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燭之武退秦師週考考卷

 

一、單選題(每題2分,共52)

  1. 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夜縋而出」的「縋」,音ㄔㄨㄟˊ,意思是以繩繫物,垂之而下 (B)「ㄑ一ˇ子、逢孫」、「ㄑ一ˇ人憂天」,兩個「ㄑ一ˇ」,字形相同 (C)失其所與」的「所與」,是指所親善的國家,即同盟者,此指鄭國 (D)「敢以煩執事」的「敢」是指膽敢,謙詞用法;「執事」義同「左右」,屬謙稱
  2. 詞語因時代的改變,其用法與文意也會隨之而改變。下列「 」中詞語,古今意義沒有隨時代改變的選項是:                                                                                             (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出外旅行,出發前一定要檢查「行李」 (B)「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我雖老了,年輕時也「風流」 (C)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做人要講道理,不要動不動就耍「無賴」,說什麼「一皮天下無難事」,無恥 (D)墨子,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而不辯/想求真知,「身體」力行最重要,不要在言語上專求
  3. 下列「 」的字,意思前後相同的選項是:                                   (A)男有「分」,女有歸/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B)示民有「常」/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 (C)昔者,仲尼「與」於蜡賓/選賢「與」能 (D)男有分,女有「歸」/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
  4. 下列文句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A)以亂易整,不武:整治亂世,不可強調用武  (B)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供應行李給困乏的賓客  (C)越國以鄙遠:遠隔他國而領有土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沒有皇后的幫忙,沒有今天的地位
  5. 下面表列關於《左傳》、《戰國策》、《史記》、《台灣通史》的比較,正確的選項是:

 

書名

《左傳》

《戰國策》

《史記》

《台灣通史》

(A)

時代

春秋

戰國

黃帝至西漢

隋代至割讓

(B)

作者

左丘明

無從查考

司馬遷

連橫

(C)

體例

編年體、斷代史

國別史、斷代史

紀傳體、通史

紀傳體、通史

(D)

地位

提列經部

提列經部

提列正史

提列正史

  1. 下列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孔子的著作稱「經」;仲尼弟子的著作稱「傳」 (B)「春秋三傳」以《公羊傳》的文學價值最高 (C)史記一書開紀傳體之先例,漢書承之。二書雖為史書,都被後世文章家奉為學習的典範 (D)唐宋八大家中,唐僅二人,宋則多達六人,據此足證:唐代古文成就遠不如宋代

  1. 下列「 」內字詞的意思,前後相同的選項是:
    (A)「惟」君圖之/處俊言可從,「惟」陛下不疑 (B)「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登機「行李」超重,要再繳費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魏王遺荊王美人,荊王甚悅之,「夫人」鄭袖知王悅愛之也,亦悅愛之,甚於王 (D)焉用亡鄭以「陪」鄰/相「陪」到老
  2. 「越國以鄙遠」的「鄙」字,意思是「以……做為邊邑」。下列「  」的字,用法與之不相同選項是:
    (A)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 (B)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 (C)「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D)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3. 下列文句中的「以」字,意義與不同於其他三者的選項是:                                    (A)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B)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  (C)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4. 古人言談、行文常使用「謙詞」,以示自我謙抑。下列文句「 」內的詞語,屬於謙詞的選項是:
    (A)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B)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 (C)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D)(孟嘗君)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5.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的兩「封」字,前為「動詞」,後「名詞」;下列「  」中相同的字,其前後詞性,與之不同的選項是:
    (A)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B)狗彘「食」人「食」,也強如草根樹皮  (C)「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D)太守之「樂」其「樂」
  6. ()失其所「與」,不知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微斯人,吾誰「與」歸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以上「與」字,其字義共有:
    (A)三義 (B)四義 (C)五義 (D)六義
  7. 下列對〈燭之武退秦師〉章句的解析,不正確的選項是:
    (A)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顯現鄭文公的態度是反躬自責  (B)「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顯示了燭之武氣急敗壞  (C)「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顯示燭之武與鄭國有「脣亡齒寒」的關係  (D)「晉侯、泰伯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顯示了鄭國情勢岌岌可危
  8. 下列有關「春秋三傳」的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A)左傳》,長於敘事,以記史事為主,屬古文經 (B)公羊傳》,多釋義例,為訓詁之傳,以問答方式解經,屬今文經 (C)穀梁傳》,多釋義例,為訓詁之傳,以問答方式解經,屬今文經 (D)胡安國曰:「事莫備於穀梁,例莫明於公羊,義莫精於《左傳》」

