句合歌。(改寫自張錯〈十八弦〉)
【註】
①粥:通「鬻」,賣②和平肆好:「肆」,甚也、極也。語出《詩經‧大雅‧崧高》:
      「其風肆好」。

  1. 下列有關上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作者認為,藉由歌文可逐步揣摩音曲的內涵
    (B)蘇璟認為,彈琴須先辨派,方能習得雅俗共賞的琴藝
    (C)冷仙認為,彈琴指法趨仿時調,可逐漸養成和澹氣度
    (D)蘇璟和冷仙都認為,琴音之「古」均為氣質胸懷的外顯
  2. 上文第三段畫底線的文句敘述,其意義與下列摘句相通的選項是:
    (A)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B)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C)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D)古之作者,莫不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

二、多選題:(每題4分,共40)

  1. 下列有關〈桃花源記〉的賞析,正確的選項是:
    (A)作者用小說的寫法,沖淡洗鍊的筆墨描繪出一幅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富庶安樂的社會
    (B)第一段著眼於「異」字,為下文描寫更令人驚異的桃花源作了鋪墊
    (C)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點,無論是寫桃花源人們的生活環境,還是寫人物的交談,都有
       一些生動可感的細節,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D)以寫實手法描繪了桃花源中人們真實的生活場景,生動地展現了一個人人勞作、生活安
       定、風氣淳樸的理想世界
    (E)這篇文章記敘層次清楚,一環套一環,一氣呵成,結構嚴謹
  2. 下列是桃花源大同世界的比較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中國人揭櫫的「桃花源」、「大同世界」與西洋人揭櫫的「香格里拉(shangrila)」、「烏托
       邦(utopia)」,都是人類嚮往的理想世界
    (B)「桃花源」的概念來自陶潛的著作;「大同世界」的概念來自《儀禮》
    (C)「桃花源」屬於道家的政治理想:「大同世界」屬於儒家的政治理想
    (D)「桃花源」展現了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大同世界」展現了人文主義的政治主張
    (E)「桃花源」封閉隱密,遠離塵囂,消極地被人發現;「大同世界」選賢舉能,經國
       濟世,積極地入世創建
  3. 有關陶潛〈桃花源記〉一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以散文體寫作,文字清新,在六朝文中獨樹一幟  (B)表達作者之政治理想,具筆記小說的特點  (C)文中「避秦」實寓「避晉」  (D)主角選用「漁人」,是取「漁人」的「漁」字與「愚」諧音,作者藉以點明沒有心機,方得撞入其境  (E)作者提及「晉太元中」、「南陽劉子驥」,證明了其事之真實
  4. 下列「 」中字的意義,前後不相同的選項是:
    (A)率妻子邑人來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B)不復/入則無法家拂士,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C)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D)問今何世 /惟兄嫂「是」依
    (E)遂與外人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
       陳勝王
  5. 下列對聯吟詠的對象,涉及「桃花源」的選項是:                                               (A)洞口闢自哪年,吞不盡瀟湘奇氣;岩腹藏些何物,怕莫是今古牢騷
    (B)村舍儼然,笑漁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偕太守常來問津
    (C)卻怪漁郎,忽逢夾路繽紛,引人絕境;且看太守,添得滿林景色,嚮往先生
    (D)足下起祥雲,到此者,應帶幾分仙氣;眼前無俗障,坐定後,宜生一點禪心
    (E)湘靈瑟,呂仙杯,坐攬雲濤人宛在;子美詩,希文筆,笑題雪壁我重來
  6. 下列對聯吟詠的對象,涉及「陶淵明」的選項是:
    (A)百畝盡栽元亮秫;一溪尋得武陵桃
    (B)雲出無心,誰放林間雙鶴;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
    (C)一水繞荒祠,此地真無關節到;停車肅遺像,幾人得並姓名尊
    (D)門前學種先生柳;嶺上長留處士墳
    (E)質而綺,真且醇,自可傳之千古;樽中酒,籬下詩,豈甘了此一生
  7. 下列「 」中字詞的意義,前後相同的選項是:                                              (A)便「要」還家/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B)後遂無「問津」者/超商興起後,雜貨店生意蕭條,乏人「問津」
    (C)遂與外人「間隔」/一彎海峽「間隔」了兩岸多少親情
    (D)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兒子是自己的好,「妻子」是別人的好,這是很多臭男人的
      偏見
    (E)「阡陌」交通/依山傍水,「阡陌」縱橫,農村靜謐秀麗
  8. 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得其船,便「扶向路」:謂沿著來時路 (B)「各復延至其家」的「延」與「便要還家」的「要」,義同 (C)欣然「規往」:謂計畫前往 (D)雞犬相聞」形容家禽牲口興旺  (E)「黃髮垂髫」與「傴僂提攜」,義同
  9. 下列各詩句,所用典故與陶淵明相涉的選項是:
    (A)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B)到時若見東籬菊,為問經霜幾度開
    (C)鳳凰不與雞爭食,莫怪先生懶折腰   (D)平生胸中羞五斗,偶爾城市羨華軒
    (E)栽成五柳吟歸去,漉酒巾邊伴菊開
  10. 下列詩句所呈現的季節與〈桃花源記〉相同的選項是:
    (A)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B)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C)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D)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E)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11. 下列關於陶淵明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是名將陶侃的曾孫,是孟參軍孟嘉的外孫
    (B)曾任彭澤令,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解印綬歸隱
    (C)後人譽為田園詩人之宗,鍾嶸《詩品》評其詩為上品,稱其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D)蘇軾評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E)自號羲皇上人,世稱靖節先生、五柳先生
  12. 下列關於陶淵明、王維的比較,正確的選項是:
    (A)二人詩文,均為當世所稱
    (B)皆屬田園詩人,陶淵明詩文均樸質,王維閒雅清淡,塑景極美而有畫趣
    (C)二人都未曾得意仕途,故走向田園,與大自然為伍
    (D)王維好佛,故詩有禪機;陶淵明則揉合了儒、道的思想
    (E)陶淵明有〈桃花源詩〉,王維有〈桃源行〉之作
  13. 下列詩句,運用了陶淵明的桃花源典故的選項是:
    (A)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B)盡是劉郎手自栽,劉郎去後幾番開。東君有意能相顧,蛺蝶無情更不來
    (C)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D)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E)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見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14. 有關下一首詩的解析,正確的選項是: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飲酒〉詩第二十)
    (A)這首詩以歷史的思考為基礎,慨嘆世風日下,而思慕遠古真樸之風,表現了詩人對現實
       強烈不滿的情緒
    (B)汲汲魯中叟」的魯中叟」,是指孔子
    (C)「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是指秦始皇焚書
    (D)「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是說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卻不見像孔子那樣為探求治
       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E)「但恨多謬誤」是說古人所為大多荒謬錯誤,不可盡信