  1. 下列有關《左傳》的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A)相傳為春秋時魯太史左丘明撰  (B)編年紀事,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時代各國史事  (C)敘事詳明,描述生動,對後世史學、文學影響深遠  (D)多釋義例,少敘史事
  2. 下列有關《左傳》的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A)原名左氏春秋,亦稱春秋左氏傳》、《春秋外傳》  (B)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C)十三經之一 ,為先秦時代歷史散文之佳構  (D)范寧評其「豔而富,其失也巫」

17~18為題組

   冬,秦饑,使乞糴(ㄉㄧˊ1于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虢2ㄍㄨㄛˊ)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3?」慶鄭曰:「棄信背鄰,患孰卹4之?無信,患作;失授,必斃。是則然矣!」虢射曰:「無損於怨,而厚於寇,不如勿與。」慶鄭曰:「背施幸災,民所棄也。近猶讎之,況怨敵乎?」弗聽。退曰:「君其悔是哉!」
                                    (《左傳.僖公十四年〈皮毛之附〉》)

【註】1糴:買入穀物2虢:姓3傅:附著;依附4卹:恤也。
【說明】春秋時,晉國有一次發生內亂,公子夷吾逃到秦國,為了取得秦國對他當國君的
       支持,夷吾允諾事成之後,割讓五座城池給秦國。後來,他果然在秦國的幫助下
       回國當了國君,史稱晉惠公,但沒有履行諾言割城。不久,晉國遭到災害,糧食
       歉收,晉惠公向秦國商量求購糧食。秦國沒有因他背約失信而拒絕,仍然答應了
       他的要求。不料過了一年,秦國也鬧飢荒,派人到晉國去求購糧食。晉惠公卻幸
       災樂禍,不答應秦國的要求,而引起慶鄭、虢射兩位大夫的這一段論辯。 
                                                                                                                      

  1. 閱讀上文可推知:
    (A)大夫慶鄭贊成賣糧食給秦國 (B)大夫虢射贊成賣糧食給秦國 (C)大夫慶鄭、虢射都贊成賣糧食給秦國 (D)大夫慶鄭、虢射都反對賣糧食給秦國
  2. 下列有關「皮之不存,毛將安傅」的剖析,不正確的選項是:
    (A)原指人們在解決事情時,事情的根本問題要是沒有解決,其他枝節問題即使解決了,也是枉費心機  (B)現多用來形容個人與團體,或是大我與小我之間關係的密切 (C)屬於反詰的語氣 (D)屬於略喻的句式