41~42題為題組

    嗚呼,竭澤而漁,明年無魚,可不痛哉!或有尤之1者,則應曰:「吾但使國家無逋賦,吾職盡矣:不能復念爾民也。」余求其比擬,類駝醫然。
  昔有醫人,自媒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曲環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駝。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而腳躧
2焉。駝者隨直,亦復隨死。其子欲嗚諸官,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嗚呼!世之為令,但管錢糧完
3,不管百姓死,何以異於此醫也哉? (江盈科〈催科〉)                             
【註】
1之:代名詞,指縣令2躧:音ㄒㄧˇ,行走、踩踏/3錢糧完:指收齊稅賦。

  1. 有關上文的解析,正確的選項是:
    (A)主旨在闡明為官應關顧民情,視民如子,將心比心
    (B)文中縣令催科出於私心,欲求自保,所謂好官我自為之,哪管百姓死活
    (C)用「駝醫」治死駝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擇手段催繳賦稅的危害
    (D)「竭澤而漁,明年無魚」,前句的「漁」借喻稅收;後句的「魚」借喻收稅
    (E)駝者請醫人治駝,駝者隨直,亦復隨死,可與「緣木求魚」的典故相互驗證

下列有關上文的字詞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或有尤之者」、「怨天尤人」,兩「尤」字意思相同
(B)「吾但使國家無逋賦」、「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兩「逋」字
   意思相同
(C)「自媒能治背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兩「媒」字意思相同
(D)「題目〈催科〉」、「插科打諢」,兩「科」字意思相同
(E)「可朝治而夕如矢」、「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兩「矢」
   字意思相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sl380118 的頭像
    lsl380118

    被鐘聲敲碎的歲月

    lsl3801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