19~20為題組

    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

  1. 有關上文的剖析及申論,不正確的選項是:
    (A)孔子據魯史記而作《春秋》,多所褒諱貶損 (B)孔子作《春秋》「微言」(隱微之言)寄託「大義」(褒貶之義),是基於「義不訕上,智不危身」的原則 (C)左丘明論輯本事而為之作傳,以明夫子不以空言立說 (D)司馬遷認為《左氏春秋》成書的用意在有別於孔子之言,所以有部分曲解了孔子的用意
  2. 有關上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與「子張學干祿」的「干」字均有「冒犯」的意思 (B)「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孔子以為「獲麟」乃祥瑞之兆,值得放在全書之末,以資紀念 (C)從「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可推知「次春秋」的「次」有「依序編排」的意思 (D)「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所以孔子在世時不敢將《春秋》編撰成書
  3. 下列是老師上完〈燭之武退秦師〉後,徐韻筑同學剖析燭之武遊說技巧的短文。其中畫底線的文字有部分出現錯別字,請問總共出現的幾個錯別字
        燭之武的遊說技巧,首先在著重於破除秦穆公警戒1仿備的心,先承認秦、晉圍鄭,鄭國必亡,這是順著秦穆公的盤算推論,肯定秦穆公的2做為,使秦穆公願意繼續傾聽,掌握遊說的3楔機。繼而「曉以利害」,層層分析對秦國的利與害,點明「舍鄭」後的東道之利,與「亡鄭」後的4賠鄰5闋秦之害。最後不忘6挑撥秦、晉兩國的關係,使秦穆公言聽計從,順利達成遊說任務。7縱觀燭之武的遊說,全站在秦國的立場著想,而非從鄭國利益出發,力勸穆公「8趨利遠害」,由於利害關係分析9透澈,使得秦穆公不僅10徹兵,更派兵助鄭防守,也使晉文公不得不退兵,順利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A)七個    (B)八個    (C)九個    (D)十個
  4. 有關下列文字的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又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孟子‧滕文公上)
    (A)「世衰道微,邪說暴行又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孟子旨在描
       述自己生不逢時,身處亂世
    (B)「《春秋》,天子之事也」,意謂:《春秋》一書旨在褒貶諸侯,而褒貶諸侯是天子
       才有的職責
    (C)「知我者,其惟《春秋》乎」,意謂:讀了《春秋》的人,有人了解孔子著作的
       用心是想在亂世中主持大義,批判亂臣賊子,端正綱紀
    (D)「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意謂:讀了《春秋》的人,有人怪罪孔子作《春
       秋》於禮制上不合,是僭越本分,侵職越權的行為

 23~24為題組
    在玉山圓柏的基因池中,原本具有可以長成數丈高巨木的潛力,卻因位居山顛絕嶺的艱困惡地,復因風暴、霜急、雪重,夥同乾旱、低溫、土壤化育不良等環境壓力,時時刻刻地折磨與鞭笞圓柏的身軀,終而雕鑿出盤虬曲張的枝幹,駢體相連且緊臨地表而匍匐綿亙,形成生態術語裡所謂的「矮盤灌叢」。
  就這樣,由於生長受到強制性扭曲,使得圓柏糾纏絞結的變體軀幹,充滿頑強抗爭的無比氣勢,在絕地裡硬生生地迸發出生命無窮的張力,順沿螺旋的枝椏望去,彷彿悲壯撕裂的吶喊,在天地交戰中響起,震撼山谷,活現了綠色生命的尊嚴。
  事實上,玉山圓柏除卻自身的成長之外,體形的修飾,端視立地條件繁富變化的環境因子而定,因而外形善變非常。
  在風強且非恆定性風向地區,隨著各季節風向變動,其枝椏可以螺旋轉向來適應。這一方面,生長環境近似的玉山杜鵑,其行為表現則截然有別。此或因圓柏的枝椏較軟且韌,杜鵑的枝椏較硬且乏足夠彈性之所致。如果圓柏植株生長於具有風力強勁,如風口、稜線等地域,則體形會有半邊發展的傾向,而非上述的盤旋曲張。
  目前研究指出,某些地點之風力、土壤厚度及溼度,可以決定圓柏在該地點所能生長的臨界範圍。此外,圓柏個體間的遺傳差異究竟如何,尚待進一步研究。
  無論如何,體形變異依隨環境梯度起伏的圓柏族群,就造成藝術的角度衡量,在臺灣四千餘種植物之中,無有出其右者;其所建構出的微地景,更是精彩絕倫。(陳玉峰〈玉山圓柏的故事〉)

  1. 有關上列文字的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A)風暴、霜急、雪重、乾旱、低溫、土壤化育不良,無法戰勝玉山圓柏綠色的生命
      尊嚴
    (B)最適宜作為住家庭園造景的植材是玉山圓柏,在臺灣四千餘種植物之中無出其右
    (C)非恆定性風向的強風,是造成玉山圓柏呈現螺旋枝椏的主要原因
    (D)生長於風力強勁地域的玉山圓柏,體形會有半邊發展的傾向
  2. 有關上列文字的解讀,不正確的選項是:
    (A)受到「矮盤灌叢」層層糾纏和扭曲,造成玉山圓柏無法順利長高
    (B)在玉山圓柏的基因池中,圓柏個體間的遺傳差異,目前尚未明朗
    (C)生長環境近似於玉山圓柏的玉山杜鵑,不會呈現螺旋狀的枝椏
    (D)生長地點的風力、土壤厚度及溼度,決定玉山圓柏所能生長的臨界範圍
  3. 有關下列文字的解讀,正確的選項是:
        唐大中初,盧攜舉進士,風貌不揚,語亦不正,呼「攜」為「彗」,蓋短舌也。韋氏昆弟皆輕侮之,獨韋岫尚書加欽,謂其昆弟曰:「盧雖人物甚陋,觀其文章有首尾,斯人也,以是卜之,他日必為大用乎!」爾後盧果策名,竟登廊廟,獎拔京兆,至福建觀察使。向時輕薄諸弟,率不展分。所謂以貌失人者,其韋諸季乎!
                                                (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
    (A)盧攜因為短舌,別人總是聽到他自稱姓名為「盧彗」
    (B)「登廊廟」的意思是擔任祭祀主祭
    (C)韋岫可以說是知人善用的尚書
    (D)「輕薄諸弟」是指行為舉止不端莊的那些弟弟
  4.     有人說古蹟是文化財,古蹟是人類所共有,沒有國界之分。愛護臺灣古蹟的人,一定也會珍惜埃及金字塔或中國的萬里長城。臺灣的古蹟有許多源自福建或廣東,我們既見樹也要見林,參觀大陸的古蹟有利於更深一層瞭解臺灣古蹟,我常鼓勵朋友有機會到大陸時,不妨多看些唐宋古建築,可與臺灣建築相互對照印證。再有機會到日本或韓國,也不能錯過這一些著名建築,例如韓國慶州古都及日本奈良的佛寺。
      內行看門道,到底應如何來看古建築,從欣賞到鑑賞的境界,的確需要一些準備的功夫。如果有當地朋友作陪,即是最幸運的。行前要蒐集當地背景資料,先讀過之後,才能在現場抓住重點。將古蹟當成一本無字的書籍來閱讀,走進去體會過去人類的文明成果,是很好的教材,所以可以列入學童的課程。近年我們也提倡鄉土教育,但不能只限於課本,應該讓學童走出去,投入古蹟懷抱之中。(節錄自李乾朗〈古蹟是一本無字的書〉)
    有關上列文字的解讀,不正確的選項是:
    (A)古蹟是文明的成果,應為全世界人類共同珍惜
    (B)愛護臺灣古蹟的人,應該多看看大陸的古建築
    (C)臺灣古蹟建築,大都受過大陸古蹟的文化啟發
    (D)作者認為臺灣古蹟是「林」,大陸古蹟是「樹」

二、多選題:(每題3分,共48)

  1. 有關下列文字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里克使迎夷吾於梁,夷吾欲往,呂省、郤芮曰:「內猶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難信!計非之秦,輔彊國之威以入,恐危!」乃使郤芮厚賂秦,約曰:「即得入,請以晉河西之地與秦。」及遺里克書曰:「誠得立,請遂封子於汾陽之邑。」秦繆公乃發兵送夷吾於晉……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鄭謝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許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許秦者?』寡人爭之,弗能得,故謝秦。」亦不與里克汾陽邑,而奪之權。     《史記.晉世家》

(A)上文所載與〈燭之武退秦師〉所言:「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
  也」,可相互印證
(B)晉惠公背棄對秦的許諾,說辭是「大臣勸諫:逃亡在外,尚未立位的國君,沒有
  權力許地予秦
(C)即得入」意思是:立即得以進入晉國為君
(D)「始夷吾以河西地許君」、「君亡在外」,兩「君」字前指秦繆公,後指晉惠公
(E)及遺里克書曰」、「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兩「遺」字都當「送」字解

  1. 下列甲、乙兩位同學對〈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的問答,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A)甲生:「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寡人」是什麼意思?
 
乙生:「寡人」乃「寡德之人」,是對君王的「敬詞」
(B)甲生:「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是怎樣的說辭?
 
乙生:這是「不亡鄭」的好處,指鄭國可接待秦國的使者
(C)甲生:「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是說明什麼呢?
 
乙生:說明晉國「貪得無饜」,拓展版圖之迅速
(D)甲生:「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貳於楚」是什麼意思?
 
乙生:意指對晉國有二心而親近楚國
(E)甲生:課本題解說:燭之武說秦君,不空言道義,那他站在什麼立場勸說?
 
乙生:是站在對秦「利害」的立場勸說,詳實地剖析事情發展到最後的利害關係

  1. 有關下列文字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ㄎㄨㄟˋ)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遂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信),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

   (A)「齊師伐我」的「我」,指魯國  (B)「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意謂:不
   論監獄的大小,雖然不能親自視察,一定人情關照  
(C)「忠之屬也」意謂:這是
   屬於忠於國家的事,可得民心 
(D)「肉食者謀之」的「肉食者」,指在位官員  (E)
  
曹劌打勝仗的關鍵是:齊人三鼓,魯人一鼓

  1. 下列有關「東、西、南、北」方位詞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東道主」原為東方道路的主人,後稱「東道主」為主人
    (B)賓客所坐的席位稱為「西席」,後用以稱老師
    (C)古代帝王面向南接見諸侯,後以「南面」借指稱王;人臣面向北向帝王行禮,後
       以「北面」借指稱臣
    (D)「北堂」出自《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萱草?言樹之(北堂)背」後以稱
       母親

    (E)「追亡逐北」是指追逐逃往北方的敵人
  2. 下列文句運用了婉曲修辭格,其本意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自謙技不如人
    (B)「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欲黜退孟嘗君
    (C)「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諱言死亡,以「見背」稱之
    (D)「行年四歲,舅奪母志」避母親改嫁之諱,託辭「舅奪母志」
    (E)「忽然與萬物遷化」諱言死亡,以「遷化」稱之
  3. 〈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燭之武勸說秦穆公,就事論事之言多,純屬推測之言少,下列文句站在就事論事立場發言的選項是:
    (A)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B)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而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C)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D)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E)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4. 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春秋」原屬魯國史書之專名,孔子據魯史記作《春秋》後,「春秋」之名才專
   指孔子著作
(B)《春秋》為編年史之祖,屬六經之一,所記文字在十三經也可找到
(C)「春秋三傳」指《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春秋》經後世與傳文合編,經
   文不再獨立成書
(D)《春秋》與「春秋三傳」均依魯君傳承年代編年,記事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時
   代其他各國之事
(E)《春秋》與「春秋三傳」所記起訖年代均起自魯隱公元年,終於哀公二十七年,
   凡歷十二公,二五五年

  1. 下列「 」內的字詞,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以亂「易」整,不武/喪,與其「易」也,寧戚
    (B)「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C)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蕢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與知防
    (D)「闕」秦以利晉/待從頭 、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E)朝「濟」而夕設版/同舟共「濟」
  2. 下列「 」中的字,由「名詞」轉品作「動詞」使用的選項是:                                    (A)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B)「刑」仁講讓 (C)月明「輝」室,光鑑毫芒 (D)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E)以「賢」勇知
  3. 下列文字含「祈使語氣」的選項是:
    (A)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B)計之詳矣,幸無疑焉
    (C)聊布往懷,君其詳之   (D)庶竭駑鈍,攘除姦凶
    (E)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4. 下列造句「  」內的名句,都出自《左傳》。運用正確的選項是:
    (A)一錯再錯,必須深自警惕,痛改前非,「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B)新鄰居每晚半夜蛇行飆車,引擎運轉的排氣聲擾人清夢,不到一個月即車禍身
      亡,真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C)這回明明是產品有瑕疵,卻怪我們銷售部門不努力,啊!「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D)臺灣近年經濟低迷,就業市場小,待遇不佳,高階人才外流,「雖楚有材,晉實
      用之」的現象普遍化
    (E)孤兒院的孩子,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都能學得一技之才
  5. 春夏秋冬本為一年之四季,以下各句中皆有含春、夏、秋、冬之詞,其中不表示季節的選項是:
    (A)憶昔嬌小時,「春」心亦自持   (B)「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C)眼色暗相鉤,「秋」波橫欲流   (D)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
    (E)今高后崩,皇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
  6. 〈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發生在晉文公時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的故事,發生於晉惠公時代。想要進一步了解晉惠公「朝濟夕版」的事件始末,下列可供參閱的典籍是:
    (A)《左傳》 (B)《尚書》 (C)《吳越春秋》 (D)《史記》 (E)《資治通鑑》
  7. 下列關於「春秋」一詞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指一年中的春、秋二季,如陶淵明〈移居〉:「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B)人們常以春、秋二季代指一年四季或代稱歲月,如「我們不該虛度春秋」
    (C)「春秋」是群雄爭霸的時代,後世遂以「春秋鼎盛」指事業成就達到高峰
    (D)指六經中的《春秋》,如《孟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E)春秋》為編年體史書,後世的編年體史書往往以「春秋」為名,如《呂氏春秋》

41~42為題組
    中國的俠,或者是中國的俠義也是基於在一個共享、共有的背景、價值觀,以及思想傳統而形成的。在春秋戰國養士、用士之風盛行的催化下,成就了刺客這類人物的出現。刺客注重的是感情,強調有恩必報,都有政治意圖,不見得有固守的原則和遵循的理念,卻肯為了伯樂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例如士為知己者死的豫讓,用心不二;或如聶政割臉皮、挖眼睛,避免連累嚴仲子等,他們沒有獨立的地位,常依附於權貴門下,成為專為恩主行刺之人,也因此,所作所為驚天動地。相對地,游俠則居無定所,不蓄私財,以「行俠仗義」為己任。浪跡天涯,路見不平即拔刀相助,多為鋤強扶弱、劫富濟貧之輩。他們不論是依附權貴或是獨立行走江湖,皆可依照自己的原則和理念行事,雖不免遭人非議,但仍用自己的方式實現理想。
    俠的人格特質,第一個是言必信,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在最深刻的動機上,俠沒有儒家進取俗世的精神,不論在表現上如何仗義守信、濟弱扶傾,俠的根本信仰和他的身世、行腳一樣,都有一點飄忽、有一點萍蹤不定;是以他不能等同於救苦救難的英雄,不能有神通、不能有法力,他最卓越的神通法力應該是遠離人群、遠離功名、遠離世俗的洞見。
                                  (節錄自張大春《效忠與任俠──七俠五義》)

  1. 有關上文的解讀,正確的選項是:
    (A)春秋戰國時代養士、用士之風盛行,促成刺客人物的出現
    (B)不論刺客或游俠,都不能等同於救苦救難的英雄
    (C)豫讓、聶政、嚴仲子與荊軻,同為《史記‧刺客列傳》的代表人物
    (D)「俠沒有儒家進取俗世的精神」指的是:俠遠離人群、功名、世俗
    (E)「俠」的特質是說到做到,行為果斷,重然諾,輕生死

有關上文中「刺客、游俠」的解析,正確的選項是:
(A)刺客注重的是感情,強調有恩必報;游俠則打抱不平,六親不認
(B)刺客可以為恩主的政治意圖行刺;游俠可以因路見不平,即拔刀相助
(C)刺客行刺不見得能固守原則和遵循的理念;游俠行事可依照自己的原則和理念
(D)刺客可以為賞識他的人犧牲生命;游俠則浪跡天涯,以行俠仗義為己任
(E)刺客常依附於權貴門下,被動行事;游俠常居無定所,主動行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sl380118 的頭像
    lsl380118

    被鐘聲敲碎的歲月

    lsl3801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